陳少全
摘 要:課,老師都能上;但好課,卻有些難上。在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年代里,人們往往僅用教師的表現去衡量一堂課,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人們衡量一堂好課的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好課好在哪些方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關鍵詞:真情;樸實;引領;語言
一、好課重真情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想象,步入情境。一節好的語文課,一個“情”字怎么了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優美的語句、精彩的片段,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讓語言所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
二、好課貴在樸實
經常聽到這樣的語文課:孩子的課文還沒讀上幾遍,教師便開講起來;教師自己“唱獨角戲”,任由孩子“東拉西扯”;多媒體“一灌到底”;師生“才藝展示”……真可謂“熱熱鬧鬧”,孩子到底學到了什么,很難看得出來。我們要把課上得樸實一些,課文要讀到孩子的心里,訓練要練到孩子的心里,多給孩子一些實惠,簡單的就如初春那樣,水是淡淡的藍,葉是淡淡的綠,連云朵兒都是淡淡的白。總之,一切都是那樣的淡而賞心悅目、樸實無華。
三、好課領學生入文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須引領孩子經歷與課文“對話”的過程。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要認真指導孩子讀通課文,“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課文不讀好,教師絕不開講。其次,熟讀精思,領悟話題。“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領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選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精彩語段等有價值的話題作為對話的主題。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與古人怎么朝夕相處、情感交流呢?當然是通過“設身處地”地品讀體驗,切己體察,自主領悟話題的外延和內涵,產生個性化的感悟。于漪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會使讀者興趣濃厚,步入勝境,領略無限風光。”語文課更是這樣,如果課上得太平板,孩子就會昏然欲睡;如果課上得有起有伏,有鮮明的節奏,語文課才能上出詩情畫意來,才能讓孩子興致勃勃,也才能讓孩子學如“暮春樣飽滿”。
四、好課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語言
“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東西。教師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會提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一是要積累豐富的詞匯,平時廣為采擷,大量儲存,上課時便會涌入腦際,信手拈來。二是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句式要富有變化,貼切的比喻能啟發孩子的聯想,精當的設問能造成懸念。三是語言要節奏和諧,抑揚頓挫,給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語言還應傾注充沛、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滿腔神情,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總之,正如專家所言:“要把課上到孩子的心里,讓孩子的小臉憋得通紅、小手舉得高高。”真正的好語文課就應該達到“和風細雨”的境界,產生“潤物無聲”的春天般的效應,孩子們在這樣
的課堂上猶如沐浴著春風,盡興地春游,讓孩子們把課堂變春
游——好課如春。
(作者單位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