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玲
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各學科的生活化教學,由于小學數學課程相對語文、自然科學等其他課程來說,顯得更加枯燥與單調。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更應該聯系生活教數學,實現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把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數學走進生活呢?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中來。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給學生一雙“慧眼”,讓學生透過數學去讀懂生活。
例如:在學習數學方位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設置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
超級市場在學校的東面,學校在超級市場的( )面;小明家在小紅家的西南面,小紅家在小明家的( )面。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常聯系生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學生就會親近數學,理解數學,進而喜歡上數學。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就其本身性質而言,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許多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感到十分吃力,認為數學極其乏味,導致他們一談數學就逃避。那么,教師應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
1.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單調、傳統的課堂教學讓數學學習顯得醬味十足。那么,突破傳統的數學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教師可以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制訂或設計與教學相適應的場景。
例如:在學習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卡片、桌子、五星紅旗、地圖、尺子、文具盒等的形狀,也可以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些學生較為熟悉的圖形圖案,這樣不僅使學生加強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對于各種圖形也有了大概的直觀了解,接著教師再講解圖形的性質并設置相關試題:
請畫出下面各圖形的高?
2.生活化的試題情境
趣味性較強的試題情境,往往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事例,創設一種簡單的,既真實又符合實際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
例如:一年一季的秋季運動會又開始了,在跳遠比賽的決賽中,小華跳出了3.36米,小東比小華多跳0.4米,小強比小東少跳0.3米,那么請問小強、小東、小華哪個能獲得冠軍呢?
答:小華:3.36(米)
小東:3.36+0.4=3.4(米)
小強:3.4-0.3=3.1(米)
所以,小東是跳遠比賽的冠軍。
又如:小明看一本200頁的科幻書,前4天每天看20頁,以后每天看15頁,再用幾天可以看完?
解:20×4=80(頁)
200-80=120(頁)
120÷15=8(天)
實踐證明,學生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更愿意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對于數學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大提升。
(作者單位 河北省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