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玲
摘 要:主題班會作為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的重要形式,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班主任的喜愛,究其原因,一是內容的廣泛性,有助于班集體發展的話題都可作為主題班會的核心內容。二是形式的多樣性,可以采用教師為主的論理式、交流式等主題班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展現教師的個性和魅力。
關鍵詞:主題;班會;針對性;系統性
我擔任班主任多年,非常喜歡就某一問題,以主題班會的形式教育學生,以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當然,要使一堂主題班會課不流于形式,獲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主題班會要有準備性
雖然我喜歡用主題班會的形式來教育學生,但筆者還是認為主題班會不宜搞得太頻繁,每學期以組織兩到三次為宜。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新鮮感,又可讓班主任有足夠的精力來準備。每次召開主題班會之前,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知學生之所想,懂學生之所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班會的主題,明確班會的目的,確立班會的形式。其次做好思想發動工作,明確分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上一學期,我組織了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主題確定后,我對任務來了個明確的分工,多媒體課件的準備,家長的溝通與聯系,學生的發展動態,學校情況的介紹等大的框架由我來做,至于主題班會上小的組件,像感恩學校、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同學的四大模塊中小品的表演,詩歌的朗誦,主持人的串詞及每位同學對父母的感恩的話語,則交給學生自己來做,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
二、主題班會要有針對性
主題班會本身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開展的專項教育活動,因此,班會一定要有明確的針對性,要達到切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目的,否則就會流于形式。首先,主題班會的主題確立要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一定要與班級的近期發展狀況有關,最好能把班級近期出現的良好現象和不良現象融入其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主題班會的主題確立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學生是班級的主體,主題班會要達到深入人心,讓人反省的效果,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是做不到的,否則,即使學生對主題有興趣,也難以展開思維,起不到教育效果。
三、主題班會要有系統性
學生在校三年的時間,只用零散的主題班會,遠達不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班主任應當根據不同的學期,學生不同的階段特點,有目的地開設一系列的主題班會,使教育在系統的班會中有序展開。
譬如,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初到學校,首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適應環境,要讓學生盡快團結起來,真正融入新的班集體中,因此,這一學期,可以“惜緣·團結”作為一學期的主題,通過一學期的教育,達到團結學生,凝聚集體的目標;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但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摩擦會變得多起來,這時,應當以“寬容·理解”作為學期主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學會最基本的處事方式;二年級兩個學期的教育主題可定位為“感恩·回報”“法紀·規則”;三年級高考的壓力越來越大,又正值青春期最美的一段時光,可就“青春·責任”“高考·職業”展開主題教育。當然,我在這里只是舉這樣一個例子,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班主任能把學生在校的所有時間,做一個總體規劃,通過一系列的系統性的主題教育班會的開設,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完成學生在校三年的教育教學根本目標。
總之,主題班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值得各位班主任老師重視,當然,主題班會的召開還有很多形式,內容也有明顯的不確定性,但只要每一位班主任能夠積極探索,認真準備,就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增強其參與意識,從而達到教育和熏陶的作用。
(作者單位 山東煙臺萊陽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