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ACADEMIC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確實面臨一些問題,如生活安排、人身安排、學習問題、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實際上是與農村基礎教育的一些其他問題糾纏在一起,相互影響。農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留守兒童的復雜性和嚴重性。主要的教育問題有:師資力量薄弱,班級過大,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農村學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機制失當,影響了對農村兒童的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差,留守兒童分散寄居多于在校寄宿,管護形成空當。
推薦閱讀: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對中國來說,“公民”是一個于近代自國外傳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則是在近代中國由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所引發和啟動的憲政進程中,借鑒西方民主思想與制度形式,寄望通過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機的歷史訴求。
盡管公民教育思想源于西方,中國公民教育也有過一個積極學習、借鑒西方的過程,但隨著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和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國當代公民教育的立論基點和文化互讓仍需要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與民族文化傳統中追尋,培養具有民族精神血脈的現代中國公民人格。
推薦閱讀:朱小蔓、馮秀軍,《中國公民教育觀發展脈絡探析》,《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學校課題組曾設計了一道“數學”題,對低、高、中三個年齡段隨機抽取的20名學生進行測試。題目為:一條船上載了25只羊、19頭牛,還有1位船長,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船長年齡是多少。大多數學生居然都算出了具體“結果”,只有少數學生對試題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且質疑者以低年級學生居多,中年級次之,高年級最好。這就引發追問:以現有的教學方式我們是否把學生越教越聰明?當今學校教育和課堂教育究竟缺乏什么?
答案應該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主要表現為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
推薦閱讀: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盡管在對教育任務與內容的認識上,廣大家長認為道德品質和做人教育、智力開發和學習教育、人格和心理品質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項教育任務與內容,但在實際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的教育行為是存在偏差的:即注重智育和忽視品德教育、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在家庭教育“知”“行”脫節與分離上,最主要表現為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偏離了自己所確立的全面發展教育觀,而走上了“唯學習為重”的片面發展道路。
推薦閱讀:邱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