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頭(貴州民間助學促進會總干事)
山村助學的行動與反思
文 石頭(貴州民間助學促進會總干事)

助學會帶領貴州的山區教師參加培訓活動時與王財貴先生的合影
2009年11月23日,網友“小跟斗”在助學會論壇發了一篇帖子《我們能改變孩子們的明天嗎?》,講述在畢節一個叫乃扒的地方,孩子、老師、學校都很需要幫助,但作者在上海,無法實地考察,不能確定信息真實性,希望尋找貴州本地的公益組織支持。
2009年12月6日,我們前往乃扒。位于畢節一少數民族鄉的乃扒村,地處高寒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沒有地下水源,村民還在喝“天水”,土地貧瘠,主要種植玉米和土豆,收成低。
乃扒村的貧困家庭,沒有要改變的意志和能力,有的可以說是一代比一代差,甚至一年比一年差,最基本的種地都種不好,有的人似乎只是活著而已。當時最深的感受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娃娃生娃娃,一代比一代差。一家最少都是三個孩子,多則有八九個,普遍五六個,個子矮小,有些女孩十三四歲就結婚……
立足調查,資助方案初步明確。首先,側重于生活補助金,因為孩子們普遍營養不良,個子矮小,以書包、大米、食用油等實物資助的形式為主,而乃扒村當地的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已開始有效實施,不存在學雜費問題;另外,捐建圖書室、購買文體用品、補助代課老師生活費、有意向募捐 20萬修建學校等,分期進行。
在乃扒的每期資助都是調查先行,不斷地調查,不斷地發現更多更深的問題,然后不斷地調整助學方法和方向。
調查中,我們發現:再偏遠的山村,學校周邊也有小賣部,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會去買這些零食吃。但這些零食多是“垃圾食品”或過期變質的。如果直接資助錢給孩子,有可能導致山村孩子們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并在山村產生更多的白色塑料垃圾污染環境。
如果直接把現金給家長,家長多不會把錢用在孩子身上,有的可能拿來打酒喝,有的可能拿來購買化肥等,雖然也是在幫助家庭,但我們的初衷,捐助者的意愿是希望直接幫助到孩子。
如果把錢給學校,學校和老師也沒這時間和能力把錢管好用好。
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則是,當地有資助的機構或個人不止助學會,在外地的機構或志愿者,不能承擔實地調查和有效執行的任務,一些善良心切的人,不斷向當地發寄愛心包裹,甚至有很多匯款單、現金資助。
于是新的問題產生了:物資領取需要老師或村長去鎮上甚至縣里領取,大多領取包裹的時間成本是一天,經濟成本是50元,這由誰負責?老師經常跑到鄉鎮去取包裹和匯款單,從而無法正常上課;我們也曾親眼看到,外面寄進去的物資多不實用,村民領來,會隨手丟在路邊,有一次去乃扒,看到辦公室堆積如小山的愛心包裹,學校都懶得發了;寧靜的村莊,因太多的社會關注反而產生了利害沖突,無有效引導,加劇村莊里人與人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費力不討好的村長和老師就成了替罪羊,有人認為是他們有私心;外界的活動幾乎都會引導老師,為學校出謀劃策,但學生成績沒變化,有一次看到全校成績單,很無奈,因為全校考個位數的學生很多,特別是低年級的,多數考10分以下。
再多的問題,孩子們是無辜的,孩子們真實的急需幫助,助學還得繼續,更深入的繼續,還有更理性的繼續。后來助學范圍擴展到乃扒之外的兩個村莊,一共在三個村莊三所學校同時開展助學。
此階段的助學,重點在四個方面:
一是資助高中生。我們欣慰地發現,三個村莊有了第一批正式考取的高中生,家庭都困難。記得在走訪一家時,父親告訴志愿者:第一學期家里賣了豬,第二學期家里賣耕牛,再下去可能讀不起了,不能再讀了……所以助學重點資助這批高中生,學費和生活費,根據家庭困難程度,給予恰當甚至全額的資助。除了讓這批難得的高中生有平等求學的機會,人生中不因一時的困難留下一生的遺憾,也希望通過這批高中生,給村里樹立起一個榜樣,讀書是有用的,讀書才是出路,重視子女教育。

鄉村孩子讀經典
第二,組織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來,即“山里孩子看世界”和“讀經成長營”。組織孩子們走出大山,到貴陽參觀大學、科技館、機場、圖書館、超市、公園等。在寒暑假,組織孩子們到北京、浙江等地,參加為期一個月的讀經成長營,集中誦讀傳統文化的《論語》、《孟子》等經典,與異地孩子相處,了解外面的世界……
第三,培養老師。改變一位校長的思想,就可能改變一所學校,培養一位老師,就可能成就很多個孩子。為最基層的農村教育,探尋一條簡單可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為在這樣的學校,老師沒有基本的文化知識,學校沒有基本的硬件條件,如初中文憑的代課老師,如學校沒有教具等等。暑假組織老師到北京學習,以傳統文化為切入,以王財貴教授宣導的兒童讀經教育理念為指導和方法,通過學習和實踐,這確實是從本質上推進農村教育的一條有效探索。
培訓老師后,現在三所學校都開展傳統文化誦讀課,其中一位初中文憑的代課老師,憑著他全身心的投入,孩子們《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都熟讀成誦,在這個中國傳統文化斷層一百年的時代,一群偏遠、貧窮的山村孩子開始拾起我們的文化,把經典當生命在誦讀和珍惜。
第四,仍以物質幫扶為基礎。助學路上,授人與魚還是授人與漁?早在2003年助學之初就激烈探討過,我們不失這樣的反思和務本精神,但這樣的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答案,還得面對當下的具體問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只有“賢哉回也”。夏天沒水喝,冬天穿不暖……當下的困難還是要一一幫助。持續在三所學校開展了修建水池、發放飲水杯、書包、愛讀書·愛傳遞、冬天的新棉衣、小雨鞋等等,志愿者多次實地調查,多次助學行動。如聯益小學的教室問題,有一學期82個學前班孩子擠在一間20平米的民房里上課,孩子都坐到黑板底下了。深圳市新潮電器有限公司通過助學會,實地考察,制定方案,捐資13萬余元,在聯益小學修建了3間教室,于2012年4月落成投入使用。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能更好地讀書,能有更好的讀書環境和學習狀態,能有更多平等的機會和社會真誠的關懷。
助學路上,一切與助學息息相關的,都是要深刻反思的。除了貧窮、人口、環境和教育等問題,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百年前,基督教進入了這樣偏遠貧窮的苗族村寨。這里很早就有了教堂,有時孩子也去做禮拜、唱圣歌、跳圣舞……他們感恩主耶穌。
在這里,還有一位我們可親可敬的前輩,來自香港,都尊稱她英姐,孩子們叫她英奶奶或苗語的“阿卜”。來這里8年有余,她是基督徒,也是活菩薩,像圣人。她在這幾個村莊,不傳教,只是幫助村莊里的孩子和老人,還有老師和學校。她自己并沒有錢,在香港還靠政府低保,甚至幾年沒有買過一件衣服。她的弟兄姊妹們愛心捐助,匯集一起,她在這里修路、修學校、引自來水、修水池、帶人到貴陽治病、為代課老師發生活補助,資助學生讀書……甚至每天晚上為孩子們油炸土豆,因為窮困沒有油,在家是很難吃上油炸土豆的。她總是非常有智慧地引導孩子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總是用大愛去感化一個個的“壞孩子”,她深深地、無條件地愛著那里的每個人、每一寸土地。一直用行動證明著“神愛世人”,她一個人所做的,不比一個公益組織做的少,甚至更深。

山里孩子,當我們真正親近他們,都會有真誠的笑容

運送捐贈物資的路上
四年前英姐在學校旁邊修建了一間小房子,自己住,同時也是為了方便來支教的志愿者。我們希望捐贈一些圖書在英姐的愛心小屋,她非常贊同。于是我們在英姐的愛心小屋捐建了一個“里仁書屋”。希望孩子們每天晚上來吃油炸土豆的時候,也能讀讀書,最好讀讀中國傳統文化的書。
在英姐的愛心小屋,有一邊墻上掛了一幅“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掛圖,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寓意:一是耶穌給門徒做好榜樣;二是給門徒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三是盼望門徒永遠保持圣潔。另一邊就正好是我們捐建的“里仁書屋”牌子,取《論語》“里仁第四”篇之意: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幾千年前的耶穌和孔子,對世人都有相當的期許。幾千年后的今天,兩位東西方圣人在貴州山村的一小屋里“里仁為美”,一起教化世人!
三個村莊第一個上高中的女孩子,家庭困難,助學會資助她的學費和生活費,同時希望高中生能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書,能到外面看看。2011年暑假就組織她和貴州其他地區的同學一起,到浙江遂昌參加讀經成長營,一個月誦讀《論語》一百遍。7月15日大家一起從大山里出發時,意外發現她書包里竟然背了本《圣經》。當時問她為什么讀《圣經》?她吞吞吐吐地回答:“因為我覺得像我們這么貧困的人只有耶穌基督來憐憫,愛我們。”再問她對《圣經》里哪句話印象最深,最喜歡那句?她的回答是:“神愛世人。”這兩個答案值得我們深思。當她在浙江讀了一個月的《論語》,8月22日結營時再問她喜歡讀《論語》嗎?她的回答是:“喜歡,因為《論語》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讀著讓我內心變得平靜。”再問她最喜歡《論語》里哪句時?她的回答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耶穌基督憐憫著這些山村的孩子,《圣經》讓他們懂得“神愛世人”。現在孔子告訴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讀《論語》能讓我們平靜。
東西文化,人類兩大智慧,在此相遇,表現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更有現在中國人迫切需要反思的問題。我想這也是助學的方向,當下的關愛,無條件的愛,同時更要從內心生起對未來的拼搏向往和憂患意識。

助學會總干事石頭在助學調查路上與孩子的合影
扶貧工作有政府扶持,愛心泛濫也會帶來消極影響,助學如果只是最低限度的愛心和物質幫助,那終將成杯水車薪。走出蒙昧,知識文化才能改變一切。助學路還得志愿者腳踏實地去走,孩子們的明天,也只能靠孩子們自己去拼搏,助學提供更多平等機會和可能,更多的道路選擇,路都在他們的腳下。
山村、山村的孩子、助學的路在哪里?回歸可能是一條路。回歸山村本來的氣息,回歸鄉土本有的文化,回歸中國本有的傳統。有了本,再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