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彬

司機老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機關人。年逾五十的他,在機關開了30多年車,大半輩子都是在機關里度過。機關里的人和事,特別是圍繞著公車發生的事,對他而言因為親身經歷而有著特殊的感受。曾給領導開過車的他說,領導的司機不同別處的司機,明面上有一份收入,暗里還有一份隱性的福利。
近幾年推行的公車改革也許是公務車方面最大的變革,作為過來人的老王更是有著切身的體會,而且也有著復雜的心情。
提起這次變革對他們這群人的影響,老王毫不猶豫地說:“對機關的司機來說這次變革肯定是很不利的。因為領導的車取消了,所以就用不著司機了。像我們這樣的老司機就面臨著分流,而且以前給領導開車好處多多,現在這些隱性福利都取消了。不過,如果是憑良心說的話,改革確實是必要的,一下子給國家省了好多錢。”
據他介紹,就車輛維修保養等環節來說,沒有明文規定,好多單位一年可以修好多次。更有甚者,有些車每年維修的費用都能買輛新車了!一輛車自己保養,一年不過2到3萬,如果是公家的車就要達到5到6萬不止,再加上司機的工資,過橋過路費、油費,最少也要10-20萬。他認為,車改之后,當地一個月最多補貼2000元,著實省了不少錢。現在除了副廳級以上干部可以選擇是否保留公務車以外,其他干部都完成了車改。他認為干部們愿意保留公務車,除了錢的原因外,公務車(配給他自己的車)還是有很大的便利的。比如各種維修維護等工作,如果是自己的車就要作為自己本人的雜物去完成,而自己的公務車是作為本單位的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不需要自己操心,既省心又省力。
司機是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務車的變遷也是政府機關司機的變遷。老王承認,這個變遷對他們而言,“打擊很大”。一方面,新招的司機,一般屬于勞務派遣,人事關系都不在本單位;另一方面是老王這樣的老司機,他們被分流到了下屬單位繼續開車,或者是一些服務物業部門,干著與原來毫不相干的活兒。
不過車改雖然過去了一些年頭,老王還是發現效果沒有達到政策的預想目的,甚至對一些部門來說影響不大。不少機關單位雖然改革,但形式上仍然換湯不換藥。比如仍然有不少單位向下屬單位“借車借人”,車是下屬單位的,司機的人員關系也是下屬單位的,因此“成功”的規避了政策的約束。
不少人士都表示,車改的不徹底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關鍵所在。有位機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初文件里寫的很清楚,機關下屬單位可以參照(公務員)執行。”他認為其實下屬事業單位也可以改革的,但是不少單位還是不愿意改。他一再強調只有徹底取消財務上的這項開支,才能真正“讓上頭不好意思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