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李勇

這里是農村,還是城市?居住的是農民,還是市民?記者走進臨沂市平邑縣、費縣城市鄉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鄉景象:城區內,條條街道整潔寬闊,道路兩側綠樹成蔭、鮮花錦簇,繁華熱鬧的商業街上人來人往、秩序井然;鄉村里,蜿蜒平整的水泥路,整潔舒適的農家小院,還有蓬勃發展的村鎮經濟。
距離費縣縣城20多公里的探沂鎮許由城村,隨著農村社區建設的快速推進,讓這里的農民體會到了,曾令他們羨慕不已的城市生活。在該村11號樓東單元101室的居民家中,45歲的村民呂寶來在客廳里與朋友聊著天。呂寶來說,去年9月,一家離開住了20多年的瓦房,搬進100平方米的新樓房,當時那高興勁兒至今還讓呂寶來記憶猶新:很多親戚來給新房“溫鍋”,自己興奮的幾宿沒睡著覺。
“以前的環境和現在真的沒法比,感覺自己像城里人一樣。搬到新社區以后,衛生和環境條件各方面都好了。買東西有超市,有物資供應店。水、暖氣、沼氣,我們都使用上了。”呂寶來告訴記者。
投入“真金白銀”
在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臨沂市民幸福感居全國第二位,而這種幸福感需要有“真金白銀”去投入。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首要是解決資金問題。在這方面,臨沂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農村社區建設給予補助。采取“土地運作一點、財政投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通過多元融資,使有限的資金撬動了農村社區建設。如,沂南以土地“城增村減”掛鉤資金為籌資主渠道,把實施土地“城增村減”掛鉤項目的村莊,與農村住房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對符合社區和中心村規劃、實施整村遷建、凈騰空土地500畝以上、達到驗收要求和標準的,按凈增耕地面積每畝10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實施整村遷建、凈騰空土地達到驗收要求和標準的項目村,按凈增耕地面積每畝8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其余的項目村凈騰空土地達到驗收要求和標準的,按每畝5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
臨沂市財政自2009年起,每年整合投入資金3億元,各縣區按1:1比例配套,對實施農村社區建設給予獎補,充分調動了基層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通過貼息、獎勵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據統計,自2009年以來,全市信用社累計發放農民住房貸款2.01萬戶,金額9.95億元,同時吸納帶動了大量社會資金投入。
臨沂市財政局副局長厲建梅介紹:“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用財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凡是涉及民生的問題都優先考慮,凡是涉及民生的資金都優先保障,凡是涉及民生的事項都優先辦理。2010—2012年,全市民生投入分別達到138億元、181.7億元、224.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6億元、43.7億元、42.7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為58.4%、63.8%、64.3%。2013年1—6月份,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14億元,增長16。9%,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7.6%。”
位于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月亮灣社區,是一個農民變身“新市民”的平臺。該社區居民史玉平告訴記者,他們家以前住的老瓦房只有50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在里面擁擠不堪,而在2009年就有了翻蓋自家房屋的想法,但即便是蓋平房也要五六萬元,這無疑會給家里帶來經濟負擔。沒想到在這一年村里提出要建設住宅樓,這讓他們欣喜萬分,在等待了1年多之后,通過房屋置換,只花了3萬多塊錢,史玉平一家便搬進了新房。
“群眾生產生活問題解決了,對開發區的建設也十分支持,從而為開發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社會環境。”開發區有關同志介紹。
實施“四項工程”
不僅要讓農民住上樓房,更應該讓農民享受到城里人所擁有的現代化物業設施。要讓農民真正體會到居住的舒適和方便,因此對于各種配套設施的資金投入也同等重要。
為此臨沂市實施以氣上樓、水治污、暖入戶、環衛保潔市場化物業化“四項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農村發展和民生改善,讓農民群眾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氣上樓”方面,臨沂市加快“氣化臨沂”步伐,通過“先期投入、后期見效”的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協調天然氣經營企業投資11.3億元,建設高壓、次高壓管網614公里;投資3.5億元,建設中低壓管網1027公里。目前,臨沂市已有114個鄉鎮、436個社區、16萬戶農民用上了天然氣,力爭今年10月底前所有鄉鎮通上天然氣,實現“鎮鎮通”。并且市里還協調天然氣經營企業,切實降低農村管網配套費和安裝費,滿足群眾用氣需求。
“水治污”方面,對城區周邊的農村社區,通過配套管網納入城區污水處理廠范圍;鎮駐地的農村社區,納入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具備條件的農村社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全市新開工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2座,建成農村社區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49處。
“暖入戶”方面,在城區周邊的農村社區,通過供熱管網延伸,盡快解決取暖問題。在天然氣管網覆蓋的農村社區,推廣“太陽能+燃氣壁掛爐”和天然氣鍋爐取暖。在其他農村社區,推廣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秸稈氣化等技術,多渠道解決取暖問題。目前,已有88個農村社區實現了供暖,其中采用“太陽能+燃氣壁掛爐”的社區達到12個、46萬平方米。
“環衛保潔市場化物業化”方面,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加快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配備垃圾清運車,壯大保潔員隊伍,做到垃圾日清、日運、日處理。全市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231個,實現環衛保潔市場化物業化管理的社區562個。
讓群眾增收致富
建成社區后,農民群眾不再種地,收入從哪里來?”面對記者的疑問,月亮灣社區的負責同志給出了答案:“我們這里企業多,一部分人進廠工作,一部分人到城里打工、做生意,另外社區的保潔物業等崗位也安排了一部分人,總之是家家戶戶都有活干,并且收入比種地還要翻上一番。”
莒南縣三義社區村民王秉乾也對記者說:“村里建設社區后,附近搞了幾個食品加工廠,好多人不出村就能到廠里上班,收入比種地可高多了。這些人到工廠上班后,就把土地轉租出去,我今年承包了50畝,全部搞了大棚蔬菜,一年下來凈收入10多萬不成問題。”
臨沂市政府負責同志對記者介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只是規劃引導農民建房和‘上樓,更重要的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我們統籌城鄉發展,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內需,改善民生,讓廣大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村群眾,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臨沂市堅持“三個同步”,即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同步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步推進、農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同步轉變,實現安居與富民齊頭并進。
目前,臨沂市已規劃建設產業園區114個,其中農業園區49個、工業園區47個、服務業園區18個,直接帶動農民就業23萬人。比如,羅莊區的焦沂莊社區利用復墾還耕騰出的土地,一期建設了360畝的藍莓種植基地,成立了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藍莓研究所;建設了占地400畝、存欄1萬頭的原農生態養殖區;社區還將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置換出的土地平均分配給居民,居民以土地入股,自愿加入合作社,在享受每畝600元補助的同時,參與合作社分紅。
據了解,近幾年臨沂通過農村社區建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93.6萬人,增加人均工資性收入2600元,涌現出農民變市民、農民變工人、農民變商人、農民變“菜民”、農民變“果民”等多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