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俠
【摘要】建筑行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道路橋梁標志著我國進入新世紀后,掀起的一次又一次建筑熱潮。作為一個典型的高消耗資源和能源的行業,建筑的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生活的便捷也帶來環境的破壞,繼而“可持續建筑”也慢慢為人們所熟悉。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建筑;生存環境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87-01
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第十六次常務會議,該會議討論并且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確定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轉變為全球性的問題,并引起了各個國家的關注。
在2000年荷蘭馬斯垂克召開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該會議賦予可持續建筑一個完整的概念:“可持續建筑需要思考一些操作事項包括建筑物、建材、城市區域尺度的大小問題,而且要考慮其中的生態因素、經濟性因素、社會文化情況,研究城市不同區域的重點和狀態,根據不同的區域建構相對應的模型去執行才有望達到一個可持續建筑環境。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中國必須要盡快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快節奏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我國每年都要建設二十多億平方米的新建筑物,在新建設建筑物的同時也伴隨很多舊建筑物的拆遷,在這個建筑周期循環的情況下,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資源,也產生了非常多的建筑垃圾。
隨著現代化建筑物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著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據初步統計,在我國現有的城鄉建筑中,基本上大部分為高能耗建筑,在新建的建筑物中,也僅有5%是符合現行的節能標準的。因而導致了在相似的條件下,我國的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接近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例如,空調算是耗能最大的,用電量接近占到40%,但是如果采用已經成熟的節能住宅技術,相當于給住宅穿上一件棉襖,空調的耗電量便可以大幅減少總能耗也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在很多人看來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物質;但是,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越來越大,加上水污的情況日益嚴重,建筑水污染也有待人們的注意。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水也成為一種很重要的資源。從可持續建筑來看,也要有效的避免建筑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能源結構都是以礦物質燃料為主,在近幾十年里隨著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高速增長,礦物燃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短缺,我國的能源使用效率相當低!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即便是再地大物博,資源遼闊,平均下來人均可能還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比如像我國的煤礦資源,人均占有量僅僅是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1%,天然氣的人均擁有量也只是世界平均擁有量的4%,但我國能源的需求量卻相當高,幾乎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還要多。所以說,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問題要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由于建筑物的更新導致建筑垃圾持續性的增加,而我國的對建筑垃圾的處理水平僅僅還在起步階段,城市里產生的垃圾一般采用三種基本的處理方法如堆肥法、衛生填埋法、集中焚燒等。而針對像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情況,有國外的研究者發現一種新的技術,即用蚯蚓分解的技術進行有效分解垃圾,并將生活垃圾分解轉化為復合肥生,充分的利用了一部分生活中的垃圾,使其變廢為寶。或者現在又利用建筑垃圾作為制造燒結磚的材料,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利用方式,而且制造出來的燒結磚強度很高質量較輕,不但有效的處理了建筑垃圾問題又達到了垃圾回收利用提高了環保的效率和質量,這個方法在我國很有推廣的必要。
我們國家相關的部門應該首先加強對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引導,進行有力的宣傳,提高該行業從業者的“可持續建筑”意識,其次制定相應的法律以用來規范從業者的行為,制止或約束不是可持續建筑的建造情況發生。最后是要借鑒國外的成功案例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方法與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21世紀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胡錦濤在一次座談會上談到“當代中國的發展目標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穩定的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的相互協調,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的建設。”。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導致資源、能源的浪費,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必須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資源供求的關系,強化環保意識,推動國家保護環境政策的發展,進而保證中國科學發展觀建設目標的實現,針對企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理論提出全新的綠色企業文化概念,并對其進行合理詮釋。中國建筑企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柱,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帶來巨大的資源、能源的消耗,造成嚴重 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生態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
面對資源人口環境這樣一種困擾著我們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唯一的方向,可持續建筑作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部分,不僅關系到我們生存的環境問題還牽扯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問題。我國應該在充分了解國外可持續發展情況及其成功案例的情況下,立足我國國情,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我國情況的可持續建筑道路。
參考文獻:
[1]孫世鵬,趙德勝,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經濟研究導刊, 2008
[2]關苗,建筑節能需雙管齊下,[J] 中華建筑報,2009
[3]張連芬,推廣建筑節能 做好可持續發展,[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
[4]特古斯格日勒 麥拉蘇 ,葛壯,淺析建筑節能[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