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梅
(山西運城學院,山西運城044000)
旅游解說系統是指通過運用溝通媒體幫助游客了解特定信息,達到保護資源、服務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從而進一步實現資源、游客、社區和管理部門之間的互動交流。國外對旅游解說系統的研究較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引入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并且與實踐相結合,研究與應用已較為成熟。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解說歷史、解說概念、目的與功能、系統構成、解說媒介、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等。國外關于旅游解說系統的研究除了設有專門的解說學科之外,同時,與其互為供需關系的解說行業也規模可觀,擁有大批的解說專家和大量的書籍、期刊、網站,提供解說規劃、咨詢和培訓等服務。
與西方相比,國內旅游解說相關研究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階段[1][2][3]。但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相關論文呈逐年增加的態勢。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解說內容與功能、規劃設計等。目前,國內研究已從旅游解說供應的角度轉向注意游客的解說需求[4][5],進行不同案例解說研究與對比,并不斷引入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
旅游解說系統是旅游目的地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教育、服務和使用功能得以發揮的必要基礎,是管理者用來管理游客的關鍵工具。本文以舜帝陵為例,通過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舜帝陵的解說系統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文化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舜帝陵廟位于運城市區以北15公里的鳴條崗,是為紀念三皇五帝之一的舜而建造,同時也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拜謁舜帝的圣地。舜帝陵廟1986年被評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游景區。2002年開始建設景區,將舜帝陵擴建為占地1778畝的旅游勝地。如今的舜帝陵是一個公園與陵園相結合的景區。其主要景點包括舜帝廣場、舜帝公園、舜帝神道、舜帝月臺、舜帝陵冢、舜帝廟、獻殿、關公祠、敤首祠、博物館和游樂園。舜帝陵的解說標識總體上來說比較完好,尤其是公園的景區導示圖、景觀名牌和景點解說牌。公園內大部分解說牌的設計顏色為土黃色、木質,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但是生物景觀介紹牌、設施管理牌、功能提示牌等數量都非常有限,說明解說標識牌的覆蓋不全面(見表1),只以旅游吸引物解說為主,而忽視了區域環境和設施管理等方面的解說。尤其是公園內游玩人數集中的雷公湖,缺乏有關設施解說、警示安全牌解說等,對游客的指示、警示和關懷程度嚴重不足。此外,愛護設施牌、愛護動植物提示牌和愛護環境宣傳語錄也屈指可數。園陵內的解說牌除了景點解說標識牌比較豐富外,其他方面的解說牌皆欠缺,并且許多標識牌較陳舊,不醒目,不清晰。

表1 舜帝陵解說標識牌類型及數量統計

資料來源:實地調查與統計。統計時間:2013-04-08
調查時間為2013年4月3-5日。在景區出入口處采用隨機攔截式發放問卷。共對游客發放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0份,調查了游客的人口學特征、旅游動機、對旅游解說系統的評價等。

表2 樣本統計情況
從人口統計學分析,舜帝陵游客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女性略微高于男性;年齡方面,19~50歲的青、中年游客占多數,約占78%;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專以上學歷者占64%;在職業方面,以學生為主體,占62%。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看,外地游客比例略高于本地游客,以休閑娛樂為出游動機的游客占46%,觀光占28%;68%的游客是通過同學朋友介紹而初步了解舜帝陵的。陵園內在有關解說人員的調查中發現60%的游客認為解說能夠吸引游客,并且能聽清導游所表達的內容;63%的游客認為導游講解內容豐富,符合自己的理解程度,而另37%的游客則認為解說員解說太淺,或是在問及相關問題時不能很好及時回答。說明解說人員存在一定問題。有38%的游客認為景區路徑牌不能給予正確滿意的引導,63%認為其覆蓋度不全,37%認為不醒目易懂;80%的游客認為園陵墻面上的解說牌放置不夠合理,并有28%的游客沒有注意到墻面上的解說牌,說明景區牌示缺乏特色、趣味,不能吸引游客目光。有66%的游客滿意景區的解說牌,滿意當中對內容的滿意度最高,占46%,不滿意當中,對其字體大小不滿意度最高,約占40%。92%的游客想更加了解舜文化,但缺乏了解渠道。約42%的游客認為舜帝陵解說系統缺乏人文關懷,并有64%的游客認為舜帝陵的解說只是一般的教育意義,不能很好地引導教育游客。占78%的游客認為舜帝陵的解說形式過于單一,游客大多希望增加音頻、導游手冊、視頻和電子觸摸技術解說。
1.旅游解說形式過于單一
調查中發現,公園與園陵都是以自導式解說為主,只有在動物園有音頻解說,并且內容比較膚淺。舜帝陵沒有導游手冊、視頻解說和音頻解說,同時也沒有電子觸摸屏解說。通過上網搜索發現,網絡上關于舜帝陵的解說也是屈指可數,只能搜索到關于舜帝陵的一些文字簡介,文字簡介若沒有實景圖片、音頻與視頻解說等輔助介紹(尤其是陵園的古建筑文化),游客憑空想象是難以讀懂的。
2.旅游解說中主題文化不突出
通過游覽與調查發現,舜帝陵解說系統德孝主題文化似有似無,并不突出。除了公園博物館內有舜的德孝品格介紹、園陵內獻殿前有石刻“百孝圖”和景區的門票對舜文化有初略介紹外,其余的解說幾乎沒有突出德孝這一主題文化。首先,園外解說中沒有提及舜德孝文化,最顯眼的七彩虹上的“舜帝陵”標語也沒有加標“德孝”主題二字。其次,園內的解說標語沒有圍繞舜文化這一主題展開,解說中缺失了主題文化。此外,關于德孝故事的展示和標語也幾乎沒有。若要突出景區的主題文化,其解說系統應圍繞著主題文化展開。
3.旅游解說系統缺乏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據調查,安全警示牌、友情提示牌、設施管理牌以及宣傳教育牌皆缺乏,說明舜帝陵解說系統缺乏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同時,僅有為數不多的安全警示牌及友情提示牌當中,警示語和提示語的語言都很生硬,很容易給游客帶來負面心理和不良感受,影響了他們的游覽興致,也不利于旅游環境的保護與教育功能的開展,如雷公湖提示游客安全標語為“禁止游泳”等,語言過于生硬。
4.景點解說中大量采用石刻,但解說效果欠佳
舜帝陵的石刻解說量大豐富,進口處有12塊關于對籌資人的解說介紹,公園內有《老子八章》石刻文章,園陵內有百幅石刻百孝圖文,享廳內西山墻嵌有《鳴條舜陵考略》石碑四通等。石刻往往是在字數較少,采用行書、楷書、隸書等字體的情況下,其內容比較容易被游客關注,才易成為他們駐足觀摩的對象。但經考察發現,舜帝陵石刻介紹當中,大多文字篇幅過多,字體過小,多采用復雜的繁體字篆刻,字跡模糊,游客即使駐足觀望,也只是觀而不看,看而不解。
5.其他問題
園陵墻上的解說牌位置不夠合理;標識牌缺乏趣味、特色、不吸引人,另有些標識牌過于隱蔽,不易發現。如一進門口的衛生間標牌放置太靠里,不顯眼。此外,有些標識牌放置缺乏條理,過于零亂。舜帝陵的垃圾筒為綠色鐵皮方形,與周圍古色古香的標識牌不相稱,并且垃圾筒上沒有環保標識語,起不到教育意義。有部分標識牌已折斷,或過于陳舊,但無人修整。標識牌英漢雙譯不全面。兩種門票中單公園票有導向圖無簡介,全景票有簡介無導向圖。
1.豐富解說方式
一個完善的旅游解說系統應包括多種解說方式和擁有豐富的解說媒介及公共指示牌,同時還應借助多種平臺建立旅游解說系統。首先,可通過網絡平臺建立一個完善的舜帝陵景區解說系統,把視頻、音頻、文字三體合一進行解說;其次,印刷導游手冊,免費分發或以合理的價格出售給游客。同時,導游手冊必須著重圍繞舜文化展開。此外,跟上科技的步伐,增加電子觸摸屏解說,實現智能化、個性化服務;最后,景區內的某些重要景點在文字解說的前提下應增加聲像解說,雙重解說更能引起游客注意和幫助游客深入了解。
2.解說中突出主題文化
針對主題文化不突出這一狀況,應以舜文化為載體,以舜的德孝文化為中心展開主題文化解說。首先,在園陵內設計一條專門講解舜文化的路線,著重突出德孝文化。這條路線可以用文圖生動描述展示,也可配以音頻、影像解說。其次,在公園解說牌中,可適當增添一些德孝標語、故事展示,可起到教化他人的作用,最后,可在七彩虹的“舜帝陵”前增加“德孝之根”,如此一來,便可讓人們一目了然,知其主題文化與中心思想。還可舉行大型主題活動進行宣傳解說。總的來說,解說系統要圍繞舜德孝主題文化展開。
3.對部分石刻有選擇地進行淘汰,代之以語音解說或木制標牌
針對公園與園陵內部分解說牌由于自然和人為侵蝕、字跡模糊不清的缺陷,應及時進行更新淘汰。對那些字數較多和不易懂的石刻應作為重點淘汰對象(為了保持協調性,對舜帝陵碑不作淘汰,只要加以音頻解說即可)。增加語音解說或木制標牌。解說標牌上所用字體的選擇十分重要,行書以輕快著稱,隸書較為厚實,楷書介于二者之間。石刻解說可以根據解說內容選擇字體。
4.修整現有標識牌,提高解說質量
對破損、模糊等有缺陷的現有旅游標識牌進行多方面修整,重點調整字體大小、擺放位置、外觀設計、中英雙譯、內容深淺等方面。對和周圍環境不協調的一些設施設備進行修整或更換。如垃圾桶的外觀顏色漆涂為黃色,與周圍的牌示、環境相協調。外觀形狀可設計為足球、小木屋等有趣的形狀,不但要能夠吸引游客目光,并且要實用。同時,在垃圾箱的身外標上有關環保的標語,真正起到教育引導作用。
[1]姜真林.鎮江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旅游解說系統初探[J].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2010(7):98.
[2]張明珠,盧松,劉彭積.國外旅游解說系統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2008(23):92.
[3]牛蓿.北京城市公園旅游解說系統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29):75.
[4]張立明,胡道華.旅游景區解說系統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7-9.
[5]吳必虎.國內外環境解說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