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瑩
(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旅游產業集聚是指在旅游產業鏈和其他動力驅動的共同作用下,在一定地域通過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組合特征和一定旅游功能和綜合經濟效應的旅游區的動態過程[1]。隨著旅游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其產業集聚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而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越來越多。目前,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旅游產業集聚理論進行了研究。
為了了解旅游產業集聚相關研究情況,筆者檢索了國內重要的相關數據庫。在“中國知網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的高級檢索模式中,我們輸入關鍵詞“旅游”、“產業集聚”進行搜索,共檢索到從2003-2012年的相關研究文章、報告58篇。
國內期刊從2003年開始出現旅游產業集聚研究的相關文獻。筆者對檢索到的58篇文獻按年份進行簡單統計(表1),以此歸納旅游產業集聚研究的整體發展態勢。

表1 旅游產業集聚相關學術論文發表年份統計

圖1 文獻年度發表量及核心期刊數變化圖
從圖1可看出,雖然2003年國內已有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進行研究,但文章數量一直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內容上多集中在對旅游產業集聚現象形成的描述,缺乏對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大多還是實踐中的摸索總結。自2003-2008年,旅游產業集聚的相關研究逐漸呈增長態勢,并在2008年以后開始出現增降交替的局面。而核心期刊數的走勢整體上與年度發表量一致。再看表1,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在2006年達到最低,為33.3%,此后每年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都達到40%以上,并在2010年達到最高值63.6%。綜合來看,未來旅游產業集聚文獻量仍不穩定,論文質量有望保持平穩。
截止到目前,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相對較多。根據文獻研究內容,筆者具體將文獻分為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的關系辯證、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集聚效應分析及集聚水平測度五個類別,并進一步細分為7個研究類別,見表2。
從旅游產業集聚研究內容的類別分布情況來看,7個研究類別中,對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最多,其次是集聚水平,而對旅游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關系的辯證關注度最低。其中,對前6個類別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以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為主,對集聚水平的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

表2 旅游產業集聚研究內容類別分布
2.2.1 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關系的辯證研究
通過借鑒國外產業集聚的概念,國內學者提出旅游產業集聚的概念,但卻容易與旅游產業集群混淆。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產業集群是兩個非常相似的概念,二者之間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旅游產業集聚是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產業集聚不一定形成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群是旅游產業集聚的結果,但不等于旅游產業集聚,旅游產業集聚的具體形態是以產品的生產鏈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聚關注的側重點是地理空間的集中現象,旅游產業集群則更多關注相互關聯的旅游企業地理集中問題[2]。蔣周莉在比較分析旅游地企業集聚與一般意義上產業集群相似之處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二者在文化根治性、增長機理、組織結構與參與性質、創新動力與能力、對負向效應規避能力和對區域內外合作網絡的重視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學者通過實地調研、實證分析和查閱資料相結合的方法判定旅游業發展是處于產業集聚階段,還是旅游產業集群階段,這說明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并不是同階段的產物[3]。
2.2.2 旅游產業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所研究對象的不同,學者們在對旅游產業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制約因素進行研究時,所得出的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也有所差異(表3)。

表3 旅游產業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
2.2.3 旅游產業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
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上,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是旅游產業內部和外部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在具體表述上有所不同。具體的觀點表述有:一是由于旅游產業的特性要求、外部經濟效應和政府規劃的促動,才推動了旅游產業的集聚[4];二是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是外部市場因素、制度因素和內部生產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5];三是認為旅游產業集聚的內在機理是因為存在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平衡,向心力來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場需求、完善的配套設施、產業關聯效應和外溢效應等,而離心力主要來自于旅游產品老化、生態環境惡化、景區過于擁擠、服務質量下降或者災害[6]。更有學者從單方面因素論述了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如城市化對旅游產業集聚的推動作用[7-8]。
根據集聚機制和集聚因素的不同,國內學者探討了旅游產業的集聚模式。有的學者根據旅游產業集聚的來源或者匹配方式,將旅游產業集聚模式劃分為資源導向型集聚、市場導向型集聚以及政策引導型集聚,而三種模式之下又有多種集聚類型[9]。而有的學者則依據旅游產業在地域上呈現的產業集聚現象和趨勢,歸納出主題公園、旅游度假區和環城游憩帶三種旅游產業集聚現象[10]。還有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直接將旅游產業集聚分為了城市型集聚、景區型集聚和社區型集聚,并主張發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區型集聚、引導社區集聚發展[11]。
2.2.4 有關旅游產業集聚效應的研究
對于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效應,學者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其所帶來的正向效應方面,如擴大客源、降低經營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相互間的信任等[12],并能產生極強的關聯帶動效應,并指出這種關聯帶動效應可以獲得互補性利益、增強知識創新的活力、提高整體競爭力[13]。對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經營和創新效應,學者作了一些具體的研究,特別是經濟效應所帶來的就業效應、空間效應、城市化效應。但是很少有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反向效應進行研究,如不經濟效應。在對這些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時,學者們選取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多是以旅游地、旅游飯店、旅行社、主題公園等為主,所得的研究結果具有局部或片面性。
2.2.5 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及集聚測度研究
目前,國內外關于產業集聚測度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其產業集聚測度方法主要有區位熵、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H指數、E-G指數、主成分分析法、CR0指標等,國內學者運用這些方法對旅游產業集聚水平進行了測度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鄧宏兵、劉芬、莊軍(2007)運用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等指標,以相關數據為依據,測算了中國旅游產業集聚水平;劉春濟、高靜(2008)采用E-G指數從全國、區域和部門三個層面對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程度進行了精確測算,并分析了旅游產業集聚的變動趨勢;譚芝磊(2008)則運用空間基尼系數、CR0指標對我國旅游產業集聚水平進行了定量研究,并對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給予評價;馮英杰、吳小根(2010)運用H指數分析了浙江省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時間演變規律,并基于旅游產業集聚分類矩陣,評價了浙江各市之間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的空間差異。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的58篇期刊文獻作為綜述對象,統計了2003~2012年旅游產業集聚文獻的年度發表量和期刊數,并結合文獻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總結了當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特點和不足,主要包括:
首先,從對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涉面較廣,不僅有關于旅游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的關系辯證、集聚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集聚模式與集聚機制研究、集聚效應分析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也涉及了定量的集聚水平測度研究。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各個方面的研究都不夠深入,多是用制造業集聚理論進行分析,旅游產業集聚研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對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的測度也僅僅是研究方法的應用。總之,實踐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失衡,影響了旅游產業集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多以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定性研究主要是運用闡釋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定量研究則主要體現在運用經濟學與地理學的區位商、行業集中度、基尼系數、赫芬代爾系數、H指數、E-G指數等定量指標衡量某一研究對象的集聚程度和發展趨勢,以及運用層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構建旅游產業集聚競爭力評價體系等。
縱觀國內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相關研究成果,國內學者們在旅游產業集聚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已經得了諸多成果,但是與制造業的集聚研究水平相比,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第一,由于存在“旅游產業集聚”概念不清,導致研究根基不牢;第二,在研究旅游產業集聚效應時,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缺乏系統認識,更缺乏定量的互動分析;第三,跨學科、跨領域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不足,缺乏客觀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標準。
[1]邴振華,高峻.長三角區域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研究[J].旅游科學,2012,24(1):86-94.
[2]鄧宏兵,劉芬,莊軍.中國旅游業空間集聚與集群化發展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3):289-292.
[3]李瑞,蔣國富,廖佰翠.山岳旅游區旅游產業空間集聚與布局研究——以河南省伏牛山旅游區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6):1011-1014.
[4]馮衛紅.旅游產業集聚的動因分析[J].經濟問題,2009,7:114-116.
[5]孫鈺霞,劉今朝,楊慶媛等.大城市邊緣地區旅游業集聚機制研究——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J].旅游經濟,2008,1:183-185.
[6]陳梅,肖磊.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特征與形成機理研究[J].產業觀察,2010,29:120-121.
[7]石龍.旅游產業集聚與城市化互動機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4(18):493-497.
[8]劉又堂.桂林旅游產業集聚與城市化互動發展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40-43.
[9]聶獻忠.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模式研究——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7):1-4.
[10]鄧冰,俞曦,吳必虎.旅游產業的集聚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5(6):53-57.
[11]葉紅.我國旅游產業區模式:比較與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2006,21(8):24-29.
[12]景秀艷.關于旅游產業集聚的思考[J].閩江學院學報,2005(8):60-65.
[13]袁莉,田定湘,劉艷.旅游產業的聚集效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3(3):117-118.
[14]蔣周莉.旅游地企業集聚與一般企業集群之比較[J].閩江學院學報,2008,4(29):40-43.
[15]朝樂門.淺析旅游產業的集聚特征[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152(22):39.
[16]孫鈺霞.基于“農家樂”旅游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以成都龍泉驛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5):1509-1511.
[17]孫鈺霞,劉今朝,楊慶媛,等.大城市邊緣地區旅游業集聚機制研究——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J].旅游經濟,2008,1:183-185.
[18]劉春濟,高靜.中國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68-75.
[19]聶獻忠.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模式研究——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7):1-4.
[20]俞霞,鄭向敏.論旅游地的集聚效應[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8(5):647-650.
[21]王鵬程,喻曉玲.主成分分析法在新疆旅游產業集聚中心選擇的應用[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8,2(20):68-71.
[22]譚芝磊.中國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8,11:243.
[23]馮英杰,吳小根.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時空演變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9:90-94.
[24]楊國璽.區域旅游產業集聚機制與模式——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4.
[25]趙黎明,邢雅楠.基于EG指數的中國旅游產業集聚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1,2(2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