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海紅
殷殷代表心拳拳為民情
——記奉賢區人大代表徐秋林
文/范海紅
徐秋林代表,是徐光啟第十七代子孫,土生土長的奉賢人,金匯鎮百曲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他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工作了多年,那些在生活中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對農民而言卻都是“大事”,在這些平凡的小事中,徐秋林踐行了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的承諾。從2006年開始,徐秋林連續兩屆當選奉賢區人大代表,幾年來,他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不斷增強當個好代表的意識,時刻以代表的標準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
“勤于貢獻,工作才有累累碩果;樂于奉獻,生活才會有陣陣清香”。這就是徐秋林代表傾心為民、甘心奉獻的真實寫照。徐秋林長期生活、工作在農村,深感農民的艱難困苦,他密切聯系選民,經常深入選區內各村民小組、村民家中,努力為民辦實事、做好事,想方設法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
在他的帶頭努力下,百曲村沿港地區創出以芥菜種植為特色的種植業,在奉賢乃至上海地區都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采取傳統的耕種經營方式,很難做大做強,經濟效益低下。徐秋林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上海沿港芥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戶250多戶。他深入市場調查,探索經營方式,求得多方支持協作,申請了“沿港”牌芥菜系列產品的注冊商標,并投入250萬元積極籌建芥菜加工廠,將沿港芥菜進行深加工后打入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經多方努力,試制成功“沿港”牌芥菜真空包裝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他為全村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深受全體黨員和村民們的好評。村民們深情地說“秋林同志工作起來為了大家忘了自己,這樣的人大代表我們信得過”。
基層干部的職責和意義就在于深入基層,踏踏實實為民服務。百曲村自2006年兩村合一后,區域面積擴至5.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3700多人,由于地處齊賢集鎮區周圍,外來人口居住集中,各類矛盾比較突出。徐秋林作為區人大代表、村行政負責人,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在工作中,在飯后茶余閑聊中注意聽取選民的反映。
在走訪群眾的過程中,許多村民向他反映,現在農村的民房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造的,一些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已屬于危房,老式的農村房屋太破舊了,想翻修,可建房的手續流程太復雜。他根據本村及其他地區農村村民建房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農村宅基地置換,自然村落改造的建議。通過調研,他還建議區有關部門根據農村實際情況調整村莊規劃,切實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認可。他還在鎮有關部門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對歷年來村民的建房申請進行全面梳理,特別是在村民建房管理方面,他經常深入建房村民家庭做好思想疏導工作。同時,從嚴要求、嚴格執法、堅決拆除違法違章建筑,使本村的村民建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
根據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結合區、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三個集中”的總體規劃要求,在區、鎮領導、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進社會資金,實施“建新拆舊”自然村落改造方案,從而實現“舊宅歸并建設新宅,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增加農民固定資產,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增加土地利用指標”的工作目標。百曲村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所形成的“百曲模式”成為全區乃至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色。
多年來,徐秋林時刻牢記這樣一句話:“群眾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基層的國家大事。凡涉及群眾的事,都要抓細抓好。”當前金匯正處在創新轉型、大建設、大開發的特殊時期,各類社會矛盾也處于高發期,2010年,恰逢上海大型居住社區南橋基地動遷,百曲村也在動遷范圍內。作為一個村的“領頭人”,肩上的責任重大,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面對工作中的挑戰。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黨員干部群眾的幫助下,身體力行,帶頭做好拆違、簽約工作,起到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效果。
作為人大代表的他,這期間經常在各動遷戶間走訪,認真接待了大量村民的來信、來訪。在聽取了百姓的心聲后,切實關心好維護好動遷戶的利益,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主動幫助解決動遷戶的實際困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百曲村6隊有一棟新建好的洋房,這是小周一家拼搏了好些年建造起來的新房。可以說這棟洋房基本就是小周他們家全部的財產了。眼看著剛造好的新房要拆了,小周一家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抵觸情緒也隨之而來,工作組的成員們多次在他家門口吃了閉門羹。眼看著速簽獎截止日期就要到了,為了小周家能爭取到最大利益,徐秋林每天一有空就往小周家跑,有時候碰上沒人,就在門口耐心等待,在溝通中,他不斷向小周一家宣傳大居動遷的意義、補償安置方案,詢問他們碰到的實際困難,與他們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法,終于用真誠化解了抵觸情緒,贏得了小周一家的理解和支持。
平凡的人生,因為不平凡的追求,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三個代表”。正確履行了村委會干部和人大代表的職責,受到群眾的好評和上級的肯定,2011年徐秋林被評為“大型居住社區奉賢區南橋基地金匯動遷工作先進個人”。
作為人大代表,徐秋林做事有一個原則,那就是“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深知作為人大代表既要代表人民管理國家事務,也要協助配合政府進一步關心弱勢群體的利益,關心他們的疾苦,為他們切切實實解決困難。哪家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這樣不僅體現了人大代表的帶頭作用,更加贏得了民心。
在百曲村沿港7隊有一家動遷戶,戶主老張患有肝炎,他老伴患有尿毒癥,家里還有一位老母親身體也不太好。這樣的家庭,動遷安置成了大問題。徐秋林及時為他們聯系臨時過渡房,終于在中秋節前讓老張一家搬進了“新家”。搬家當天,徐秋林及早聯系指揮部,安排好車輛、人員,全程幫助老張一家搬遷,解決了老張家的燃眉之急。然而,由于病情嚴重,老張搬家后沒多久就過世了,按照農村的風俗,辦喪事一定要回老宅,可是老張家老宅在搬出后,已經由拆房隊進行處理,水、電已停止供應,門窗也被拆除。徐秋林獲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與村民政干部趕赴老張家,對門窗進行重新安裝,并接通水、電,按傳統習俗給老張辦完了喪事。自此之后,每逢節假日,徐秋林也總是不忘帶上慰問品,來到老張家,看望兩位老人,并跟他們閑話家長,關心她們的日常起居,為她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徐秋林的這一舉動也深深感動了張家老伴及老母親。
對此,徐秋林則心平如鏡:人大代表的身份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只有捧出一顆愛心,掏出一顆真心,才能不負鄉親們的重托。農村是所大課堂,村官不一定非得在農村“干大事”,徐秋林代表就是這樣用一顆為民負責的心詮釋著人大代表的深刻內涵,用一個個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行動踐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