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霄雋
從“造城市長”離任說開去
文/孫霄雋
春節前后,關于大同市原市長耿彥波調任太原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其即將離任履新之際,上千大同市民上街打出橫幅、簽名請愿,甚至有民眾當街下跪,挽留“大同歷史上最干事的市長”。一時間,這位以“造城市長”聞名全國的“明星官員”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焦點,圍繞耿彥波的報道見諸各大報端網絡,對其評價也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對耿市長的功過是非,筆者不敢妄加評論。市長離任,百姓不舍,甚至不惜以下跪方式挽留的現象,在當下中國可謂鮮見。想必耿市長在當地是干出過一番事業、有扎實的群眾基礎,報道中諸如“在工地多過在辦公室”、“見市長比見局長容易”等一系列親民務實之舉,更是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市民挽留市長,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位充滿激情、愿干事、能干事官員的肯定。同時,在報道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地群眾對耿市長突然離任的失落之情,以及對大同舊城改造政策能否延續、城市拆建形成的財政赤字如何償還、動遷遺留矛盾如何化解等眾多問題的種種擔憂。后續報道稱,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大同市主要黨政領導都鄭重表態:向人民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并表示要做到“五個凡是”。一句話,政府工作是連續的,新官要理舊賬。這樣的結果,也許能舒緩大同市民的憂慮與不安,但也折射出一個不爭的事實:當前一些城市發展中的重大決策,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領導的個人意志,缺乏科學化、民主化的規范和保障。
有些地方官員往往留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個性鮮明、充滿魄力、政績突出、百姓擁戴,散發著迷人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以“一己之力”推動地方建設發展突飛猛進、一日千里。但這種“強人式”的治理模式,往往帶有人治色彩弊端。正所謂“三年五年做規劃,不及領導一句話”,在他們的主政之下,城市建設發展也許能在短時間內產生立竿見影的、“跨越式”的成效,但一旦離任,諸多長期因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引發的深層次矛盾和社會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并蠶食或抵消已有的發展成果。
城市的發展不應隨著一個人的離任而陷入迷茫,即使有人離開,整座城市的運行應當仍然是健康的、有序的。城市的規劃建設和長遠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和自身的特點;城市發展重大決策的制定,也不能單靠個別地方官員的鐵腕政治,而是要靠科學規劃、公眾參與、民主監督的方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城市也罷,如果其發展僅僅是維系于一人之上,發展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就容易受到損害。在現有體制下,地方行政長官應當在城市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城市發展決策、方案、計劃的出臺和執行,必須經過反復的科學研究、縝密的專家論證、嚴格的公民聽證、法定的程序認可。只有這樣的決策,百姓的認同度才是最高的,帶來的負面效應才是最少的,執行起來的可持續性才是最佳的。
城市建設應當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逐步改變城市面貌?還是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花,通過多干快上來個快刀斬亂麻?這個選擇權,還是應該還給值得依賴的制度規范。試想,如果一項公共決策在出臺之前,其主要內容、重點項目和關鍵環節都能向社會公開,與公眾進行充分的溝通,在聽取和整合各方不同利益訴求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和完善;如果當地的國家權力機關能通過法定程序,對決策文本予以審議和認可,將達成一致的民意上升為決定決議等,并嚴格加以監督執行,也許下一次,市民們需要關心的,應當是決策內容是否依法得到貫徹,而非主要官員的“去”還是“留”。
張德江委員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得出一條重要結論,就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城市發展重大決策亦如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整體進程,不能因個別領導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因個別官員思路的改變而改變,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一方百姓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