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欽偉
城鎮化需要民主法制保障
文/孫欽偉
對近期各地出臺舉措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最擔心出現的問題是什么?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人民論壇》有關專題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政績與形象工程多、占用耕地過多、征地大躍進。
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記者見面時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3月2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要抓緊制定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可以說,只要落實好新型城鎮化頂層思路和設計,“擔心”自然變為“放心”。
但擔心并非多余。這是因為:一是,新型城鎮化事關發展全局長遠,輸不起。過度城市化,不僅有“化”掉歷史文化傳統之虞,還可能導致貧民窟涌現、生態惡化、失業率上升、金融風險和社會動蕩等。二是,“令出不行”不會在一個早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去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溫總理就指出,群眾說房價越調控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聽了感到十分痛心。三是,“上面的經是好經,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歪了”。在農民素質有待提高的情況下,“面上”按上級要求和決策規定操作、實則逼迫或忽悠農民的現象能否完全避免?
民主決策不等于科學決策,不消說拿著民主決策做幌子。如,對新型城鎮化產業規劃,當時當地可能都是贊成的,但“瞎子摸象”易導致眾多城鎮產業同構和惡性競爭。又如,新型城鎮化是動態系統工程,各地具體采取何種城鎮化模式、在什么條件下推出等都要加大探索,也需相關專家專業支持,但即使同一領域專家也可能達不成共識,對專業問題農民則難以有實質性參與,何況有些所謂專家意見本身就是長官意志的附庸。再如“遷村并點”,有的地方下了“死任務”,要求工作人員做親屬搬遷的工作,對任務沒完成的采取停發獎金或解聘等懲罰措施,結果絕大多數農民“同意”上樓了。
主觀決策,決策失誤,恐怕更多是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體系及土地財政沖動促成的。只要決策錯誤導致的問題在任期內沒“發作”,任期一到就可“擊鼓傳地雷”,如果官位“上去了”,有問題也可“壓下去”。也不排除,會有仍在“潛伏”的貪腐官員不法商人,對農村土地增值溢價早已按捺不住,妄圖借征地“大躍進”投機取巧、大快朵頤。
因此,除了完善城鎮化決策程序,把當前賬、長遠賬、風險賬等一筆筆算清楚、說明白,真正做到民主科學決策之外,還要將城鎮化質量納入政績考核,并規定官員離任后,須“分享”“主政”期間種“花”、埋“地雷”所產成果或惡果;完善博弈規則,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例;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事權、支出責任,優化收入劃分、財力配置等。總之,新型城鎮化涉及戶籍、土地、財稅和融資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理想的狀態是,打破一切體制障礙,促成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區域間自由流動。
改革完善相關制度,既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還要加大來自政府“外部”的權力制約監督。人大要加強有關新型城鎮化立法、監督等工作。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百密一疏”,可考慮圍繞預防和應對城鎮化群體性事件,啟動立法、推動司法改革、完善信訪;加快預算法修改,實現對政府預算全口徑監督;把相關規劃和實施作為監督重要內容;加大對政府舉債造城和土地差價等“非稅性收入”監督。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也應包括農民、農村基層政權領導和工作人員要有更多的民主法治思維,對此人大應著力推動。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推動加強民主法制宣傳和就業培訓,著力解決農民“失語”問題,增強農民公平博弈規則意識和能力,“倒逼”新型城鎮化在法制軌道上運行,這也是在“鍛造”新市民。
新型城鎮化,根本目的是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公平公正和促進民生改善,這是“主體”。新型城鎮化為民主法治建設提供新契機并提出更高要求;民主法治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條件保障,可防止征地“大躍進”。新型城鎮化和民主法治建設,理應相互促進,托舉“主體”,追尋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