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不大,卻只有大都市裝得下
畢業了,應該去哪里?這是擺在今天的年輕人面前關于人生的必選題。想必每個大學生都為此糾結過:留校?出國?跟著戀人走?跟著兄弟干?報效家鄉?
就在幾十年以前,大學生們沒有這樣的煩惱。那時就業實行計劃分配,畢業生完全不用為工作發愁,或者說愁也沒有用,你總要接受被國家安排一份的工作。那個時候大家甚至踴躍去老少邊窮地區工作,也很讓人血脈賁張。
1990年以后,自由擇業時代來臨,大學生們的思想開始活躍了,廣闊的世界鋪陳在了眼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那時候東部沿海正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孔雀東南飛”略成氣候,不過,大學生的擇業選擇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最傾向于選擇的是離家比較近的大城市。
又10年過去,2010年以后,大學生們對于大城市的熱情依舊,但萬千的熱情之火卻聚集在了幾個地方:北、上、廣、深。2012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大學生就業意向城市調查”發現,選擇“北上廣深”4個超大城市的大學生比例居于首位,占到了35.1%。
其實這個結果一點兒也不奇怪,目前大學生選擇就業地區時,最看重的因素都是關乎個人發展的,如工作機會多(53.5%)、有人脈(43%)、經濟活躍(38.6%)、收入水平高(27.3%)。毫無疑問,這都是“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專利。雖然省會等一般大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很快,工作機會也較多,但是相較于“北上廣深”這些經濟文化超活躍的地方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城市傷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戀
大城市外表光鮮,內里卻“壓力山大”:物價高、房價高、競爭激烈,工資水平卻與生活成本不相稱。數年的打拼、滿腹的艱辛,仍不足以保證一個光明的未來。2009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城市白領調查”顯示,56.9%的白領表示工作壓力大,其中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對自己職業規劃和發展前景的擔憂(27.5%)。
于是,回老家就成了人生奮斗的一個備選。李小小在2011年的回歸,正是搭上了這股回歸潮的末梢。
但當大城市的辛苦被一掃而光,輕松地度過半年時光之后,新的痛苦又產生了。當初追求的大城市的美好,家鄉統統找不到,生活沒了變數,竟如死水一潭,沒有變化,竟也如此可怕,一番猶豫之后,眾多“李小小們”又離開了家鄉。
其實,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也出現過逃離紐約的現象,進入80年代后,由于公共交通的改善、城市建設的發展、服務業整體條件的改善、環境治理水平的提高、汽車燃油成本的上升等,從郊區返回城市成為了新潮流。中國的城市白領正在重復著30年前紐約人的路子,卻是由于不同的原因。
知識人口的流動,一方面是個體謀求發展機遇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增長和城市建設繁榮的重要支撐。年輕人為了發展機會而選擇遷徙,卻又在遷徙中忍受著對未來的不安。他們在奮力抓住時代機遇,也在堅忍地面對著不同于父輩的艱辛與困擾,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失敗、彷徨與失落。
他鄉還是故鄉的糾結,歸根結底是對前途和未來的選擇。我們無法為所有人提供一個普遍適用的答案,只能提供這樣一種折中的勸告:走在奮斗道路上的年輕人要結合自身實際,冷靜分析現實,既不沉迷于大城市光鮮的外表,也不貪圖故鄉安逸的生活,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然后全力出擊。
(摘自中國經濟出版社《日子里的中國:咱老百姓這20年》 編著: 袁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