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城市化下廣州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2013-08-10 12:20:52李三虎
城市觀察 2013年3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

◎ 李三虎

新型城市化下廣州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 李三虎

產業融合代表著當代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是國際企業界和經濟界開出的重要戰略管理菜單。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能夠促進廣州集聚全球高端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從而有利于升華廣州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水平。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廣州必須重視三次產業的宏觀融合、產業內部的微觀融合和產業之間的空間融合。為此需要針對產業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礙和非制度性障礙,強化戰略統籌,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優化產業融合制度環境,鼓勵企業制定商業戰略,使產業融合成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經濟競爭基礎。

新型城市化 產業融合發展 廣州

在全球化維度上,產業融合與城市化之間存在著復雜關系。在這一主題之下,目前城市學家提出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他們揭示了這樣一種城市發展趨勢:“大量全球過程,包括日益增多的世界商品、精巧產品和金融市場集中以及通過通訊系統不斷增加的相互連接,都能夠導致經濟結構融合;這反過來也在多種多樣的世界城市中,產生類似的空間和社會影響”[1]。這一趨勢表明,全球化必然推動世界城市經濟和產業融合,同時產業融合也促進城市結構轉型。盡管全球化力量強烈地影響著一切世界城市的產業融合,但必須要強調的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力量同樣也影響著各國城市與世界經濟的關聯程度,進而對產業融合過程、結果起著不可忽視的調整和建構作用。廣州2010年三產比例為1.75∶37.24∶61.01,服務業產值大大超過工業產值,同時城市化率達到83%。廣州經濟發展已從工業化階段步入后工業階段,為此將廣州置于世界先進城市的坐標體系中加以定位,適時地提出了新型城市化戰略部署。100多年前,廣州曾經位列世界城市行列,后來逐步喪失其國際影響力,現在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不過是為了逐步回歸世界城市。其中,在全面提升經濟質量方面,為了突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廣州強調“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為突破口,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發展”。這不僅是廣州作為世界城市體系的一個節點城市對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產業融合趨勢的政策響應,也是將產業融合作為經濟發展和城市轉型的新引擎推動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產業融合對新型城市化發展的效應和意義

在近20多年中,隨著全球化、管制放松、競爭協同和技術轉移加速,越來越多的產業結構得以根本改變,產業或部門邊界變得日益模糊。為了應對這種狀態,國際企業界和經濟學界開出了“產業融合”的戰略管理菜單。近年來廣州重點加快廣州科學城(北區)產業帶建設,推動廣州國際生物島、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城等重點區域和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發展,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呈現出較好的產業融合態勢:一是先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投入增加,2006-2010年全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比2001-2005年增長1.6倍,重大產業項目帶動了各種先進技術融合,如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不僅產生了汽車電子電控、發動機、變速器、傳動系統等核心技術發展,而且也帶動了動力傳動、汽車模具、電子電器、電控集成系統等高端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二是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倉儲、會展業、金融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物流業等更是發揮了巨大的滲透帶動作用。毫無疑問,廣州在步入后工業社會之后,產業融合條件已經成熟:一是第二產業或工業,特別是重型化產業項目受到省產業布局影響而或調整,其方向已經相對確定,它與服務業、文化產業的關聯度強化已經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趨勢;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速度迅猛,與諸如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進行高度融合也成為城市功能獲得高端化提升的前提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推動產業融合意味著廣州地區企業戰略行動的重大改變,也是城市結構轉型的方向所在。當前廣州正處于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致力于產業融合是廣州融入世界城市體系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一)適應全球化發展要求,通過加快產業融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有利于增強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發展實力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首位城市或一線城市GDP占有較大比重,兩倍于該國次級城市或二線城市[2]。2009年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繼上海、北京之后成為GDP超萬億的特大城市,其在國家經濟中的中心地位不斷得到加強。但廣州未來經濟發展,畢竟要面臨一種“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城市激烈競爭格局(參見表1)。為了強化國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進城市行列,廣州必須要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到2016年GDP突破2萬億。在這種發展要求之下,必須把握目前信息革命引發的全球性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打破傳統產業或企業間的分工界線,形成一種新的分工鏈條,通過產業分工鏈條的重新組合建立起一種有序的產業內或企業內部的分工鏈條網,加快建設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廣州產業整體競爭力。從微觀上講,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活動積累、創意組合 、水平解決方案和標準設定并致力于商業策略變革和市場或產品定位,產生新的產業形態或新的增長點,以贏得廣州城市經濟增長優勢。從宏觀上講,推動企業以及企業之間采取范圍經濟、規模經濟等策略并實現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互動發展,使傳統產業創新、產業關聯度、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組織形態、產業區域布局等獲得提升,促進資源跨區域、跨行業整合,增加就業和推動人力資本發展,以推動廣州城市人口和空間結構高端化轉型,從而進一步提升廣州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

(二)以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通過加快產業融合集聚全球資源,將有利于提高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城市服務功能地位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國際吸引力

目前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金融交易取代傳統世界貿易,經濟資源成為國際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此而言,城市作為外國直接投資(FDI)的主要集聚地點,作為全球范圍內重要的戰略節點, 在全球化經濟中起著主要的支撐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廣州領開放之先,成為中國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節點城市。FDI不僅在廣州 “第一產業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中有升,第三產業比重大致緩慢上升”的城市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對國內投資有著很強的引導帶動作用”[3]。但同時也必須要看到,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既要以一種開放姿態成就全球資本高度集聚的戰略節點空間格局,又要使自身進入一種新型城市化的內生過程,擁有能夠吸引資本流動的先進技術、高級基礎設施和高端人力資本以及古老城市文明資源傳承和本土文化特色保持,以支撐其持續吸收全球資本進入本國經濟體系。產業融合既然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或產物,當然也有助于推動城市集聚全球資源。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和后工業發展階段,廣州將自身置于世界先進城市的坐標體系中加以定位,提出了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重點。其意義在于,推動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融合發展,必將大大提高廣州城市對來自不同經濟類型的人力資本、高新技術等高端生產要素的國際吸引力,實現一種“外國直接投資與自主創新的雙引擎”發展狀態[4]。

表1 中國城市GDP排行變化情況

(三)著眼于高端要素集聚,通過加快產業融合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滲透和延伸程度,將有利于升華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水平

在全球化過程中,專業性服務無疑構成了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又一核心特征。在以往近50年的世界城市歷史進程中,工業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領域的就業率呈現出大幅度衰減趨勢。諸如紐約、倫敦、巴黎等世界領先的特大城市,不得不通過重組或調整經濟結構向后工業社會發展,由此來恢復其就業水平,其基本產業融合機理就在于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延伸、滲透和融合效應。紐約、巴黎和東京等全球城市,其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比例是其所在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就業比例的兩倍[5]。廣州目前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導,符合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發展趨向。近年來,廣州全面啟用亞太地區最大的互聯網數據中心——“亞太信息引擎”,率先在國內實現無線寬帶規模覆蓋,實現“三網合一”;啟動了廣州超級計算中心、國際云計算中心等智慧城市基礎平臺建設,實施“天云計劃”,大力推進智慧廣州建設。目前廣州信息化綜合發展指數為0.946,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信息技術的產業融合意義逐步呈現出來。要適應這種趨勢,從制造業向提供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專業化服務轉變,倡導“新廣州·新服務”,提高生產性服務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和延伸程度,產生出新的產業形態、就業形式和集約發展方式,進而增強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體的城市持續發展能力。推動低碳技術的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高端化中低碳化和低碳化中高端化,夯實城市低碳經濟基礎,保護城市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新型城市經濟發展形態。強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高級基礎設施建設及其多維度滲透,打造高品質城市,構建以智慧元素、創新元素、知識元素推動發展的新型城市運行形態。把民生幸福當作最高追求,強化文化引領功能,打造以工促農的城鄉融合,形成花城綠城水城一體的高雅空間品質,彰顯城市地方風格,不斷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吸引力。總體而言,只有通過產業融合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多樣化,找準創新驅動、內生發展軌道,才能真正推動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邁上新臺階,使廣州從國家中心城市逐步步入世界先進城市行列。

二、新型城市化過程的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選擇

目前產業經濟理論表明,產業融合是兩個或多個迄今為止還處于分離狀態的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產業融合不是原有不相干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由于技術進步、管制放松與管理創新,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發生技術融合,改變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從而呈現一種新型的競合關系,逐步形成產業之間產品、業務與市場全面融合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存在多種情況,如信息技術-通訊-傳媒-娛樂融合(或稱“數字融合”)、化工-制藥-食品融合(如藥品-化妝品融合、食品-藥品融合等)、金融-保險融合等。但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廣州必須要著眼于城市結構的整體轉換,宏觀、系統地設計自身的產業融合發展方式。

(一)加強三次產業的宏觀水平融合,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都市農業-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城市產業結構整體轉型升級

目前廣州第三產業比重在60%以上,是一種“321”結構。這種結構并不說明非經濟服務化越高越好,應該特別警惕超越第二、第三產業的“非經濟服務化陷阱”。廣州產業融合發展的總體方向應該是“321”梯次延伸和滲透,包括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三種融合方式,重點是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都市農業的融合及其具體融合方式。

第一,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重點是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融合,特別是要重視商貿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商務-科技服務等對先進制造業的滲透作用并促進制造業分化產生新的服務業業態。廣州這種產業融合較早為人們所注意,目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制造業服務化,即制造業領域的服務性活動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不僅制造業領域原有的服務性活動(制造業的內生型服務化)大幅度增加,而且被并入制造業領域的外部服務性活動(制造業的外延型服務化)大幅度增加;二是硬件產品軟件化,即制造業產品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控制、操作和應用性軟件系統,以至于這些軟件系統價值,在產品價值構成中所占比重超過物質部分,如汽車制造、精細化工、電子產品、重大裝備等產業都表現出硬件產品軟件化趨勢。在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方面,要特別重視商貿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商務-科技服務等向先進制造業的延伸和滲透,注意促進制造業分化產生新的服務業態,如汽車-金融、汽車-保險、技術制造-研發服務外包、虛擬制造等。在這種意義上講,應著眼于第二產業發展,大力加強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和流通性服務業發展,繼續深入推進傳統第二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促進先進制造業通過產業融合尋找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第二,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推進以城帶鄉發展,重點是都市農業-海洋產業-生態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廣州郊區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而且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廣州不僅具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自然景觀、原生態保護區,而且具有多處歷史文化遺產。廣州郊區山河縱橫,南邊臨海,自然地理、地貌十分豐富,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海洋資源在世界大都市中也是首屈一指。廣州作為歷史名城,其名山、秀水、森林、臨海等各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休閑娛樂景觀,使廣州郊區對珠三角乃至海內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把都市農業、海洋產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僅有利于開發就業潛力、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而且有利于促進城鄉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休閑功能集成,滿足市民休閑需求、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都市農業和海洋產業品位。

第三,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促進以工促農發展,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都市農業融合發展,具體是制藥-食品融合、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海產融合等。就城鄉統籌來說,必須要落實以工促農政策。具體到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對都市農業和海洋產業的延伸和滲透,必須要推動制藥-食品融合、生物-能源融合、生物-材料、生物-海洋融合等,促進保健營養品、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等業態發展,提高都市農業和海洋產業的技術含量。

(二)加強產業內部的微觀垂直融合,立足上下游市場的技術融合與替代品和互補品的產品融合,重點沿著高新技術研發產業化-產業技術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產業融合路線,推動城市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

宏觀水平的產業融合落實到微觀上來,就是要強化技術創新-技術融合-產業融合的垂直重組(參見表2)。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向其他產業的垂直滲透和融合并產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在產業內部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生物芯片、納米電子、三網融合(即計算機、通訊和媒體融合),信息技術產業以及農業高新技術化、生物和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改造(如機械仿生、光機電一體化、機械電子、電子商務、網絡型金融機構等)。這種產業融合不僅會使某些傳統技術和產品消亡,而且也會改變某些傳統產業的生產與服務方式,從而從總體上推動著城市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

微觀垂直的產業融合包含四種方式:一是上游市場的技術融合,即不同產品生產越來越依賴于同一技術,即通用技術和共同技術發展(如信息技術等);二是下游市場的技術融合,即現有產業的技術資產用于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如個人數碼助理或掌上電腦就是通訊、電腦、娛樂和計算器的技術融合發展而來;三是替代品的產品融合,即一個產業提供的產品功能迅速對其他已有市場替代,如3G標準的產生使掌上電腦與移動電話在功能上得到融合等;四是互補品的產品融合,即各種產品或服務之間相互補充,如互聯網標準和技術使得計算機和電訊服務相互補充等[6]。前兩者作為技術融合必然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后兩者作為市場融合則會對不同產業的需求方式起到變革作用。

廣州目前必須要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都市農業領域,將技術創新作為產業融合的推動力,沿著高新技術研發產業化-產業技術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融合路線,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技術-市場融合,著力研發核心技術和共用技術,強化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環保技術等向傳統制造業、傳統服務業、文化娛樂和傳統農業滲透,促進電子商務、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環保、海洋經濟等新型業態生成。在此基礎上,把握世界技術革命中的“納米-生物-信息-認知”(NBIC)融合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技術研發-市場需求,強化自主創新,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健康產業、新材料與高端制造、時尚創意、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廣州價格-廣州服務-廣州制造-廣州創造-廣州標準-廣州老字號”一體的高端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著眼于城市空間設計,以戰略性發展平臺推動產業之間的空間融合,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鄉一體發展水平

第一,重點推進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六大現代服務業功能區、九大創新型產業發展區和九大功能性發展平臺建設,使它們成為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高端化空間融合的新引擎。傳統城市化衰減不是因為工業化退卻,而是因為新興產業尚未獲得空間集聚。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借新經濟之勢,以知識擴散填充創業之井,促進技術融合和創新集聚的經濟發展。突出廣州開發區、南沙開發區、增城開發區“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強化自主品牌創造和自主創新能力培養,推動汽車、造船、裝備、數控、石化、鋼鐵等制造業集群發展及其跨區域產業鏈條延伸和技術高端化升級,使生產、研發和貿易相互融合。打造天河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會展總部、白云新城商貿文化區、白鵝潭現代商貿區、城市新中軸線高端服務業區、黃埔廣州臨港商務區等六大現代服務業功能區,以此來承載金融保險、商貿會展、高端商務、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的滲透和服務。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天河智慧城、廣州國際創新城、空港經濟區、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文化產業基地、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越秀核心產業功能提升區、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等九大創新型產業發展區,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科技創新平臺、人才交流培養平臺、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商務服務平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平臺、先進制造業發展平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等九大功能性發展平臺,實現技術、資本、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加速集聚和高度融合,使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對接和協調發展。

表2 產業融合的垂直重組框架

第二,加快建設中部中央商務及文化產業區、東部高新技術產業帶、西部現代商貿和文化產業區、南部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際化臨港經濟區、北部臨空產業集聚區和生態產業區,形成產業融合的區域合理分工格局。廣州通過“東進、西聯、南拓、北優、中調”的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型”的城市結構。目前廣州在這一構架基礎上,推行提升一個都會區(已經建成的主城區,包含中心城區和西部老城區)、打造兩個新城區(南沙濱海新城和以科學城和中新知識城為核心的東部山水新城)、建設三個副中心(把花都、增城、從化的縣城作為整個廣州的副中心,進行拓展、優化和提升)來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按照這一布局,在產業融合方面,整個都會區要突顯高端商貿服務和文化產業引領功能,保障和促進整個區域的產業發展活力,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整個市域產業融合提供支撐。兩個新城區的東部區域要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南部區域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家化臨港經濟區,體現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的融合發展,引領城市轉型升級和創新融合。三個副中心建設涉及北部臨空產業集聚區和生態產業區建設,一方面要通過臨空產業集聚區集聚航空物流,以此為基礎與其他區域產業對接,另一方面要通過中心市區邊緣—郊區—鎮村—田園空間整合,結合北部地區的區位優勢、自然景觀和人文主題,推動都市農業-生態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與協調發展。

三、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傳統城市化瓶頸

傳統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硬輸入”,新型城市化強調的是知識、技術、信息、創新創意等高端要素的“軟輸入”。與“硬輸入”的外生增長不同,“軟輸入”更加強調內生增長。但在尚未完全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之前,廣州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仍然面臨著沿襲傳統城市化的各種障礙。這包括技術瓶頸、人才障礙、需求局限等非制度性因素和管理、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其中,制度性因素是前提條件,影響到整個產業融合過程;非制度性因素則是保障條件,直接影響到產業融合發展能力。

(一)非制度性障礙:自主創新驅動不強、金融業不健全、總部經濟集聚不足和復合型人才缺乏,導致產業融合基礎缺失和未能形成主動融合發展局面

第一,自主創新驅動不強,導致產業融合發展基礎缺失。傳統城市化的工業發展慣性在于關注招商引資,不注重自主創新。目前廣州技術創新投入資金不斷加大,但比較國內其他城市,仍存在較大差距(參見表格三)。2010年,廣州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1.79%比最高的北京低3.71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2.08萬件比最高的蘇州少5.64萬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中居末位;專利授權量1.51萬件比最高的蘇州少3.1萬件,在六大城市中也僅居第5位。這些數據表明廣州科技資金投入仍然不足,其自主創新能力當然也不強。2010年,深圳R&D最大的前兩位企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共投入R&D經費是同期廣州R&D最大的企業前兩位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和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的10.5倍。眾所周知,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導致了技術融合,技術融合使不同產業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技術創新不僅通過開發替代性或關聯性技術、工藝和產品,然后通過滲透擴散融合到其他產業之中,而且也能給原有產業的產品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市場空間。廣州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創新能力弱、自主知識產權匱乏、核心技術依賴國外、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設備基本上依賴進口等問題,使廣州很難在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融合方面與其他城市相競爭。

第二,金融業發展不健全,導致產業融合機制無法建立。廣州近年來金融業發展總量不斷增大,但與國內主要城市比較仍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既表現為地方金融機構實力相對較弱,也表現為銀行業、保險業相對發達而證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后。金融業在現代服務業中占據核心地位,金融業的相對落后意味著其他現代服務業也難以獲得長足發展。目前廣州以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較大比重,勞動密集型從業人員較多,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2010年只占36.6%。特別是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規模較小,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尤為薄弱。這表明廣州服務業的內在結構層次不高,特別是金融與科技相結合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直接影響到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其結果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任務艱巨。

表3 2010年廣州與國內五大城市科技指標比較

第三,總部經濟集聚不足,導致產業融合組織乏力。一般說來,只有超巨型的國際直接投資,才能形成并支持跨國生產經營的實力與能力。每一個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就是國際金融資本的融合、產業融合的發展史。廣州先進制造業雖具有一定規模,但在國際分工中位置并不高,具有優勢的產業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仍占相當比重,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層次和總量都相對不高。截至2011年6月,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有53家,而上海有305家,北京有82家。這表明廣州大部分行業產業集中度較低,知名龍頭企業較少,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創新型龍頭企業。總部經濟集聚不足,使廣州難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難以在國際一體化經營中使產業劃分轉化為產業融合,也難以通過服務外包形成對與金融、市場銷售、人力資源、外購信息技術等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的拉動發展。

第四,跨行業復合型人才短缺,導致產業融合缺乏活力。與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高度融合發展的知識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業是典型的現代服務業。這種現代服務業能否健康發展,關鍵取決于人才競爭。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人才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存在巨大矛盾。一方面一些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兼備較強項目管理能力、良好技術背景、快速學習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既要掌握本行業前沿技術,并且對未來技術融合發展走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又要熟悉跨行業流程的理解和操控,具備高度的商業敏感性以及管理、溝通和合作能力,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這方面高級專業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制約著廣州產業融合發展。

(二)制度性障礙:政策引導缺乏,制度壁壘,導致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外部推動和缺乏活力

第一,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政策缺失。廣州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市農業,基本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政策體系,即使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近年來也出臺不少。但受傳統城市化的行業分割體制影響,現有產業政策基本以引導自我增強型的產業內部循環發展為主,缺乏引導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沒有明確的產業融合發展戰略規劃,以及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第二,產業管理體制的制度壁壘。不同產業之間存在著進入壁壘,這使不同產業之間存在著各自邊界。廣州在推進產業融合方面將面臨兩個重要問題:一是為避免產業融合的市場選擇失靈,廣州各區特別是老城區有可能以行政區為邊界進行同質化資源爭奪;二是由于產業融合在資金供給、人才、技術引進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且涉及多技術、多業務、多部門和多區域分工協作,廣州全市會面臨紛繁復雜的協調失靈問題。也就是說,在現有宏觀經濟體制條件下,受行業管理體制制約,包括城鄉二元分割、制造與服務分割、高新技術與文化分割等,產業融合發展難以協調。即使是在同一大類行業中,如現代服務業,其管理也非常分散,涉及行政管理部門較多,職責分工交叉,條塊分割,從而導致服務創新和競爭環境不理想,產業融合發展成本較高。不消除行業體制壁壘,產業融合發展非常困難,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也難以進行。

四、新型城市化中推進產業融合的對策與措施

相對于傳統城市化,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必然是城市結構的整體轉換。這種轉換雖然并不在于要拋棄傳統產業,但必須要通過產業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創新升級。廣州已經通過新型工業化實現了對傳統產業的信息技術改造,現在推進新型城市化不僅要把產業融合看做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而且還要通過融合部門對相關產業的溢出和對生產性服務業外部化、專業化起到促進作用。進一步說,廣州必須重視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銷售等活動的產業空間價值鏈分布,逐步推動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順利轉換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結構的專業化互補和區域一體化,即:結合新型城市化的頂層戰略設計和功能定位,促進重大戰略性發展平臺成為區域產業價值鏈的領導者和驅動者,更加注重以高強度的新城開發打造新的增長極,發展與自身原有制造業結構能為之提供產業配套或產品需求的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原有制造業結構轉變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形成區域性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范圍經濟、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水平。在城市產業治理意義上,廣州應當面對上述傳統城市化阻礙產業融合的制度和非制度瓶頸問題,根據當前產業融合發展特點,加強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

(一)著眼于現代產業體系,強化戰略籌劃,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路

把握NBIC技術融合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發展趨勢,適應以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為主的基礎性支撐向以知識流、信息流、資本流為主的基礎性支撐轉變的全球城市發展形勢,著眼于解決土地集約利用、空氣質量、水環境、垃圾處理、交通改善、食品安全等基本問題,廣州應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比較優勢,不僅要成為先進制造業的集約性承載地,積極爭取成為現代服務業轉移的輻射性集聚地,更應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性集群地,推動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321”產業融合總體框架下,根據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和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發展要求,以“新廣州?新服務”為戰略,重點以先進制造業為依托,提高科技服務、金融、高端商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在先進制造業延伸服務中的比重,促進電子產品、汽車、精細化工、重大裝備、文化創意產業鏈延伸和集群發展,使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產業、新材料和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環保節能、新能源汽車、時尚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向。

(二)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構建產業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強組織協調,做好產業融合規劃,構建融合型產業體系。在城市治理意義上,產業具有共同的技術基礎是產業融合的前提條件,但技術融合要發展為產業融合,還需經歷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等階段,并取決于市場需求、制度和政策環境等因素。創新的推動力、市場需求的拉動力、企業間競爭合作的壓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撐等是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十二五”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目標,確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和產業重點,構建融合型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融合的組織協調機制,形成利益驅動的相互融合共識,前瞻性地做好產業融合規劃,以促進不同產業在融合滲透中共同發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研發服務、創意產業、教育培訓、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先進制造等,確立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主導、高附加值制造業為支撐、宜居產業為配套的產業結構,堅持以高端產業集聚高端要素,形成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放松管制,提高市場資源配置能力,形成有利于產業融合發展的制度環境。應最大限度地促進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消除相關產業內部各行業和產業間進入的政策壁壘,完善融合型產業體系的制度環境。打破行政壟斷和部門分割的利益格局,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新突破,取消和部分取消各種價格、準入、投資、服務等方面限制,特別是放松價格規制和準入規制,實施激勵性規制,加強社會性規制,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由政府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規劃,支持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廣州服務業發展,促進企業相互合作和競爭。統籌協調部門、地區、行業關系,形成產業融合所需的組織協調機制,形成實現融合的企業主體機制和為融合提供服務的中介機制,同時要避免部門被市場中的各方利益集團所俘獲,確保消費者利益和企業員工利益不受損害。完善開放型城市創新體系,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辦事規則和營商環境,積極吸收國內外優勢資源,以外引、內聯方式,引進全球高端項目、技術和人才和吸引世界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培育一批企業集團,掌控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導權。

第三,加大財政投入并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城市創新服務功能,為產業融合發展奠定技術創新基礎。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積極探索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融合的新途徑。加大財政對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建立基金制度,落實創新激勵政策,強化產業融合發展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補貼產業融合所需資金,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加大資金投向產業融合重點領域的力度,引導政府資金由支持單個企業向支持基地建設、優化產業投資環境轉變。培育金融產業集群,增強以金融街為基地,強化金融機構的資金和資源配置功能。鼓勵風險投資,提升金融對先進制造業的輻射滲透能力。

第四,注重開發、培育和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搭建產業和技術發展平臺,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空間環境。著眼于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和服務功能,整合國家、省及周邊城市資源,努力將廣州打造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創新基地和全球創新中心。創造良好的融合型公共技術平臺,重視和鼓勵關聯度高的產業技術創新,加快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滲透。加強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強化企業網絡組織建設,支持企業拓展相關業務。完善投融資、市場調研、產權交易、信息、技術和法律等服務的支持體系,積極發展各類現代專業中介服務,形成為產業融合提供服務的中介機制。構筑國際創新人才高地,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大復合型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體制機制,開展“人才特區”試點,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三)鼓勵企業加強商業戰略制定,促進技術融合與管理創新相結合,使產業融合成為實現新型城市化的經濟競爭基礎

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導致產業融合,因為技術進步大多發生在本產業內部,而不是發生在產業邊界。因此要在放松管制的同時,促進形成產業融合的企業主體機制,鼓勵企業采取企業重組、業務流程重組、虛擬企業等管理方式,以技術融合為前提,把融合過程推進到各個運作層面。支持企業改造自身組織與管理,創新投資結構,充分運用資本市場促進資產組合,培育不同產業之間融合滲透的優勢產業群。以市場為導向,促進不同分割市場的融合,鼓勵企業開拓新市場,提高企業連接新價值網絡的經營能力。鼓勵企業改變營銷方式,著眼于消費方向引導進行技術融合創新。支持企業跨領域并購,加強融合,提升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發揮產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促進企業間加強橫向一體化發展,實施企業聯盟戰略,并通過這種聯盟增強創新能力和管理彈性,使企業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1]Andre′ Sorensen. Building World City Tokyo: Globalization and Conflict over Urban Space. Ann Reg Sci, 37, 2003: 520 (519-531).

[2]H.V. Savitch and P. Kantor. C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27.

[3]王建軍,呂拉昌. FDI對廣州產業優化的機理分析.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3期: 97.

[4]李耀堯,邱永華.雙引擎推動:FDI與自主創新——對廣州開發區產業結構演變與升級的考察. 商場現代化. 2010年9月下旬刊:.129-130.

[5]S.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2nd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4-132.

[6]Nils Stieglitz. Industry Dynamics and Types of Market Converg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it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 - Who is Embracing Whom”, June, 2002: 1-36.

A Study on Guangzhou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Li Sanhu

Industrial integration represents the 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world,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anagement menu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circl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accelerate Guangzhou gathering global high-end resources and adv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low-carbon sublimation, wisdom and happiness. In the ne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Guangzhou must emphasize the macro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micro integration of intraindustries and spac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which requires to strengthen strategic coordination and form new lines with the urbanization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business strategies, aiming at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non-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enabl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be the competitive basis for Guangzhou’s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Guangzhou

F062.9

10.3969/j.issn.1674-7178.2013.03.011

李三虎,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研究室教授,主要研究技術哲學、社會空間理論、政治倫理。

(責任編輯:盧小文)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天天色|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四虎综合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99精品国产电影| 日本色综合网|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免费看a级毛片| 久久激情影院|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91九色国产在线| 色悠久久久| 国产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欧美69视频在线| 欧美高清国产|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亚洲人成高清|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欧美精品1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青榴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动态图|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97狠狠操|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毛片视频网址| 日韩在线第三页|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欧美一区国产| 日韩在线中文| 亚洲a级毛片|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毛片不卡|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亚洲第七页|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视频|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91啦中文字幕|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