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東“雙轉移”戰略的幸福效應及其政策啟示
——區域經濟政策效應評價的新視角

2013-08-10 12:20:52李鐵成鄺惠貞
城市觀察 2013年3期
關鍵詞:區域發展

◎ 劉 力 李鐵成 鄺惠貞

廣東“雙轉移”戰略的幸福效應及其政策啟示
——區域經濟政策效應評價的新視角

◎ 劉 力 李鐵成 鄺惠貞

基于包容性發展觀、廣義福利觀和全面幸福觀內涵,以“發展目標應體現地方民眾主觀愿望”為設計理念,借鑒幸福廣東指標體系,測度民眾幸福指數。通過幸福指數與GDP的對比,考察民眾在廣東“雙轉移”戰略實施過程中對幸福的真實感受。研究結果顯示,城市間和區域間的民眾幸福感差別較大,反映了心理層面區域不平衡的現實;許多事實都說明幸福感并不必然與經濟發展成正比,這一認識具有現實意義。未來廣東“雙轉移”戰略應在追求全面幸福目標、推動包容性發展和構建新型政績觀等方面進行完善。

幸福指數 廣東“雙轉移” 珠三角 粵東西北地區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先行地區,進入2000年以來,廣東再次引領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環珠三角與泛珠三角地區的新一輪產業轉移[1]。作為全國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廣東也是我國區域差異最為顯著的省份。為縮小省內的區域差距,2008年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①,旨在促進本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區域協調發展。廣東“雙轉移”戰略本質上是一種差別化的區域傾斜發展策略,經濟發展是其主要目標取向。廣東“十二五”規劃確立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總體發展目標,隨后出臺了《幸福廣東指標體系》②,旨在評價發展績效與民眾幸福的關系,引導政府行政績效考核向“以人為本”的新型政績觀轉型,促進幸福廣東目標的實現。

作為區域發展政策,廣東“雙轉移”戰略應服務于“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十二五”總體發展目標。從GDP主義發展觀看,一個區域經濟政策實施效果的評價應主要著眼于經濟發展。從全面幸福觀點(或廣義福利觀)看,只有當民眾幸福感與GDP同步發展時,這一政策才是最終的、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基于這一觀點,考察廣東“雙轉移”戰略實施過程中,民眾幸福感是否隨經濟發展而同步提升,并以此作為廣東“雙轉移”戰略政策效應的評價依據,以期獲得相關區域政策目標調整的新啟示。

一、文獻綜述

(一)發展目標與福利測度的演進

從幸福感知角度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對人類發展觀、福利觀和幸福觀的重新審視。福利理論和國民幸福理論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層面探討人類發展與個體主觀幸福感,人類發展與國民幸福的關系。福利理論與國民幸福理論對幸福的關注,賦予了人類發展觀的新內涵,即發展目標的本質應是追求人類幸福。基于幸福理論——幸福與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因而對發展的福利測度也應納入人的主觀感受,這是對區域經濟政策重新評價的認識前提。

人類發展觀經歷了經濟視角——社會視角——人的視角的轉換過程,人類的發展實踐走過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社會發展目標,再轉向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發展衡量指標也歷經了國民生產總值——修改的國民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的轉變過程。相應地,福利觀從強調人的物質需求到重視人的權利與個人價值的轉變,福利衡量方法也實現了從客觀經濟標準走向經濟和非經濟因素綜合標準的轉變,形成廣義福利觀。所謂廣義福利就是指全面的幸福,幸福是物質快樂與精神快樂的統一體。胡象明(2012)認為包容性發展是一種強調均衡式、共享式和合作式發展的綜合發展觀,是廣義福利觀和全面幸福觀的邏輯基礎[2]。廣義福利觀是全面幸福觀形成的必要條件,全面幸福觀是包容性發展觀和廣義福利觀的必然歸宿。廣義福利觀從包容性發展觀出發,把福利理解為人們(包括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會權利需求的全面滿足程度,因而它所理解的幸福是全面幸福。

在“GDP主義”發展觀的主導下,福利通常被理解成經濟福利,是指收入、財富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效用近似等價于個人幸福,GDP近似等價于總體幸福。然而,西方理論界近年來開始重新審視發展與福利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力圖以新的發展觀實現公民福利的提升。方舒(2011)將這些新觀點梳理,包括可持續發展觀、以安東尼·吉登斯等人為代表的“第三條道路”社會福利觀、阿馬蒂亞·森“發展就是擴展自由”的觀點以及梅志里等人提出的“社會福利視角下的發展觀”等[3]。王冰(2008)指出,有大量的非物質因素影響人們的幸福水平,而不同的人對它們的幸福評價卻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差異性,如何衡量幸福水平就成為一個理論難題[4]。理查德·伊斯特林最早指出了人們通過客觀選擇揭示的客觀效用與人們的主觀幸福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的事實,被稱之為“伊斯特林悖論”——收入和幸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單純依靠貨幣并不能“購買”幸福,收入確實是帶來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卡尼曼提出經濟學效用概念應重返邊沁時代,由此提出幸福經濟學概念[5]。

幸福經濟學并沒有完全放棄以收入衡量福利的傳統方法,而是試圖從更加廣泛的視角來理解幸福并發現幸福的根源[6]。幸福經濟學采用“幸福調查”的方法,發現了除收入以外影響人們幸福水平的其他因素,如健康、婚姻狀況、失業、工作狀況以及社會環境和政策等[7]。周紹杰,胡鞍鋼(2012)指出,雖然在國際上并沒有公認的幸福指數指標體系,但是其主旨思想是從更加全面的角度衡量發展,并注重對個體本身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體驗的衡量。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至少應該包括反映政府公共服務的指標、反映居民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滿意度( 包括主觀幸福感) 的指標和反映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8]。在全面幸福觀的實踐上,強調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的均衡發展,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促進優于經濟發展,用國民幸福總值(GNH)代替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不丹模式”引起國際的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丹政府將GNH具體化為經濟增長、文化發展、環境保護和政府善治,具有借鑒意義[9]。近年來,我國有一批學者進行不同層面的幸福感研究,如林洪等(2011)基于七個觀測指標,在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和政治和諧感三個水平上對2009年廣州國民幸福指數進行測算等[10]。

(二)產業轉移的福利測度研究

產業轉移的福利效應研究是經濟發展測度的拓展領域,多數研究集中在產業轉移的經濟福利、社會福利和環境影響中的某一方面,而對產業轉移經濟福利、社會福利和環境影響的區域疊加效應研究比較薄弱。對產業轉移的經濟福利研究是該領域持續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迪克希特和諾曼(1980)等新經濟學派探討了產業份額空間變化的福利效應[11]。Terotomo Ozawa(1992)指出產業轉移最終會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12]。陳剛、張解放(2001)利用C-D函數構建的產業轉移效應的計量模型揭示了產業轉移的結構“優化效應”、 就業“擴大效應”,以及產業“發展效應”[13]。對產業轉移環境效應的關注則是近年來的新趨勢,傅京燕(2006)指出,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的產業轉移過程中也伴隨著污染產業的轉移[14]。朱華友等人(2008)認為由于發達地區首先轉移出去的必定是一些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源密集型的產業,這類產業排放的廢氣、廢水等對環境的破壞作用較大,而落后地區由于資金、技術問題,對污染治理一般束手無策[15]。以廣東“雙轉移”戰略為背景,劉力(2009)探討了珠三角與廣東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區域聯動機制以及區域產業結構的協同演進規律[16],認為廣東欠發達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加速了工業化與城市化進城,增加了就業機會,吸收了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同時也為珠三角地區流出的普通勞動力以及省外新遷入粵勞動力提供新增就業崗位[17]。覃成林、梁夏瑜(2010)指出產業轉移對廣東的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物流網絡等都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18]。

不難看出,目前對產業轉移福利效應研究多數僅限于對相關指標的客觀描述與分析,鮮見有與民眾幸福感知的相關探討。基于民眾幸福感視角,探討廣東“雙轉移”戰略對民眾幸福感知帶來的影響,可以增加對廣東“雙轉移”政策效果的全面認識。

二、基于民眾認同度的幸福指標體系設計

基于“發展目標應體現地方民眾主觀愿望”的設計理念,借鑒“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③中一級指標的框架,利用民眾幸福感知度調查的結果,依據當地民眾對一級指標的關注度進行賦權,構建民眾幸福指標體系。

(一)民眾幸福指數的指標構成

民眾幸福指標體系由10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涵蓋經濟、文化、民生、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人居環境等領域,體現了全面幸福觀的指導思想;二級指標數據來源于各類統計數據,具有可操作性與可比性(表1)。在指標賦權上,將民眾對幸福的主觀感受作為客觀指標的權重,據此合成的幸福指數即可以實現對幸福指標的主客觀評價的綜合與統一,這與《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分設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及分別評價的方法論有較大的差異。

表1 基于民眾認同度的幸福指標體系構成

(二)基于民眾幸福感知問卷調查的賦權方法

以下選取“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中9個一級指標進行了民眾幸福感知度問卷調查④,意在了解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民眾對這些與幸福感關系密切指標的關注度和認同度⑤。問卷調查選項是讓受眾在9個指標中同時選擇與自己幸福程度關系最密切的3個指標。珠三角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80.50%、51.57%和44.03%民眾認為就業收入、醫療衛生建康和消費住房與自己的幸福感關系最為密切。粵東西北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75.90%、53.81%和41.24%民眾認為就業收入、醫療衛生建康和消費住房與自己的幸福感關系最為密切(圖1)。這一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居民對當下生活的切實感受,收入增加、健康與住房保障成為民眾的第一需求。

由于每一個樣本都被要求同時選擇3個指標作為與自己幸福程度關系最密切的指標選項,所以9個指標被選擇的機率有很大的不同。各個指標被選擇的頻度反映了民眾對某一指標重要性的認同度。因此,依據各個指標被選擇的頻度,就可以對一級指標進行賦權。根據這一方法,計算了各一級指標的權重(表2)。二級指標權重則是在一級指標基礎上,根據指標數量等分確權。

圖1 廣東民眾對九個幸福指標重要性的認知

三、廣東民眾幸福感的區域差異與變化特征

在假設民眾對幸福指標重要性的認知基本穩定前提下,分別計算了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多個年份的幸福指數。通過對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民眾幸福指數時空演變的對比分析,總結出近年來廣東民眾幸福指數的一些基本結構性和趨勢性變化特征。

1.各城市間民眾幸福感差別較大,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的平均民眾幸福感差異也較明顯

將廣東作為統一的參照系,可以看出21個城市間民眾幸福指數差距較大。2010年,全省平均民眾幸福指數為0.3567,其中廣州為0.7319,排名第一,揭陽為0.1473,排名末位,二者相差近四倍。從地域上看,珠三角9市平均民眾幸福指數為0.5117,粵東西北12市平均民眾幸福指數為0.2403,珠三角地區較粵東西北地區高出一倍多(圖2)。圖2也顯示,民眾幸福感與城市GDP規模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相關性,與GDP增速有一定程度上的負相關性,反映了經濟規模與民生投入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欠發達地區城市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與幸福感并不同步的現實。

表2 9個一級指標中被選為最重要指標的頻數及一級指標賦權

2.民眾幸福感不完全與GDP正相關

圖2 2010廣東21城市民眾幸福指數差異及其與GDP指數對比

民眾幸福感的差異,總體上反映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但這并不能代表區域內的全部狀況。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內,均有相當多的個案說明民眾幸福感并不完全與GDP成正比。社會要素發展水平對民眾幸福指數的表現有重要影響,可以使某些經濟增長不顯著城市的幸福感保持在較高水平上。如2010年,珠海民眾幸福指數排名第2位,但是其GDP排名僅為第11位。相反,茂名GDP排名為第8位,而民眾幸福指數排名僅為第16位。東莞和佛山GDP排名均高過中山,但民眾幸福感卻低于中山。韶關的GDP排名低于珠三角地區的惠州和肇慶,也低于湛江,但是民眾幸福感卻高出這些城市。可見,既要正視GDP對民眾幸福指數的積極影響,同時又不能將GDP民眾幸福感直接掛鉤,更不能將二者等量齊觀。

3.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的民眾幸福感走勢在2008年以后出現分化

為了更清晰地揭示產業轉移輻射區和承接區民眾幸福感的結構性和趨勢性變化特征,分別以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為兩個獨立的參照系,各自計算了民眾幸福指數。結果顯示,2004-2007年,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的民眾幸福指數均呈上升態勢,但是自2008年開始走勢出現分化:2007-2010年,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幸福指數仍然保持上升態勢,平均(算術平均,以下同)增幅為1.09%,GDP平均增長率為-1.36%,而GDP增速平均增長率為8.89%。同期,粵東西北地區的民眾幸福指數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平均增幅為-0.4%(其中2009年較2008年下降6.76%,結束了此前平穩增長的勢頭),GDP平均增長率為3.13%,GDP增速平均增長率為10.64%(圖3)。可見,在過去幾年里,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幸福指數并未跟隨GDP下降而走低;相反,粵東西北地區民眾的幸福感也并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同步提升,相反,還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現象進一步印證了上述民眾幸福感不完全與GDP正相關的觀點。

回顧廣東產業轉移的歷史,2008年以前以市場行為為主,2008年以后政府成為主要推動力量。這一時間節點與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民眾幸福指數的變化是否有內在關聯,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3 2004以來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民眾幸福指數增長與GDP增長的差異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

基于幸福效應視角,對廣東“雙轉移”戰略政策效應的評價結論如下:

第一,在城市和區域層面民眾幸福感均差別較大,可以理解為是廣東區域發展差距在民眾心理上的投射,客觀反映了民眾在心理層面也具有區域不平衡特征的現實,需要引起各方關注。

第二,雖然在城市和區域層面民眾幸福指數的變化與GDP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但是頻頻出現的二者背離現象說明幸福感并不必然與經濟發展成正比。如GDP很高的城市民眾幸福感可能會較低,民眾幸福感很高的城市GDP可能會較低。再如,在GDP走低的同時,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幸福指數卻持續走高;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粵東西北地區的民眾幸福感卻掉頭向下。科學認識和正確理解幸福感與經濟發展在現實中的表現規律,對全面認識廣東區域發展真實水平,推動幸福廣東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提出如下廣東“雙轉移”戰略的政策完善和調整方向:

(1)追求全面幸福目標。廣東“雙轉移”旨在發揮珠三角地區的輻射、服務和帶動功能,促進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作的多層次產業群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體系,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基礎和條件,并未將除經濟以外的其他方面納入目標系統。人類發展觀和廣義福利觀告訴我們,發展是為了追求福利,但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經濟福利也只是福利的一部分。廣義福利包括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等,追求廣義福利就是走向全面幸福。廣東“雙轉移”效果評價不能僅局限在經濟發展上,更應該基于包含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環境等一系列要素的全面幸福觀的視角,考察民眾幸福感是否有了持續的改善以及是否與經濟發展同步改善上。

(2)推動包容性發展。廣東“雙轉移”戰略提出的最基本的動因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但是在廣東 “雙轉移”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區域不平衡問題,如各城市間的民眾幸福指數差別較大;民眾的幸福感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并不成正比;粵東西北地區民眾的幸福感也并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同步提升,近年來還呈現下降趨勢等。未來廣東“雙轉移”在政策措施上的調整也應以“發展目標應體現地方民眾主觀愿望”為導向,基于廣義福利觀和全面幸福觀,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目標的實現,推動包容性發展。要引導各地增加民生投入,完善社會保障,改善施政效能,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使民眾幸福指數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縮小與經濟發展增速間的差距,解決新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3)構建新型政績觀。在“GDP主義”發展觀的主導下,區域政策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經濟發展,政府行政考核體系以GDP為導向。基于包容性發展觀、廣義福利觀和全面幸福觀的區域政策實施,必然要求“以人為本,地方需求導向”的新型政績觀作保障。廣東“雙轉移”戰略的區域政策目標應向最大化地滿足地方需求方向轉變,以增進民眾幸福為根本取向,政府行政考核體系也應向“以人為本,地方需求導向”的新型政績觀轉變。要以民生幸福為中心,以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為標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構建科學的“雙轉移”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在廣東“雙轉移”績效考評過程中,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民眾的滿意度作為績效評估的根本尺度,堅持全面開放、公開透明、全方位參與的原則,由公眾評議指標權重,就是讓群眾行使評判權,提高公眾參與程度。應合理、有效地運用廣東“雙轉移”績效考評結果,將評估結果與加強政風建設、落實行政問責和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結合起來,推動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促進幸福廣東建設。

注釋:

①200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簡稱“雙轉移”戰略。“雙轉移”戰略出臺后,廣東省政府又出臺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與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本文進行的區域政策效應評價是指與“雙轉移”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政策效果。

②2011年10月,廣東省政府公布《幸福廣東指標體系》,由客觀指標體系和主觀指標體系兩部分構成,目前未有官方評價結果。

③《幸福廣東指標體系》由客觀指標體系和主觀指標體系兩部分構成,其中客觀指標體系稱為“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在統一的一級指標(10個)下,按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兩類地區分別設置二級指標(49個)。

④“建設幸福廣東評價指標體系(粵東西北地區)”一級指標中的權益保障因未有合適的二級指標,故在本研究中未被采用。

⑤問卷調查 于2011年10~12月進行,共獲得有效問卷424份,其中粵東西北地區共265份,珠三角地區159份。調查人群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與代表性,年齡段覆蓋了少年、中年、青年和老年,并主要集中于中青年這一年齡段;從事職業包括了學生、農民、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人或商業服務人員、教師等,并主要集中于學生這一職業;受教育程度包括了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

[1]劉力,白渭林,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經濟的空間效應研究——基于“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廣東“雙轉移”的政策協同效應[J].經濟地理,2010(11):1773-1778.

[2]胡象明.包容性發展、廣義福利與全面幸福的邏輯關系[J].科學中國人,2012(9):42~45.

[3]方舒.發展與福利關系的理論嬗變及其中國意蘊[J].求實,2011(5):40~43.

[4]王冰.從客觀效用到主觀幸福——經濟福利衡量方法論轉型評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5):1-7.

[5]肖仲華.西方幸福經濟學理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54

[6][瑞士]布倫諾·費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幸福與經濟學——經濟與制度對人類福祉的影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90~193.

[7][加]馬克?安尼爾斯基.幸福經濟學——創造真實財富[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92-95.

[8]周紹杰,胡鞍鋼.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基于國民幸福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2(1):57-64.

[9]唐建兵.“不丹模式”對國民幸福構建的借鑒與啟示[J].理論與改革,2011(6):34-37.

[10]林洪,曲博,溫拓.國民幸福理論與廣州國民幸福研究[J].城市觀察,2011(1):145-15 7.

[11]Dixit A. , Norman V.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 Dual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12]Terotomo Ozaw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 (01):27-34.

[13]陳剛,張解放.區際產業轉移的效應分析及相應政策建議[J].華東經濟管理,2001(15):24-26.

[14]傅京燕.環境成本轉移與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J].當代財經,2006(06):102-106.

[15]朱華友,孟云利,劉海燕.集群視角下的產業轉移的路徑、動因及其區域效應[J].社會科學家.2008(07): 44-50.

[16]劉力.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區域聯動機制研究—兼論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J] .國際經貿探索,2009(12):09-13.

[17]劉力.區域產業結構協同的“雙轉移”戰略:廣東省證據[J].改革,2009(08):62-67.

[18]覃成林,梁夏瑜.廣東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實踐經驗與思考[J].國際經貿探索,2010(07): 44-48.

Happiness Evalu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Two-transfer Strategic Plan in Guangdo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Effect Evaluation

Liu Li, Li Tiecheng, Kuang Huizhen

This paper has designed a new comprehensive happiness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ory, general welfare theory and overall happiness theory. The first order indicators come fro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Guangdong construction of happiness, and the weightiness of all indicators come from our happiness surveys.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our index system is that development goals should reflect local people’s subjective desire. Applying this index system can know the true happiness feelings of common people, and evaluate the policy effect of “two-transfer” more fully by the comparison for happiness index and GDP in P.R.D region and developing area of Guangdo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happiness index and GDP is imbalance between regions and cities in Guangdong from 2004 to 2010. Guangdong “two-transfer” strategic goals should be turned to pursuit of overall happiness, promoting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new government norm.

happiness index;two-transfer strategic plan in Guangdong; policy effect evaluatio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Developing area of Guangdong

F127

10.3969/j.issn.1674-7178.2013.03.009

劉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貿學院教授,理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李鐵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師,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會展經濟。鄺惠貞,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責任編輯:李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17305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1010005598)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新團隊項目。

猜你喜歡
區域發展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分割區域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国内视频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爆操波多野结衣| 色播五月婷婷|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jizz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色综合成人|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91成人| 97综合久久| 伊人蕉久影院|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91丝袜|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亚洲精品动漫|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香蕉伊思人视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成人夜色91|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中文字幕2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朝桐光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 AV色爱天堂网| 欧美区在线播放| 9啪在线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色婷婷| 1024国产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