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閏國 張新軍 單妙琴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東陽 322100)
隨著教育產業化,教育部鼓勵引導民資進入教育領域,民辦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課作為高職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隨著教學的改革和深入,以及人們注重身體健康意識的增強,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要以人為本,以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鍛煉作為指導思想,同時還要結合學校所開設的專業,在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行業和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以外的身體素質技能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練習和鍛煉指導。但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學的內外環境是否能夠支持這一教育的目的則需要我們加強調查與研究。
以浙江省民辦高職院校的相關的領導、體育教師、在校學生為調查和訪談對象,對影響浙江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質量的因素進行研究。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歸納法。
截止2011年6月,浙江省共有10所民辦高職院校,針對分布于不同區域的6所院校的3~5位從事體育教學的教師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份,9位體育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回收有效問卷9份,學生600名,回收有效問卷583份。通過對所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統計,對影響浙江省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質量因素分析。

表1 體育教學管理機構設置統計表

表2 學校體育教學規章制度的管理文件統計表
在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壯大的時間里,民辦高職院校在教育領域已有了一席之地,但在近2~3年連年高考生源不斷下降、學費遠遠高于公辦院校、辦學歷史短、社會認可度不是很高的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的生存之道在于能確保每年的招生名額都能招滿,因為民辦院校的所有辦學經費幾乎都來自于學費收入,因此,在分配教學資源、配備師資隊伍等方面,學院領導在專業建設投入和基礎課程教學投入上,更看重對專業建設的硬、軟件方面的投入,而將作為基礎課程的體育課作為一門附帶的課程,在器材設施購置、課時安排、教師配備等方面只要能達到《浙江省普通高校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督查指標等級標準》的最低要求就夠了。同時,為了追求就業率,民辦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課程為核心,而對學生身體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起積極作用的體育教育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2.1.1 體育教學管理機構設置
通過調查得知:各學院在體育教學管理機構設置上存在很大差異(見表1)。設立院領導直管的軍體教學部并下設了教研室的院校中,在職責分工、教學管理、設施器材管理等方面都非常到位:只設立院領導直管的軍體教學部而無下屬教研室的院校中,在落實具政策、解決問題等方面就存在不足:僅設立體育教研室或未設立任何機構的院校中,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組織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集訓競賽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且工作壓力較大,管理漏洞較多。
2.1.2 體育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調查顯示:被調查的院校在體育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建立上都做得比較好,但具體執行的情況不容樂觀,有一半以上的院校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相關部門的檢查而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執行起來不嚴格,甚至有部分院校根本不能夠執行和落實。
這表明民辦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建立上雖做的不錯,但在執行落實的力度上還有待加強(見表2)。
2.2.1 體育課程開設年限和類型
體育課程作為高校體育教育最主要的體現形式和基本途徑,肩負著向學生宣傳終身體育的思想和理念,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普通高校對三年級及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項課。”因高職學制為三年,而有的民辦院校為了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最后一年安排學生在校外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所以所有的課程必須集中在在校的兩年時間內完成,在排課時間上就非常緊張,而作為公共基礎課的體育課就被壓縮的不能再壓縮了(見表3)。

表3 體育課程開設情況統計
從教學開課年限和類型來看,所調查的院校在開設體育課的年限和類型上存在很大差異,但在安排課時方面都能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督查指標等級標準》的最低標準去實施,從而極大地降低了體育教學效果。
2.2.2 教學內容安排
在對體育教學內容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5.51%的體育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結合大綱選擇教學內容”;有42.78%的體育教師只能“根據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按照教學大綱選擇教學內容”;有7.04%的體育教師卻“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結合大綱選擇教學內容”。
在學生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的滿意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現在的體育教學內容他(她)們感到一般或不滿意,而只有42.38%學生對現在的體育教學內容選擇了“非常滿意”及“比較滿意”。調查得知學生希望在體育課上學到的體育項目男生依次是: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女生依次是:健美操系列、羽毛球、形體等。因此民辦高職院校在安排教學內容上應結合學生的興趣下功夫,結合學校的場館師資等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安排體育項目進行教學。
鑒于民辦高職院校大部分是由中專、中職升格而來,在校址的選擇上更偏向二、三級城市,因此體育場館設施滯后,同時民辦高職院體育課程安排和上課內容單一,照搬或套用本科院校模式,或者延續著中學的教學模式,不能根據學校專業特色、學生實際開設項目,片面強調技術項目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驗,應付上級領導部門的檢查,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加強體育教學管理,認真落實規章制度,同時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針對資金不足,可以開展專業與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合作辦學,吸引社會資金共同辦學,加大在場館設施、器材等方面的投入,也可以采用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場館,資源共享。
在不影響專業教學的基礎上,保證體育教學的課時,并加大課余體育鍛煉活動和訓練的組織和指導。引導學生由教室、圖書館、宿舍走出來,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身體鍛煉。
與時俱進,進行教學改革。從民辦高職院校的實際出發,體育課作為必修課開設,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有針對性的項目課程。在課程上強調注重心理感受和追求心理健康,重視玩中學、學中玩,實踐課向“快樂體育”和“陽光體育”的方向發展,引導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www.gov.cn,2010-07-29.
[2]劉超,張宏智,趙一平,等.安徽省高校“擴招”后體育教師隊伍結構現狀調查與分析[J].體育科學,2004,24(2).
[3]鄭大明.高等職業教育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