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謝琴紅 易蘭
(遵義醫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3)
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其中,體質(Constitution)是人體形態、機能、素質、運動能力、心理和適應能力的綜合反映,且受多維因素影響較大。而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的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個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里特征的總和。行為學家也認為:人格因素的積極特征對人具有調節、控制、補償的功能,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促進能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有相關研究表明[1-2],人格因素與健康和運動能力方面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這些研究局限在體質與心理的相關性方面的定性研究,更多對體質優生和體質差生的人格特征進行差異比較,而這種差異的定量研究未見報道,而體質與心理之間的定量研究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故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醫學新生的體質健康和人格特征進行研究以探討醫學新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及其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如何更好更有效的搞好醫學生的體育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調研的對象為某醫學院校2011級臨床醫學新生956人。其中男生505人,女生451人。
(1)體質健康水平測定: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采用經教育部認定的繼豪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智能化系統,對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以及耐力類、柔韌、力量類和速度、靈巧類測驗。其中耐力類項目采用臺階測試,柔韌、力量類項目采用握力測試,速度、靈巧類項目采用立定跳遠測試。
(2)人格測驗:采用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修訂的艾森克個性(成人)問卷(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naire,EPQ)進行團體測驗。量表由P、E、N、L四個分量表組成,主要調查內外向(E)、情緒的穩定性(N)、精神質(P)三個個性維度和被試的“掩飾性”程度。測試前先由老師宣讀指導語及有關注意事項,學生以紙筆作答。而后采用上海惠誠心理測評工具箱和SPSS17.0進行統計處理。
將臨床醫學新生的各項體質指標與全國常模進行差異比較發現,除男生在臺階指數項目指標上得分顯著高于全國水平外,其余各項指標上,臨床醫學男、女生的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P<0.01),見表1。

表1 臨床醫學新生的體質指標與全國常模的差異比較情況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所測各項指標的項目成績轉換為對應項目的項目分數后,對男生和女生的得分進行差異比較發現,男、女生在身高體重分數、肺活量體重分數以及速度靈巧類(立定跳遠)項目分數三個維度上差異顯著。其中,女生的身高體重分數和速度靈巧類(立定跳遠)項目分數顯著高于男生(P<0.01,P<0.05),而肺活量體重分數低于男生(P<0.05),見表2。
將臨床醫學新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與其人格特質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見表3),醫學新生的體重與精神質特質呈顯著正相關(r=0.065,P<0.05),與掩飾程度呈顯著負相關(r=-0.086,P<0.01),耐力類項目成績與內外向維度呈顯著負相關(r=-0.092,P<0.01),柔韌、力量類項目成績與神經質特質呈顯著正相關(r=0.074,P<0.05)。
學校體育教學的根本宗旨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了解當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有利于更加有效的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故本研究對醫學新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行了現狀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的耐力指數較全國水平好,而其余各項指標水平均較全國水平低,女生所有指標水平均較全國水平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近年來,素質教育逐步完善,但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社會、學校和家長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重智育、輕體育”傾向未得到根本遏制,很多中小學體育教育缺失,學生活動時間減少,體育鍛煉不足,課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嚴重影響學生體質健康[3]。其次,該校臨床醫學大部分新生來自西南地區經濟欠發達省份。有研究表明[4],學生體質狀況與當地經濟發達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有密切的關系。也有研究表明,西南地區大學生在身高、體重、肺活量、身體素質等方面除和西北地區相近似外,均低于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的華南地區、上海地區[5]。再次,該校臨床醫學大部分新生來自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存在體育場地設施不足、體育師資缺乏等困難,加之體育健康知識的缺乏和營養攝入的不足,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很難得到有效提高。與此同時,而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山區,長期爬山越嶺的生活方式,使得男生的耐力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以至于其高于全國常模水平。體質測試的性別差異比較發現,女生的形態發育水平、身體勻稱度較男生好,對身高體重等級分析還發現,男生較女生有更多的超重和肥胖,這進一步導致了在速度、靈巧類項目分數(立定跳遠)方面男生差于女生。心肺機能方面,女生較男生差,其原因可能與女孩子好靜、參與體育活動少且偏重于活動量小的項目等原因有關。
近年來,關于大學生體質與人格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6-8],但研究都主要是對質差生和質優生進行人格差異的比較,而關于人格與體質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的定量研究較少,且大量研究主要采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試表(16PF),而本研究采用EPQ問卷進行人格測驗。本研究相關分析發現,醫學新生的體重與精神質特質呈顯著正相關,與掩飾程度呈顯著負相關,耐力類項目成績與內外向維度呈顯著負相關柔韌、力量類項目成績與神經質特質呈顯著正相關。而在EPQ測驗中,內外向維度分數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數低表示內向;神經質得分高者則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常有焦慮、擔心、憂心忡忡,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精神質分數高者則倔強,常表現為孤獨,不關心他人,不近人情,與別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掩飾性得分高則說明被試的掩飾性程度或幼稚水平高。即本研究結果表明體重越重,人格特質越易表現為孤獨,掩飾性或幼稚水平越低;越內向者耐力越好,越外向者耐力越差;情緒越不穩定者,其柔韌性、力量越好。由此可見,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其體質之間存在著相關性。而這一相關性的特點對我們的體育教學、運動訓練以及學生的心理訓練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為教學和訓練中如何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體質,以及如何通過體育訓練以改善學生的人格特質提供參考依據。
[1] 王毅.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綜述[J].搏擊(體育論壇),2011,3(4):10-11.
[2] 徐明欣,高斌,李瑞年,等.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因素的關系[J].體育學刊,2001(3):23-25.
[3] 李永亮.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項對策[J].人民教育,2007(7):10-12.
[4] 陶曄漩,湯慶婭,馮一,等.新入學大學生體質指數分布調查[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9):932-934.
[5] 馮海.西南地區大學生體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8):66-69.
[6] 左從現,方新普.大學生體質特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0):36-40.
[7] 張福生.大學生人格特征與體質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380-1381.
[8] 鄧永明,馬紅地,陳璐.山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差異與個性特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9(6):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