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改革開放30余年來,國務院已進行了七次機構改革。梳理這幾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不斷進步的中國。
朱镕基同志曾如此描述機構改革的阻力:1997年年底,他找幾十位部長逐個談話,沒有一位部長主動表示自己的部門該撤。
糧食部成立于1952年。1953年,國家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農民生產的糧食全部賣給國家,全社會所需要的糧食全部由國家供應。糧食的收購、倉儲、劃撥、調運等工作由糧食部來完成。在物資匱乏的建國之初,實行這一政策是必要的。
1980年初,河南省盧氏縣朱陽關公社收購本公社農民生產的桐油籽,加工成桐油出售。縣糧食部門則按照“傳統觀念”,不準朱陽關公社收購、加工桐油籽。
不久,《人民日報》刊登文章《發生在盧氏縣的一場“官司”》,同時加發了評論,批評地方限制農民收購、加工農副產品。鄧小平也聽取了相關匯報,并發表意見:要從經濟體制上改革,糧食部和全國供銷總社可撤掉。在1982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糧食部被撤銷,其職能整合到商業部,糧食市場也逐漸放開。
1988年,國務院再次改革,目標是弱化專業經濟部門干預企業經營的職能,體現這一思路的是撤銷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石油工業部有著光輝的歷史,有著“五位將軍抓石油”的美談。石油部被撤銷后,其政府職能轉移到新的能源部,生產經營職能則被先后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適應這一需要,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再一次進行。
在1993年的機構改革中,上一次改革后組建的能源部被撤銷,分為電力部和煤炭部,輕工部、紡織部改為輕工總會、紡織總會,不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1998年,中國紡織總會改組成國家紡織工業局,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2001年2月,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立。紡織行業自此進入了由社會中介組織進行服務、協調的行業自律階段。
撤銷紡織部,同時也是對紡織業的市場化改革。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提出把虧損嚴重的紡織業壓錠、減員、增效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突破口的構想。當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分流120萬職工。如今,中國的衣箱鞋帽已占領全世界,紡織業被當作“中國制造”的一個代名詞。對紡織部進行的改革,被認為是機構改革的典范。
1997年,朱镕基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革力度比較大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但困難顯而易見。1998年3月,朱镕基出任國務院總理。此后,9個專業經濟部門一并撤銷或降格變成行業協會,包括電力部、煤炭部、機械部、電子部等。
電力部被撤銷后,國家電力公司成立。后來,電力公司分解為兩家電網和5大發電公司。2002年,電監會成立,負責市場監管和電價改革,但電監會奈何不了電業巨頭們。電監會表示,電力管理體制混亂,電監會責權需要重新定位。今年3月,電監會被撤銷,相關職能并入國家能源局,由發展改革委員會管理。
鐵道部的前身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軍委鐵道部轉變為中央人民政府下屬機構國家鐵道部。
到2012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鐵運營里程達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在國家歷次重大搶險救災中,鐵路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運輸保障。
自1992年中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關于鐵道部政企分開的改革始終在進行。1998年,工程、建筑、工業、物資、通信五大總公司開始逐漸與鐵道部實行結構式分離。2000年,昆明鐵路局和廣鐵集團開始模擬客運公司運營,上述五大公司也完全與鐵道部剝離。2003年以來,鐵道部陸續將中國鐵路物資、設計、施工企業移交國資委及所屬企業管理,中小學、醫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今年3月,在最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鐵道部被撤銷,并入交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