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杰
(中南大學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中國正處于能源轉型的緊迫時期,而風能取之不盡且無污染。2012年底國內風電并網裝機達6000萬千瓦。大規模風電并網已成為必然趨勢。
然而,由于我國風力資源分布不均勻,風電基地大多處于電網末端。且機組普遍采用異步發電機,風電系統在向電網注入有功功率時也從電網吸收了無功功率。若系統無功供給不能滿足,就可能引起電壓降低,甚至電壓崩潰。世界各地的大電網因風電并網導致的崩潰事故屢見不鮮,風機的這種特性,使風電接入系統后的電壓穩定研究迫在眉睫。
本文以主流的恒速恒頻風力發電系統為對象,通過Simulink仿真平臺,討論了風電接入系統影響電壓的因素。在不同的擾動下,提出改善措施。
風機低壓穿越能力源自德國E.ON標準:故障后電壓恢復,必須保證風電場連續運行且不脫離電網、風電機組動態發出無功以支持電網電壓,加速系統電壓恢復,防止機組由于電壓低跳閘。風電機組這種故障期間不間斷并網運行的能力稱為低壓穿越能力(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
短路容量反映系統連接點與電源的電氣距離、聯系緊密程度與網絡結構的強弱。短路容量大表明由擾動引發的電壓變化小,有利于擾動后電壓恢復。
風場額定容量與風場接入點短路容量之比稱為風場短路容量比K。各國其定義不盡相同,一般取經驗數據4% ~5%。我國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考慮電壓穩定與風能充分利用,短路容量比有所調整。
風電裝機容量占系統總負荷的比例稱穿透功率。在并網容量大時,普通風電機組對電壓無控制能力,因而系統的電壓穩定性會降低。在電壓穩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電網風電功率穿透極限,這在電網規劃指導里有重要作用。
風機較其他電機更需加裝無功補償器,每臺風電機組都配有補償電容器,然而電容器的補償效應差,當系統無功缺額越大,補償的無功越少。因此需在電容器補償基礎上,加裝更先進的無功補償裝置。
STATCOM是無功補償領域新技術的代表,是靈活柔性交流輸電系統(FACTS)的重要部分。它并聯于電網中,相當于一個可控無功源,其無功電流可快速跟隨負荷無功電流變化而變化,自動補償電網系統無功功率,對電網實現動態無功補償。
在Simulink環境下,建立風場并入無窮大系統仿真模型。參數如下(以1.5MW為基準容量的標幺值):
額定電壓u=575V,頻率 f=50Hz,定子參數 Rs=0.0048、Ls=0.1248,轉子參數 Rr=0.0043、Lr=0.1791,勵磁電抗 Lm=6.67,慣性時間常數 H=5.04s。
利用Simulink構建仿真模型,基于以下不同變量進行動態仿真:
一:兩臺1.5MW風電機組同時并網發電,基本風速為7m/s,仿真時間 15s,陣風強度分別為 15m/s、20m/s、25m/s,5s開始,持續時間3s,在風電場高壓測進行線路有功、無功測量。
二:在陣風25m/s時,對比加裝與不裝STATCOM時,電網線路中的無功、電壓波形。

在方案一的仿真波形中可以看出,風速越大,電壓波動越大,轉速迅速上升,無功需求大,此時系統無法提供足夠的無功支持,最終導致電壓崩潰。要解決這一問題,需采用交直交拓撲結構,控制直流電壓的逆變,就能達到電壓穩定。具體方法與裝置不再敘述。
方案二中我們明顯直觀看到了加裝STATCOM后,系統電壓能在原來發生崩潰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運行。
利用Simulink建立風電場模型后,仿真表明,隨著風能的利用,風電系統本身的弊端開始體現,風電并網會引起電壓波動和閃變,嚴重時將導致電壓崩潰。通過加裝STATCOM,抑制了電壓的波動,降低了機組解裂的可能,提高了電網的低壓穿越能力,改善了電網接入電壓穩定性。
[1]金海峰,吳濤.風電接入系統后的電壓穩定性問題[J].電力系統自動化設備,2010,30(9):82-84.
[2]段獻忠,何仰贊,陳德樹.電壓崩潰理論探討[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1991,3(2):1-7.
[3]付小偉,王進.風電集中并網運行研究[J].電氣技術,2012,26(8):8-11.
[4]劉文洲.風力發電現狀及展望[J].長春工業學院學報,2001,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