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亮
(廣東省佛山容桂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佛山 528000)
現代核心力量訓練理論認為:身體核心區域部位肌肉力量對運動員動作技能完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穩定運動員身體重心、力量的激發與傳遞的源點以及力量控制的中樞等作用。由此看出,核心力量對運動員在技術發揮中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排球運動員是國家未來競技體育排球運動人才的后備力量,青少年階段也是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該階段訓練科學性與否決定了他們未來發展方向。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多數教練員對于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傾向于急于求成,或者訓練理念過于傳統等原因造成了體能訓練不科學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成才率。文章通過核心力量訓練理論,尋求以發展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專項素質為主要目的的最佳體能訓練模式進行實驗,以期為青少年排球運動訓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以我校排球訓練隊20名男隊員為實驗對象。平均年齡16.68歲,平均身高184.56cm,訓練年限在4~5年之間。
1.2.1 實驗時間
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實驗時間為4個月,共計16周,每周3次,每次120min。
1.2.2 實驗分組
本實驗結果采用組內縱向比較,以此檢驗不同訓練模式前后對專項素質提高幅度的影響。將20名隊員隨機分成2組,每組10人進行不同內容的訓練。
1.2.3 實驗內容設計

表1 實驗前后兩組隊員彈跳素質變化比較

表2 實驗前后兩組隊員移動速度素質變化比較

表3 實驗前后兩組隊員耐力素質變化比較
實驗組采用核心30min和專項素質訓練90min,訓練內容為:俯撐收腹、俯臥支撐、仰臥屈膝、腰背在球上仰臥起坐、雙腳在球上俯臥撐、跳起轉體。對照組采用常規專項素質訓練手段,具體訓練內容為各種投擲鞭打、杠鈴深蹲、30~60m加速跑、“米”字折回跑、徒手連續蛙跳、負重跳繩練習、連續跳欄架。專項訓練內容一樣。
1.2.4 實驗數據處理與評價
所有前后測試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顯著性水平設置在α=0.05,結合排球運動中專項素質特點,本實驗選取的評價指標有:助跑摸高、半“米”字移動、30m跑、三級跳遠、800m跑、30s20kg。
彈跳素質是快速力量的集中反映,是排球運動中關鍵的素質。彈跳能力是起跳技術、下肢力量以及協調擺臂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本實驗中,利用助跑摸高與立定跳遠2項測試成績作為衡量不同模式訓練前后彈跳素質變化指標。經過16周訓練,對照組與實驗組2組隊員助跑摸高與立定跳遠成績變化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兩組經過不同模式訓練后,成績都有所提高,實驗組助跑摸高從308.05cm上升到315.50cm,對照組也有所提高,從310.23cm提高到311.70cm,立定跳遠成績實驗前后也有變化,表現為無論哪種模式的訓練成績都趨向于上升。但通過配對樣本顯著性差異T檢驗發現,實驗組的增長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從統計數據p值看出:助跑摸高實驗前后平均值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2<0.05),立定跳遠成績實驗前后兩組數據平均值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兩項成績雖有增長,但是實驗前后兩組數據平均值不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說明核心力量訓練與專項素質相結合的訓練模式對專項彈跳素質提高具有良好的作用。實驗組通過訓練后,核心力量得到加強,改善了發力肌群的近端固定穩定性,更有利于末端肌肉的發力,增強了全身肌肉的協調作用,提高了起跳過程中參與發力肌肉數量,由此可見,核心力量增強對排球專項的彈跳素質能力影響巨大。
如果說力量是一切運動的基礎,那么速度是現代一切運動追求的關鍵。做為排球運動員,必須能夠快速做出對球的反應,做出接球或者擊球的動作,所有快速移動動作的完成,離不開運動員具備的各種速度素質能力。通過訓練后,分別對兩組隊員半米字型移動和30m加速跑成績進行測試與分析,結果見表2。
表2中看出:兩組不同訓練模式對速度靈敏類素質能力發展都有所幫助,但是實驗組成績提高幅度好于對照組。30m跑實驗平均提高0.116s,對照組提高了0.022s;半米移動提高幅度差異性更加突出,實驗組與對照組提高分別為:0.85s與0.27s,由此可知,實驗組素質訓練模式要好于對照組。分析可知:核心力量的發展,首先改善了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敏性,加速了快速神經反應能力,提高了運動神經的支配能力。其次提高了四肢快速力量傳遞。再次提高了肌肉間的協調性能力、肌內間的協調性能力。因此,可以認為核心力量對快速靈敏素質的影響主要歸結為神經肌肉這個運動系統的改善問題上。
排球運動是以有氧耐力為基礎,以無氧耐力為主導的競技體育項目。排球運動員耐力水平的高低對運動成績具有很大的影響。排球運動員不僅要反應快、身體重心變方向控制能力強,而且還要具備極短距離的快速移動能力和保持這種移動速度的耐久力;不但要跳得高、跳得快,還要具有連續縱跳的彈跳耐力。因此速度耐力與力量耐力是優秀排球運動員必須具備的運動素質。實驗采用800m跑和30s20kg連續推舉做為測試內容,用來評定兩種不同訓練模式對專項耐力素質發展的影響效果,經過訓練后,兩組隊員800m跑和30s20kg連續推舉成績變化情況見表3。
表3顯示兩種不同模式訓練對排球專項耐力素質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提高幅度好于對照組,與其他素質相比,耐力素質提高的幅度沒有那么具有非常顯著性,估計耐力素質的提高受到核心力量的影響不大,或者是耐力素質和個人的先天性遺傳具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與速度有關的耐力,比如800m跑成績提高更多的是依靠全身肌肉供氧系統機能改善而完成的。可以看出,耐力性素質改善不是短期就能取得明顯效果。
核心力量與專項素質相結合的訓練模式更有利于發展青少年排球運動員專項素質。實驗中采用分組實驗訓練,經過16周兩種不同模式訓練后,實驗組彈跳素質、快速力量素質增長幅度明顯好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實驗前后成績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雖有提高,但增幅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在專項素質訓練中增加適度的核心力量訓練有助于提高這兩項素質。但是無論哪種訓練模式,對兩組運動員的耐力素質提高不明顯,至少說明核心力量訓練在短期內對耐力素質發展影響不大。建議在今后青少年排球隊員素質訓練中,適度增加核心力量方面訓練內容,核心力量與專項素質相結合的訓練模式較好,單純地追求核心力量或者傳統的素質訓練都是不可取的。
[1] 王衛星.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及方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8(2):12-15.
[2] 于紅妍,王虎,馮春輝.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6):509-511.
[3] 孫文新.現代體能訓練一核心力量訓練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