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立文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日新之謂盛德”的民族,在世界大變革、大轉型、大發展的時代,“尊新必威,守舊必亡”已成為規則。這就是說,崇尚創新必然興旺,守舊必會亡國或面臨破產。這是當今世界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中華民族是一個一體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一體的核心是中華文化,她是中華民族的心和魂、體與根,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智能創新的源頭活水,繁榮昌盛的智慧源泉。
中華文化亙古至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不斷壯大。她的精神理念、核心價值、倫理道德、人文信仰,彰顯了其無窮的力量,輝煌的魅力,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因為中華文化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影響力,而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從而喚起民族的自覺認同感、歸屬感、安頓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網絡普及化、地球村落化之時,中華民族以大國形象崛起之際,應該怎樣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怎樣展示與大國相匹配的文化面相,已經成為一個急需思議的話題。顯而易見,中華民族不能再以舊的文化形象、舊的文化面相呈現于世界,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關鍵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簡言之是指發前人所未發、見前人所未見、說前人所未說,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化。
文化創新的基點和前提是解放思想,換言之開放思想。唯有如此,文化創新才有可能,才有美好的前景,才能激活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獨放異彩。
文化創新的思想基礎和心態。文化創新不是抱殘守缺的“祖宗之法不可變”,不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亦不是“變器不變道”,而是“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文化創新才能與時俱進;變通,文化創新才能持久不息。中國古代一些人誤解“孔孟之道”不可變,其實孔子主張“溫故知新”,溫習傳統文化是為了求知新的意蘊,蘊涵溫故創新的意思。
文化創新的風險和機遇。凡是創新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沖決風險就是機遇。在當今文化改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下,文化創新成為主話語,只要有包容的思想、機制、管理和設施,文化創新就會插上鳶飛戾天的翅膀,在天地廣袤的空間中織出五彩繽紛的畫卷。
文化創新的觀念和道德。文化創新要求觀念創新和道德創新,觀念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先導,道德創新是文化創新的保障。觀念創新是主體的自覺活動,是對于觀念變革的內在機制和社會實存的體認把握,而具有客觀性;觀念創新作為精神變革的主體精神活動,而具有主觀性。主客觀的融突,構成了觀念創新活動。觀念創新涉及各領域,從總體上說,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創新。
世界觀是指人對世界和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議的反思,它是在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人生觀是對于人生目的、理想、道路、價值、意義的根本看法和信念,是對于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等自覺的反思。價值觀是對于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經驗和價值選擇活動的反思,而形成的價值觀念系統。
文化創新的自由和愛智。創新不是一種潛在的或預定的可能性,而是人類性命所需要的價值性和意義性。創新活動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鳥飛的天空,需要一種交流對話的包容氛圍、寬容環境,這樣才能激活思想的創新靈感,碰出理論思維的創新火花,掀起文化藝術的創新熱情,才能度越前人,才敢于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才敢于像牛頓那樣站在先圣先哲的巨人肩膀上起步,才敢于標新立異。
文化創新的精神和氣概。創新需要煥發為人類盜天火的勇氣,需要有敢于下地獄的精神,需要有甘于上絞刑架的氣概。只有經此上下煎熬,才能獲得成就。中外歷史上一些偉大的大家,不是也經受此種磨煉而成功的嗎?
文化創新的競爭和安全。文化建設不只是純粹國內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從全球語境中考察的問題。在國際領域,文化創新的傳播和競爭歷來是政治、經濟、軍事競爭的隱形戰線,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面向全球競爭力的表現。在當前西方企圖以文化“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來控制世界,為其政治、經濟、軍事滲透服務之時,中國適時地提出建設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主張,筆者將此稱之為文化“和實力”。國際歷史將會證明文化“和實力”是化解國際爭端、沖突、危機最具有效性、合理性、正確性的價值抉擇;它是符合世界人民大眾最大利益和需要的文化實力。文化“和實力”對內強化了文化的自尊、自信、自覺,增進了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對外構成文化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以此保障文化安全,呈現中國文化創新的世界形象。
文化創新的古今中外。在國際的視野下,現代化運動進程有先后之別,率先進入現代化的西方國家,以其殖民主義的強權,壓迫非現代化的國家。對非現代化國家、民族而言,進入現代工業文明,融入全球經濟,成為一條救亡圖存的必由之路。在現代化救亡圖存的進程中,必然地引進西方現代化器物、制度、價值文化,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現代化與傳統制度文化、價值文化的全面沖突,便出現了既要學習、吸收、消化西方的科學技術、經濟制度、價值觀念,又要繼承、發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矛盾與尷尬,在理論思維上表現為文化自覺和認同的危機,以至出現文化自我身份的迷失。近現代以來,中國發生的“古今之變”“中西之爭”,是其表征。在當下,既要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要批判、拋棄其不適合現實發展需要的成份;既要學習、吸收西方及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要批判、拋棄西方二元對立的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無“他者”施為,使世界文化在沖突、融合而和合中創造新的輝煌。
文化創新上述八個層面,詮釋了其內涵、性質、特征、機制、心態、氣質等,為文化創新鋪路奠基,使中華文化以新的面相登上世界文化舞臺。
文化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中華文化獨具匠心式的“自己講”,依據中華文化的實際“講自己”,這是古希臘哲學“認識你自己”使命的邏輯延伸。如何認識自己?怎樣文化創新?應具備這樣幾方面的精神:
第一,懷疑的精神。懷疑古今中外傳統文化,這是文化創新的起始和契入點。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創新的思想家,無不具備懷疑的精神。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明代心學家陳獻章說:“為學貴知疑,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章初學時亦是如此,更無別法也。”
“能疑必生于能思”,不疑就不可能獨立思考,不能轉化古今中外知識為自己的認識,不能提出自己獨創的見解,也就不能進行文化創新。所以李贄說:“學人不疑,是謂大病。”破除了疑問或懷疑,就是覺悟。基于此,魏源說:“疑乃悟之父。”只有呼喚民族文化的覺悟、文化的自覺,文化創新才會順理成章地取得成功。
第二,批判的精神。哲學的本質在于批判,文化創新的本質也是批判。批判精神實質上是一種學術思想、哲學理論思維、文化藝術思議的對話、互動、交流、探索、反思的過程,是一種在“以他平他”的承認他者、尊重他者的文化氛圍中的平等對話、交流、互補、合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取他文化之長,以彌補自己文化之短的過程。
文化批判就是去舊見新,朱熹說:“學者不可只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后清者出焉。”正確的文化批判是文化創新不可缺的方法,唯有文化批判才能分辨古今中外文化中的長短、優缺、是非、善惡,分析把握現實社會實際環境和發展趨勢,正確采取去除、拋棄什么,繼承、發揚什么,使文化創新獲取更大的成就。
第三,反思的精神。文化創新要貴于反思。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可謂反思之學,它不是靜態的物體及精神生成物的總和,而是為反思著的思想者所擁有。反思的思想,是會思想的思想,既會順向地思,亦會逆向地思,這是一個會思的動態的過程。反思是人把思想反過來而思,這反過來而思就是去舊創新地思。這就是文化創新的本真,其本質在于尋求真知。
第四,追究的精神。文化創新需要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窮源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追究到那個源頭活水,文化創新才是原創型的。
真正原創型的文化創新,需要有古希臘哲學家從一滴水中發現世界的本源,或從一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個本質的東西的那種精神。南宋陸九淵少年時問他的父親:“天地何所窮際?”父親笑而不答,陸九淵“遂深思至忘寢食”。這種“思而弗得,弗措也”的未追究到底決不罷休的精神,是一種原創精神。無論是自然科學的創新,還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都應該具備這種精神。
中華民族是善于致思的民族,是擅長創新的民族,我們不僅有四大發明貢獻于世界而促進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為人類文化創新貢獻了《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原創性的世界名著。原創才能長久,而成經典;非原創猶如朝露,而成泡沫。
第五,篤行的精神。文化創新不是空頭支票,不是美麗言辭,不是動人口號,而需要付諸實踐,落實行動。中華民族是講究篤行的民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最終落實到篤行;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追究精神都有賴于篤行精神的支撐和踐行,否則便流于虛無和虛空。
中華民族篤行的入世品格和剛健精神,塑造了中國文化積極投身現實社會、關懷大眾生活、注重民族命運的情性,激發了民族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孔子看到現實社會生活中言與行、知與行的沖突和分裂,主張轉知為行、知行如一的篤行精神,批判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不服務于社會的貪圖安逸者。唯有如此,原創型的創新產品才能源源不斷地涌現,并以原創性的嶄新文化形象在世界舞臺亮相。
中華文化以嶄新形象走向世界舞臺,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侵占性。中華民族文化是“貴和”文化,是人和天和的文化。中華古今以來都堅持遵循“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原則,尊重他者的存在和地位,尊重他文化的存在和尊嚴。他者、他文化之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這便是和文化的“和實力”,她決不排斥他文化、侵占他文化,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并行互動,互濟互補,共同提高,合作共贏。
振興中華民族,弘揚中華創新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中譜寫和演奏中華新的“和實力”樂章,使中華創新文化成為世界文化新的愛智和平的序曲;文化創新的詩情畫意,規定著文化創新的價值方向,“和實力”將調整世界的諸多沖突和危機。和處為美,和立為真,和達為善,化干戈為玉帛,化對抗為對話,化沖突為融合,化動亂為安定,化戰爭為和平,這是世界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