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愛萍
作為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的圖書也是一種特殊商品。產品是否合格,必須通過檢驗才能得知。如果讓市場檢驗出產品(圖書)不合格,那么,出版社即將面臨的不光是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有其聲譽的影響,那代價是慘重的。因此出版高質量的圖書是出版社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了防患于未然,適應轉企改制后出版形勢,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運作了三年多審校部(組織全社圖書校對與印前審讀工作)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礎上,于2010年6月底設立質檢部,專門對四個事業部(幼兒教育圖書事業部,基礎教育圖書事業部,高等教育圖書事業部,綜合圖書事業部)的所有圖書進行印前審讀,并定期組織人員對已成圖書進行審讀,從而實行對全社圖書質量的監督與控制。
出版社應重視制度的建立。在成立審校部時,有意識地引導全員注重平時的經驗積累,將圖書審讀流程進行規范,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并形成文字材料,按章執行。
質檢部成立后,結束了過去審校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歷史。通過近一年的運作及半年多的反復討論與征求意見后,于2011年6月11日南京師大社出臺了“寧師出[2011]7號文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關于圖書審讀的若干規定》,將“圖書審讀的總體規定,圖書審讀的監控與管理,圖書審讀的結果管理”作了明確規定,同時分發到各個事業部,要求部門主管組織編輯們認真學習。
有了制度作為保障,質檢部在執行審讀時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審讀員客觀、公正、認真地評判審讀結果,避免了許多矛盾的產生。
審讀隊伍的建設又是圖書質量管理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審讀員隊伍可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專職審讀員,有由社內雙向選擇而來的;也有通過考試招聘而來,成為出版社正式員工。二是特聘人員,從社外聘請來的,在出版界有威望、功底深厚、有豐富的從業經驗的專家。三是審讀專家組成員,由各大學二級學院及學報編輯部人員組成,須具有某一學科或專業深厚的學術功底,并在編輯方面有一定專長的教授級人員。四是社內各事業部兼職審讀員,必須具備某一學科知識背景,在編校方面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員。
質檢部對審讀員實行動態管理。如果審讀員所抽檢的印前書稿合格,但成書檢查其抽檢部分合格率很低,再給其一次機會,并要求其加強學習,如看書、看標準、看雜志、看審讀單,聽取資深審讀員介紹經驗等。如果還達不到審讀要求,質檢部有權取消其審讀資格。成書審讀員管理也如此。
質檢部對圖書的審讀分兩類:印前審讀和成書審讀。印前審讀重點審讀編校質量;成書審讀重點審讀內容質量,同時也審讀編校質量。書稿內容質量與編校質量的認定,依據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新聞出版總署《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有關條款執行。
“質檢部只對社務會議討論通過的選題書稿進行印前審讀。”未經社務會議討論通過的選題,不得進入印前審讀流程。這樣有效地避免了不按流程操作的書稿進行下一個出片與印刷程序。責任編輯在確認書稿已經完成三審三校后,方可送至質檢部進入印前審讀程序。
書稿進入印前審讀程序之前具體操作方法與管理流程主要有:責任編輯到質檢部領取印前審讀表格,填寫相關內容,如書名、作者名、復審人、終審人、一校人、二校人、三校人及內容質量評價,并簽字后進入印前審讀程序。未完成上述流程的書稿,質檢部有權退回。
送質檢部進行印前審讀合格的書稿方可出片并下廠印刷。不合格的書稿退回責任編輯重新校對后再送檢,送檢不得超過三次。三次送審不合格的書稿,質檢部有權取消其出版資格。
通過上述流程的監控,避免未經正常流程的書稿進入印前審讀程序,同時也避免不合格的圖書流入市場。
責任編輯在確認書稿已經完成生產過程并填表簽字后進入印前審讀程序。印前審讀實行送審制度,分為初審和復審。其中,初審注重編校質量;復審會對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如涉及須履行備案手續的重大敏感選題,涉及地圖與南海問題的選題,涉及有關法律法規的選題等。
質檢部組織相關審讀員對書稿進行印前審讀,印前審讀內容包括必讀部分和抽查部分。必讀部分包括:版權頁、前言或序、目錄、書眉、后記或跋等;抽查部分由審讀員隨機抽查連續頁面一至兩萬字。印前審讀書稿中所有差錯均按《圖書質量管理規定》的要求由審讀員記錄在責編所填寫的那份表格的背面。印前審讀書稿一律按照審讀標準定性地判出合格還是不合格。第一次送審不合格,視同印前審讀不合格;第二次送審時須部門主管簽字;第二次送審不合格,第三次送審時須經過分管社領導簽字。
成書審讀實行抽檢制度。質檢部每年組織社內外審讀專家組成員根據統一規則對責任編輯已成圖書進行兩次抽檢,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每一次平均抽檢每一個編輯1~2本書。每本圖書的審讀量為10萬字,不足10萬字的審讀全書。審讀員根據書稿的內容質量寫出評判性審讀意見,對圖書的編校質量則定量地標出萬分之幾的差錯率。
成書審讀不但審讀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還審讀印刷質量與裝幀質量,如發現問題,我們會告知出版科哪家印刷廠的哪本書印刷存在什么問題,什么書的裝幀設計出現了問題,及時提出反饋意見和建議。
對參與評獎圖書及重點圖書則優先進行成書審讀。如對參與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獎,學術著作獎,優秀暢銷書獎等的圖書優先進行成書審讀,事先作好評獎準備。
對合作圖書,出版社也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審讀,并提出修改建議。質檢部還建立了印前審讀與成書審讀檔案,以便隨時查閱。
印前審讀與成書審讀結果一律與責任編輯見面,給其申辯的機會,并由責任編輯確認簽字后方能生效。成書審讀結果最后由質檢部聘請有資質的人員及分管社領導參與的仲裁組確認其差錯率。
經責任編輯確認后的印前審讀與成書審讀的結果,質檢部將按四個事業部為單位每一季度進行統計與比較,不但在全社編輯沙龍(由社長親自主持)上由質量總監公布其結果、分析其原因,而且在質檢部主辦的《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圖書質量審讀簡報》上進行公布。
質檢部為了調動各事業部編輯們的積極性,提高書稿編校質量,特地在《簡報》上開辟了一個板塊,定期將圖書審讀中出現的差錯羅列出來,為全社編輯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與互相學習的平臺,避免其他編輯再犯同類錯誤。另外,每一期《簡報》會確立一個主題,加起來就是系列的新編輯培訓材料。同時利用《簡報》這個平臺對國家在出版管理方面的最新形勢進行介紹,并向全社編輯們呼吁:要將圖書質量好壞視為今后有無飯碗的大事來看待。
四個事業部的部門主管與編輯,為了自己部門的書稿質量及部門榮譽,也會想方設法提高書稿送審質量。從而激發了部門間的競爭。
對圖書審讀結果的公正處理就是獎優懲劣。否則,責任編輯為了追求圖書數量可能會逐步忽視圖書質量。
對印前審讀合格率高、信譽好的責任編輯,一年中給予其書稿1~2次的免檢機會,用于對其精神激勵。對印前審讀不合格的圖書懲罰:同一書稿兩次送審均不合格者,質檢部將其記錄在案;同一本書稿三次送審均不合格者,將在《簡報》上通報批評;同一責任編輯一年內兩本書稿兩次印前審讀不合格,視同一本成書審讀不合格。
成書審讀的獎懲分為對責任編輯的獎懲與對部門的處罰。首先,對責任編輯的獎懲規定如下:編校差錯率在0.25/萬(含0.25/萬)以下的,獎勵責任編輯本書100%的工作量;編校差錯率在2/萬至1/萬(不含1/萬),扣除責任編輯本書50%的工作量;編校差錯率在2/萬(不含2/萬)以上的,扣除責任編輯本書100%的工作量;責任編輯一年中如有一本成書審讀不合格,年終考評不得被評為優秀。而對部門的處罰做了如此規定:每本不合格的成書,視情節扣罰所屬部門3萬元以下的毛利業績。
個別編輯對審讀員的評判不服,則可以通過各類工具書,出示權威的解釋。如《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和規范》等工具書,質檢部均備有。
關于各位審讀員結果寬嚴不一的問題,應通過復檢,及時對審讀員的判定提出修改建議。另外,還要定期對各位審讀員的審讀單進行分析,編輯認同度高的,則過關;認同度低的,分析其原因。同時利用圖書各類檢查中對圖書檢查結果與各位審讀員在圖書進行自檢時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匹配度高的過關,匹配度低的分析其原因,提醒審讀員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度。
南京師大社經過質檢部一年多的運作,最為可喜的是,全社的責任編輯更加注重了流程的規范,強化了質量與責任意識,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為了提高圖書質量,不但在選擇作者時更加小心謹慎(因為原稿的質量才是保證圖書質量的先決條件,先天不足的條件下無論后天的編輯如何努力,將是白費力氣),而且在校對環節也更加注重專業性的把關。
為了聲譽與經濟效益,各事業部主管的責任意識與質量意識也更加強化,從而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機會成本前,選擇更為優化的選題結構。
圖書質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人的能力所及的,它需要集全社人的智慧與力量,離不開各個環節的支持與協助,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