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樂川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在拿到《普通編輯學》一書時,我看到《編輯之友》最新一期的專題策劃是《編輯學路在何方?》,向學界提出編輯學研究陷入困境的疑問,并發出如何推動和深化編輯學研究的號召。與此同時,《出版科學》最新一期的編輯學研究欄目也有作者對當下編輯學的研究提出批判,認為編輯學研究問題重重,毫無建樹。正在此時,我看到了由中國編輯學會組織撰寫、幾位編輯學界領軍人物集體合作,共同完成的《普通編輯學》一書。該書第一次對普通編輯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大膽探索,邁出了早在幾年前就提出的致力于涵蓋所有媒介編輯活動基本原理探究的步伐。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近十幾年來編輯學研究的總結,而且是對當前編輯學研究的深化。概括起來,該書有以下幾點特色。
一是較為系統地提出了普通編輯學的理論框架。加強普通編輯學研究,探討涵蓋不同媒介編輯活動的共同規律,一直是編輯學界的共識。早在2003年的中國編輯學會年會上,與會人員曾專題提出這一問題,鼓勵學者共同攻關,集合努力,力爭在編輯學基礎理論建設上取得突破。其時,會長劉杲先生指出,這項工作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協同攻關,一定是能夠取得收獲的。該書圍繞編輯學基本原理這一命題,打破長期以來為人們所習慣的媒介分割思維,從編輯本質、特性、基本功能、編輯規律和編輯質量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論述,首次較為系統地闡明了作為涵蓋不同媒介編輯規律的編輯學基本原理研究應該包括的范圍。這一范圍,既包括編輯活動的本質屬性,又涉及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實乃普通編輯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是較為明確地指出了編輯學研究的重點和方向。當前,編輯學界之所以對編輯學研究提出種種問題,原因就在于編輯學基本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尤其是在編輯基本規律研究上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建構。這就導致當前編輯學整體研究呈現出重術偏理,重應用缺思想的狀況。而該書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加強編輯基本理論建設,強調通過理論的建設來提升編輯人員的編輯自覺、編輯藝術和編輯工作水平。這既是對當前編輯學研究的過于重視實踐的糾偏,又是對未來編輯學研究方向的說明。更為重要的是,該書明確提出,在當代編輯實踐形態日益交互化的背景下,編輯學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就是總結涵蓋不同媒介形態的編輯活動基本原理。
三是較為新穎地探討了編輯學研究的幾個范疇。在該書中,作者論述了幾個編輯學研究的范疇,既思路清晰,又不失見地。如作者對編輯風格的論述,與此前學界從編輯主體來認識編輯風格的視野,就有很大不同。該書的作者,是從編輯活動的整體構成視角來分析編輯風格形成機制的。并指出編輯風格不僅與編輯主體因素有關,還與作者風格相聯,與受眾需求相應,更與媒介風格相作用。再如,作者還從編輯客體角度首次提出媒介產品質量的概念,并系統地分析了媒介產品質量的內涵、構成要素和質量標準。這一范疇的論述,同樣顯示了整體思維和新穎獨到的見解。它摒棄了此前編輯學研究就質量而論述質量的單一思維方式,把編輯產品質量放在主客體關系的視野中進行審視,從而得出媒介產品質量提升的內在機理。
作為國內首部以“普通編輯學”命名的專著,該書在普通編輯原理的探討上進行了難能可貴的探索。但是,存在的很多問題也不容忽視。既然是普通編輯學,就應該對編輯概念、編輯本質和編輯活動基本規律這些編輯學研究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獨到的回答,更應該對涉及這些問題的爭論、爭鳴進行適當回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獨立的見解。遺憾的是,該書在對編輯學研究這些基本問題上僅僅是總結式的論述,缺乏相對深入的邏輯分析。尤其是缺乏對見解紛呈的不同觀點進行深入辨析。以編輯本質為例,該書認為編輯活動的本質是選擇和優化,但是沒有說明為什么優化是編輯本質,更沒有觸及學界有關這一問題的其他觀點。比如,王振鐸先生的媒介文化締構編輯觀、任定華先生的信息智化編輯觀。再如,該書提出了普通編輯規律研究的兩個維度,即編輯內部規律和編輯外部規律研究,卻對內外規律究竟是什么沒有展開深入探討。在論述編輯活動內部規律時,僅僅分析了編輯基本規律的概念、性質和作用,而沒有對編輯內部規律的基本內容進行深入揭示。這些難免給人“遺珠之憾”。
再回到《編輯之友》的“編輯學路在何方?”的提問。筆者認為,編輯學路在腳下,路在研究之中,路在我們對編輯學基本問題的深入認識和探索之中。以探索涵蓋各種媒介編輯活動基本規律的普通編輯學為例,這既是編輯學學科自身建設的需要,更是指導當下變幻無窮、日新月異的編輯實踐的需要。當代編輯人都深刻地認識到,作為編輯活動客體的媒介,走向融合已經是一種歷史趨勢和編輯實踐最為鮮明的特征。可是,為什么作為編輯活動的客體元素之一的媒介會出現融合趨勢?換言之,媒介融合的編輯實踐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媒介融合的基本規律是什么?這既是編輯實踐的生動現實,又是我們必須回答的理論命題。從這個角度而言,普通編輯學研究的深化和加強,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