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華(武漢科技大學 城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3)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你隨時都能接觸到海量信息,你既是傳播對象,同時也可轉變為傳播主體再將信息傳播出去。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將信息傳播歸為五要素:傳播的主體、內容、渠道、對象、效應,即著名的5W傳播模式。而展示活動本質就是傳播信息,其價值體現在傳播效果上。因此,現代展示更注重受眾對效應的反饋,單向直線模式被周而復始的動態循環取代。因此,站在受眾角度去理解,既滿足功能性,又考慮人文精神。具有“體驗式”的觀展環境備受青睞,而調查發現“情景化”是“體驗式”展示活動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關于“情景”這一名詞,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戲劇歌劇、小說劇本、電視電影,甚至是所見所聞和回憶,那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情感,那生動精彩的視覺景象,無不打動每一位觀者的內心。“情景化”便是人為的編排仿制“情景再現”的模式,情寄于景,景應情,符合受眾身心需求,烘托主題精神,以達到鮮活難忘的藝術意境的絕妙方法。藝術都是源于現實生活,這種方法常被用于舞臺藝術和文學。但對于近現代展示藝術,這算是在新領域的創新與嘗試。
文學中的情景再現,僅憑文字通過讀者的豐富聯想來完成。而展示活動除了文字信息更多的是聲光電以及道具等科技手段運用。雖然舞臺藝術和熒屏藝術也有道具和聲光電的配合,但是參與其中的是數量有限的表演藝術家,蕓蕓大眾卻只有觀望的份兒。而展示活動中,參與的主體是廣大各形各色的民眾,他們活躍在展示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和整個展示空間中,這里沒有演員,表演者就是他們自己。因此情景化在展示藝術中就變得更加豐富有魅力。
首先,從大的空間場所分區考慮,對場地進行合理規劃布置。不同展品在生活中所處的環境也各不相同,應按生活場景中的類別劃歸到不同分區中去。如:家具展,以往傳統方式是將展品成行列平鋪,整個空間毫無生氣。讓受眾無法獲得情感的交流和共鳴,感到乏味,久之身體疲乏、審美疲勞。而現今都傾向于用情景化方法來演繹展品。展示場地仿照家居環境劃分成戶型空間,客廳、臥室、廚衛等功能分布合理,面積合適,受眾感到家的溫馨。展品被自然化,不經意間就勾起了主人對它的體驗和擁有。這個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展示的目的。
其次,對劃分好的功能分區進行場景營造。藝術而又逼真的場景會讓受眾身臨其境,情景化的體驗會更濃烈。如:婚紗賣場,按婚紗的風格劃出不同區域,中式婚紗區在造景時,會在空間形態、色彩、材質上都偏向于中國風。形態上多用富有中國文化味道的紋樣符號,色彩采用習俗偏好的紅色、金色等;材質是以中國傳統裝飾材料木材為主。場景如同中國特有的洞房花燭之景,與唐裝旗袍、龍鳳褂相映成趣。歐式婚紗區也同樣根據展品自身的文化內涵來布景。場景的情景化讓展品特色和文化精髓得到了升華。
最后,還有一些輔助設施配合,使情景化應用得以動態呈現。如聲光電、道具等其他科技手段。可在策展時先編排好故事情節,使展示空間的各區域之間帶有一定敘事關聯,將空間視為舞臺,觀展動線就好比時間幀數,不同的幀會搭配相符的聲效燈光。對于道具的選擇,既要配合展示主題和空間場景,也要起到演示展品的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方便受眾的親身體驗。
在當今這樣一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很多人都會有在城市廣場、商業賣場、展覽廳、博覽會、博物館等場所接受信息的經歷,有的信息被持久關注并獲得反饋,有的信息一傳播出去便被遺忘,波瀾不驚。因此,參與展示活動,置身于展示空間,已是現代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展覽展示藝術不是靜態的作品,信息文化通過載體來傳播,而展示設計正是對傳播媒介和載體的設計,是關懷受眾的雙向設計,一旦脫離資訊和訴求將變得毫無意義。讓展示活動能更好的傳播有效信息,服務于民,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方向。對展示活動中的情景化定位和情景化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情景化設計方法,使受眾置身其中獲得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情景化體驗,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1]王宏剛.論舞臺設計的構成符號[J].戲劇之家,2013(4).
[2]Alex Gofman.Accelerating structured consumer-driven package design[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10,Vol.27(2),pp.157-168
[3]楊麗.以聲傳情 聲情并茂——對評劇老旦表演的一點體會和認識[J].戲劇之家,2013(4).
[4]張杰.展示設計中的情景化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