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維(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箏,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古雅的風格和獨特的民族韻味,一直被人們視為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樂器之一。箏的發音渾厚明亮、音韻優既善于表現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又能抒發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情感?;仡櫼炎哌^的箏藝歷程,總結古箏演奏技法的演變,對于箏樂藝術的發展尤為重要。
戰國時期李斯在其《諫逐客書》中寫道:“夫擊翁、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擊,真秦之聲也?!边@是現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記載古箏的表演形式的文獻,文中雖然沒有具體的演奏技法的表述,但從古箏參與表演的形式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古箏和其他多種民族樂器一樣最初的表演形式是為歌唱伴奏的。近代形成的古箏的五大流派,其代表作品也大多是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衍變而來。如,以河南大調曲子為源頭的河南箏樂、在山東琴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東箏樂等。唐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古箏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隨著唐大曲和樂舞的興盛,箏在演奏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焦文彬教授的《秦箏史話》,匯集《全唐詩》中一百余首與古箏有關的詩詞,它們記載和描述的唐代古箏的演奏技法和指法,計有:掩、抑、抽、撥、打、拍、遏、按、撮、徒、撫、挑、捻、推、彈、掐、回旋等十八種。其中彈、擋、拍、撥四種為右手技法,其余十二種為左右技法。從這些演奏技法的運用來看,唐代箏的演奏技法在左手作韻方面已經相當復雜,極大的豐富了古箏的表現能力增加了藝術效果。及至近代,古箏各流派中,多為右手取音,左手司韻。這種“音”、“韻”結合的傳統技法,正是古箏風格所在。
近代以來,隨著箏教育專業化;各專業團體的頻繁演出,民間的傳統的箏曲整理,出版;古箏界專業人士學術研討和各流派地域間的相互交流等,使古箏藝術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古箏新技法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現代箏樂演奏技法的發展可以說是重大的,有些箏人將演奏技法的發展歸納為三次創新:
第一次,20世紀50年代曹正先生將趙玉齋先生推薦至東北音專任教,趙先生對古箏技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將左手的演奏任務從只負責在琴碼左側“司韻”發展到在琴碼右側與右手同時彈奏,開創了左手彈箏的先河,其代表作品《慶豐年》中,不僅大量使用了雙手彈箏技術,還出現了和弦、琶音、刮奏、模仿擊鼓聲及叩擊聲音響等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演奏技巧,擴張了古箏的表現力。
第二次,20世紀50~60年代浙江箏派的王巽之先生開創了掃搖、快四點等新的演奏手法,并借鑒了古琴手法,采用雙八度的“雙托撮”加上滑音技巧等,大大豐富了古箏演奏技法,彌補了古箏纏綿有余,激烈不足的缺點,為古箏營造氣勢宏大、場面激烈的音樂場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些技法在其作品《林沖夜奔》中得到了運用,王巽之創作的《林沖夜奔》就用了大段的“長搖”及“短搖”、“掃搖”、“點彈”等浙派箏傳統技法,成功表達了樂曲的音樂形象,形成了氣勢磅礴,情緒奔放的風格。王巽之的技法革新不僅增強了箏樂的表現力,豐富了箏曲寫作手法,更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古箏技巧的發展。
第三次,20世紀70~80年代,河南的趙曼琴先生創立了“快速指序技法”體系。該技法改變了過去只用三個手指對稱彈奏的單一形式,采取四個手指進行順序、循環彈奏,使古箏的指法組合形成幾何數的增長,擴大了古箏演奏領域,并且通過手指運動規律,演奏方法的研究,提高了手指的靈活性,使古箏能夠自由地演奏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和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其創作的《井岡山上太陽紅》、《打虎上山》中“快速指序”的成功應用,特別是王中山在《云嶺音畫》的演奏中“快速指序”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至,快速指序技法逐漸在全國得到廣泛的推廣。
八十年代后,古箏界吸引了一批專業作曲家參與創作并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品。如王建民的《西域隨想》,周鈺國的《云裳訴》等。這些作曲家大膽地打破了原有的定弦方式,開創了一種新的創作思路,促進了演奏技巧方面的進步,發展了許多新的技法。
從1955年《慶豐年》第一次簡單運用左手彈奏技法到《云嶺音畫》(王中山曲)左手復雜快速琶音、輪奏、搖奏等高難度演奏技法,短短數十年,古箏技法的發展已遠遠超過了這之前的二千多年?!敖夥抛笫帧?,打破右手傳統的“三指序”到“快速指序技法體系”的廣泛應用,增添了古箏這一傳統樂器的表現魅力,為箏樂融入民族樂交響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箏樂右手傳統技法主要是勾、抹、托,三指的運用。而古箏的技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借鑒和吸收了其他樂器的技巧來豐富自身的表現力?,F代箏樂常常根據旋律進行的規律,安排用指順序,手指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三指,而是雙手并用,強調手指的獨立性.在現代箏曲的創作中常常打破古箏傳統五聲音階的排列,七聲音階和各種特殊音階排列曲目眾多,因此傳統的八度彈弦已不能適應現代箏樂的需要. 特殊音列和快速多變的旋律進行,而趙曼琴先生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例9《井崗山上太陽紅》

琶音技術是借鑒了豎琴和鋼琴的彈法,形成的新技巧?,F代箏樂曲中的琶音演奏已超出了三、四個音的局限,特別是左手連續七個音彈奏,要求指間音色、力點平衡、連貫。
例8箏獨奏曲《蓮花謠》(王建民曲)中琶音的彈奏

當然古箏還有很多借鑒其它樂器而形成的技巧,如模仿古琴音色而形成的超過兩個八度的大撮,借鑒揚琴的雙抹等,這些借鑒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
左手的參與取音可以說是現代箏技與傳統箏技最大的不同,左手除了原有的司韻功能還開始進行分指琶音、和弦、音型化伴奏等輔助性演奏技術最后發展到獨立彈奏音樂旋律主題。左手的演奏技術由此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例11箏獨奏曲《東海魚歌》(張燕曲)中左手主旋律的彈奏。

在現代箏樂曲創作中,為了達到特殊的節奏和音響的效果,還創新了擊弦和其它拍擊技法。
如:箏獨奏曲《戲韻》(王建民曲),為了表現我國戲劇“唱、做、唸、打”和讀出“戲”的味道,運用了掌擊弦、拍擊琴盒蓋、琴碼左側演奏,無固定音高演奏、肘壓琴弦、指尖叩擊琴板等技巧。這些技巧在《黃陵隨想》、《幻想曲》、《山的遐想》等箏曲中都有表現。
現代箏樂發展基礎是堅實且豐富多彩的傳統箏樂。歷經數千年,在地域、語言、風俗習俗以及不同藝術形態的影響下,傳統箏樂在發展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剛健樸實的山東箏派、旖旎嫵媚的潮洲箏派、高亢粗獷的河南箏派、活潑明快的浙江箏派、以及細膩典雅的客家箏派等。它們通過以吟、揉、按、顫的行韻,使箏樂在五聲音階之外具有了濃厚的自由取律之機能,通過左手的“司韻”技巧,在音律上突破了五聲音階,產生了潮洲箏的“重六”、“活五”和秦箏的“歡”、“苦”音等,這些對現代箏樂發展,改革定弦音階,有著啟發和借鑒作用。而浙江箏派明朗秀麗的演奏風格,以及“雙手抓箏”、“雙手快四點”、 “搖指”等浙派箏傳統的演奏技法,對現代箏樂演奏技法的發展有著啟發和影響。
箏樂技法的發展從單手到雙手同時演奏,從搖指的出現到快速指序的應用,無一不增添了古箏這傳統器的魅力,這也是古箏在漫長的技法演變發展過程中的結果。然而當現代箏技的發展更直接的是表現在炫技上時,如何在保持樂器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求發展更成為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箏技不僅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演奏體系,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自己的傳統和樂器優勢。我們有必要去回顧一下已走過的歷程。對箏藝的輝煌發展和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不足與缺憾,進行一番認真的審視和歸納,以便指導今后箏藝的開拓,讓箏藝道路更寬廣。
[1]王小平.《近年古箏左手技術的發展與箏曲音樂風格》[J].《人民音樂》2001,
[2]趙 毅.《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及其當今教學中的問題》[J].《黃鐘》 (中國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2:33-39
[3]李晗.《談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與發展方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