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彬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貴州省高校發展戶外運動的SWOT分析①
黃光彬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對貴州省高校開展戶外運動的SWOT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貴州獨特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是高校開展戶外運動的優勢,存在教學體系和安全防范管理體系的不健全的劣勢,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省政府的支持是其機會,貴州經濟發展的制約使其挑戰。
貴州省高校 戶外運動 SWOT分析 對策
戶外運動是20世紀80年代由歐美傳入我國的一項貼近大自然的新興體育運動,能夠滿足參與者身體健康、放松休息、人際交往、刺激冒險的需求,內容包括了登山、攀巖、遠足、山地穿越、野營、漂流、山地自行車、山地越野、探洞等。[1]戶外運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方面。
(1)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性。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參與者能夠接近和了解自然,學會尊重自然環境及其規律。同時也能讓參與者回歸自然本真狀態找回真實的自我,感受生命的力量,明了人生的意義。
(2)受環境的影響和控制性。參與者在戶外活動過程中,處于完全自然的一個環境中,其活動方式受到活動場所的制約,外界環境控制戶外運動的過程和結果,參與者需不斷認識和應付環境中的可變因素。
(3)探索性和挑戰性。參與者需保持積極主動思考和迎接如何解決活動過程中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通過這一特性挑戰自我,培養毅力、團隊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寫道:“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3]為了拓展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實現學校體育多功能的發展目標,一些高校開始嘗試根據各自地理區域特征,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環境,開發戶外運動類體育課程。
高校開設戶外運動課程,將傳統的體育課堂搬到大自然中,拓展了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以戶外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為教學目標。
通過置身于大自然,讓學生在同大自然的接觸中,加深對自身和自然的了解,使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培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保意識。
通過戶外運動的理論學習和鍛煉實踐,可以使學生在與自然界近距離接觸中學會生存,感悟生活;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磨練意志,培養學生積極進取、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適度的冒險精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提高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戶外運動挑戰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挑戰自身體能的過程,在惡劣的環境下只有依靠自身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智慧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去戰勝困難。通過這一過程能發掘他們的潛能,有效發展學生體能,提高身體素質。
SWOT分析方法是市場營銷中種常用的企業戰略分析方法,其中戰略內部因素(“能夠做的”):S代表優勢,W代表弱勢;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機會,T代表威脅。通過綜合分析SWOT諸多要素,系統評價發展戰略,選出一種適宜的戰略方案。3.1 優勢分析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側,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秋暖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擁有優越的開展戶外運動的氣候環境,據統計全年有300~330天可以進行戶外鍛煉和比賽。貴州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全省森林覆蓋率達30.8%,空氣質量高,年平均氣溫14℃~16℃,12~2月平均氣溫3℃~9℃,6~8月平均氣溫20℃~25℃,太陽總輻射強度比較弱,有“中國避暑之都”的美稱。[2]
貴州的海拔在137~2900m之間,地質形態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占全省總面積的61.9%。海拔的巨大落差,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影響以及充沛的雨量,造就了貴州多樣的自然美景和天下奇觀,擁有豐富的江河、湖泊和瀑布資源,這里有“山的王國”、“千瀑之省”、“漂流之省”、“千洞之省”之美譽。這些獨特而豐富的地理資源,為開展戶外運動提供了很好的場所,是開展戶外運動的理想之地。
貴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厚,全省共有3個自治州,11個自治縣,245個民族鄉。共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其分布具有成片區和交錯雜居的特點。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保存較為完好,風格迥異,具有“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的民族文化奇觀。各民族歌舞、藝術、建筑、服飾等,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多樣性、神秘性特點,民族傳統節日近400個,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態民族博物館”。
此外貴州獨具的“長征文化”、“夜郎文化”、“陽明文化”、“酒文化”也為戶外運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目前貴州省高校正大力推廣開展戶外運動,以貴陽醫學院為代表的高校其戶外運動的開展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從貴州省高校的整體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劣勢,制約了進一步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課的結構存在不足。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搭配比例不合理,調查發現其實踐課所占比例偏低;教學內容安排順序不合理,忽略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饋,無法及時對教學的先后順序進行調整,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更好。教學大綱中對課程的教學進度、內容、任務、組織方法做出的安排空泛不具體。
教學方式存在單一性,教學內容深度不夠。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學生的主體地位顯現不足,使得學生對理論課興趣不夠。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在理論課的教學中內容雖說涵蓋了戶外運動概論、定向運動、生存的技能技巧、戶外醫學、飲食衛生、危險因素、自救求救等,但很多內容深度不夠,學生大多一知半解。
戶外運動的特點決定了其安全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該運動在貴州省高校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于戶外運動,但安全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全省來看,各高校都將安全防范管理體系的構建作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前提,但由于起步較晚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安全防范體系將重點都集中于事前的預防工作上,忽略了事后的救援工作;其次,學校與紅十字會、消防、公安等部門的聯動機制沒有建立,無法最有效的處理緊急事態。
教師是高校戶外運動開展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貴州省高校戶外運動起步較晚,相關院系對戶外運動人才的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從事該運動教學的老師多為外地引進或“半路出家”,數量及質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這是貴州省高校戶外運動發展的瓶頸。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程試行方案》兩項文件,明確地將戶外運動納入高等體育教育的范疇。戶外運動中的“野外生存”已納入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之中。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將“山地戶外運動”列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2007年“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戶外運動課程在全國各大學校進行全面推廣。
201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宣傳、文化、旅游、農業、體育‘五位一體’,建設旅游大省的戰略發展思路”。戶外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體現了文化、旅游、宣傳的特點,省體育局黨委把山地戶外運動作為貴州省體育事業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努力實踐、積極探索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發展之路,貴州省高校戶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得到了政策上的輔助,迎來了全新的機遇。
在高校戶外運動資源開發過程中,難免會帶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如何實現開發與保護的統籌兼顧,防止建設性破壞,如何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是長期面臨的關鍵問題。
受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制約,高校及學生對戶外運動的投入相對較少,交通設施等基礎條件落后等因素限制了高校戶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高校如何在財力物力上予以更大的支持,政府相關部門如何在財政政策上予以傾斜,將是高校戶外運動發展的直接出路。
戶外運動在高校逐漸興起,對大學生的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影響效果,貴州省其獨特而豐富的自然地理及文化條件為貴州省高校開展戶外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各高校應該在完善教學體系和安全防范管理體系,加強高校相關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著手持續健康開展高校戶外運動。
[1] 李紅艷.戶外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23-25.
[2] 梁玉華.貴州旅游氣候資源評價[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9:395-400.
[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教育部,2002,8(6).
[4] 袁毅.湖南省大學生戶外運動服務體系的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0.
G80
A
2095-2813(2013)09(c)-0115-02
黃光彬(1987—),男,土家族,湖北省建始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貴州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傳統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