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國民健康的發展在經濟社會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法制建設的進程。2009年8月19日國務院第77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全民健身條例》中,明確提出了包括農民以及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權利。但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貧富差距較大的國情下,要使《條例》落到實處,使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的體育權利得到保證,除了優越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外,還必須加強全民健身事業的法律保障,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在農村地區廣泛、持續地開展,通過法制來保證《全民健身條例》的落實。
農民多是從事農業勞動。他們認為勞動就是體育鍛煉,對體育健身不持意見。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有92%的文盲及半文盲在農村。農村體育發展的落后,與廣大農民的文化程度低,體育意識、健身觀念陳舊落后是分不開的。由于有些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較落后,村民覺得基本生活尚未得到保障卻把錢花在健身上,其實是沒有實用價值的面子問題。
要發展農村體育,改變農村的健身觀念,必須要做好宣傳工作。在對農村體育主管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選擇以開會或文件等比較刻板和書面的形式來傳達思想,導致很多農民根本不理解健身的意義,不注重體育鍛煉。由于傳統思維資金方面的約束,根本無法引起農民的重視。
據調查顯示,健身工程的場地大多建在人群集中地帶,如村中心、中小學、田間、廟會旁等,沿海村民對此表示贊同的比例為77.8%,內陸村民為77.5%,差別不大。但有關調查數據也反映出,沿海與內陸各有9.0%、8.4%的村民認為離家太遠,鍛煉不方便。可能的原因:一是我國農村地域遼闊,村落分布廣,農民居住地分散,造成僅有的健身設施離家太遠,鍛煉不方便,影響鍛煉和活動;二是沿海與內陸各有7.0%、7.8%的村民由于宣傳不到位或自身原因,不了解健身工程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工程。
負責相關活動的傳播和指導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的和質量,對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影響,他們對農民體育健身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調查顯示,雖然所有的主管人員都選擇了“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但幾乎都是兼職。不難發現這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且為數不多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并不適應全民健身的開展需要。
但從發展和貫徹中出現的問題來看,還有待完善。比如: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的社會體育中,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他們的“邊緣化”無法充分體現出“全民健身體系”的“全民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和諧體育”的構建。再比如《全民健身條例》第十六條中指出部分社會團體應該組織成員,結合本身特性開展健身活動,從內容上看,農民好像不在條列之內。由此可見,《全民健身條例》在實行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反映出《條例》還需增加有關的配套法律,對全民健身法律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例如制定《農民工健身保障法》等。
《全民健身條例》只是作為一個立法性文件出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一支完善的執法隊伍。條例第三十一條:“國家加強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隊伍建設,對全民健身活動進行科學指導”。但就目前執行的情況看,執法力度還不夠強,其中針對全民健身活動的指導,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是造成執法力度不強的主要原因,在楊子江碩士對南京農民工一項調查中,選擇“從未有人指導”的農民工占調查總數的72.2%。很明顯,南京市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所獲指導整體情況是不盡如人意的,這也是由于他們對全民健身了解程度低。同時,從建業區社區居委會相關人員處了解到,當地居委會除了負責協助派出所對農民工進行登記和辦理暫住證以外,其他一切社會保障都不涉及農民工,當地農民工如同城市的“透明人”,無人關心和幫助,而他們的體育健身指導和宣傳更是沒人過問。
從以上農民、農民工的體育健身現狀和法治健身保障現狀,一些專家及學者都提出了諸多好的建議和措施,比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農民工的全民健身參與意識;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增加資金投入為農民體育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強化基層政府職能等等。本人認為,除了以上諸多方面的措施外,還必須從立法、執法、法律監督等方面做文章,加強措施的真正落實,切實保障好農民、農民工的體育健身權益。
18世紀末期,工業革命的爆發使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快速發展的城市化行列,因此,大量農村勞動力在較短的時間里涌入了城市。政府為了適應工業化、城市化的需求,對這些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非常重視。發達國家農民培訓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斷豐富和改進農民。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組織開展全民體育。為了成為21世紀的健康國,部分國家正在制定宏觀的體育發展計劃。據報道,截至1989年,公布過全民體育發展計劃的國家共116個。許多國家為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制定了很多吸引人的體育活動計劃。一些國家還根據人群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健身計劃。還有一些國家通過獎勵來促進農民終身投入健身鍛煉。
在將來的體育法規方面的建立中,我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遵循現代化法制觀念,認真貫徹落實法制建設在體育及各領域的指導方針,使管理和法制的法治化和民主化,保護全民體育權利,在法律范圍內行使公民體育權力,使依法治體得以發展壯大。
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改革,而其改革又必須依靠法制來保駕護航,三者相輔相成。要發揮體育法制對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斷滿足后面二者的需求,就要及時有效的把體育改革和發展在實踐中成功經驗通過法律確立下來,真正實現體育發展。
體育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國家的體育法制的建設要努力與宏觀的法制建設同步,并要不斷適應世界體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順應法制建設在精神文明方面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潮流,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有效成果。在學習和建設體育法制的過程中,要結合我國體育特殊情況和規律進行創新。
作為一項系統的法制建設工程,體育法制要與國家的法制和體育事業兩個大系統保持一致,也要與其內部相統一,實現體育法制的統一協調。要妥善的處理好體育法制在包括理論研究部門和立法執法部門等的關系、微觀和宏觀的體育法制間的關系、地方和國家的體育法制建設間的關系等各個不同環節和領域的關系,堅持體育法制在不同層面的整體統一,全面加快我國法制建設的步伐。
與其他現代化發展的動力系統相同,體育法制建設有著社會與國家的二元結構以及不同力量為中心的進化模式。作為后發的現代化國家,我國在體育法制上的滯后情況,仍然需要以國家為主導力量,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積極領導和推動體育法制的建設,才能得以解決。同時,推廣大眾體育健身、營造體育法制氛圍、動員全民與社會各界對體育法制建設的加入,形成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配合,一起參與的全民法制健身,共同促進體育法制建設的發展。綜上所述,加強體育法制建設為農民工體育健身提供法律保障。
綜上可知,通過國內外農民的體育健身情況的了解,尤其對國外體制對農民的體育健身的重視,對我們啟示很大。我們分析了我國農民體育系統工程得不到完善的原因大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農村村民的體育健身意識淡薄、對農村的宣傳力度不夠、經濟相對落后、體育健身設施建設不到位、農村體育主管人員文化水平有限、我國的農民工體育建設問題等幾個方面。我們要改善農民的體育健身狀況,必須要大力的宣傳,提高國民素質,最重要的是為農民體育系統工程的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完善農民體育系統工程相關法律。
[1]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Z].2006-03-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Z].2006-02-21.
[3]袁文惠.我國新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狀況與發展策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399-401.
[4]國家體委.關于加強體育法制建設的決定[Z].體政字[1997]002.
[5]周旺生.立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460.
[6]方佛平.大力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N].安徽日報,2008.
[7]國務院.立法工作的若干意見[Z].國務院公報,1998(14):590.
[8]駱秉全,孫文.多元籌集農村體育經費問題研究[J].體育科學,2007,26(4):31-38.
[9]李會增,趙曉紅,王向東,等.對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4):3-9.
[10]周結友,裴立新.全民健身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功能探究[J].體育科學,2006,26(1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