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巍
(天津科技大學體育部 天津 300222)
花樣游泳起源于歐洲,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同步游泳”,法國和德國稱之為“藝術游泳”;也有地方稱作“水上芭蕾”或“花式游泳”。
起初,花樣游泳僅作為兩場游泳比賽的場間娛樂節目,后來逐漸融入舞蹈和音樂,成為一項優美的水上競技項目。1934年美國運動員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作了優美的花樣游泳表演,從而使其名聲大噪。20世紀40年代后,花樣游泳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普及。1942年美國業余體育聯合會確認花樣游泳為競賽項目。1948~1968年它一直被列為奧運會的表演項目。1956年國際泳聯將花樣游泳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73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花樣游泳錦標賽。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花樣游泳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設女子雙人和團體兩枚金牌。
中國花樣游泳隊從1983年建隊至今已走過了29年的歷程,許多學者的研究曾為中國的花樣游泳事業發展出功獻力。學者顧洪一從2005~2007年全國比賽的情況[1],分析得出了當時國內花樣游泳發展的新趨勢,從“難”、“新”、“齊”、“美”幾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為基層的花樣游泳隊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國家隊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正是在眾多學者、教練和運動員的不斷努力之下,中國隊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取得了花樣游泳集體自選動作比賽的銅牌之后,該隊又先后在2010年第12屆世界杯、2011年第14屆世錦賽和剛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獲得了該項目的銀牌。這幾次成績上的突破和保持使奮斗了多年的花游界同仁相信:世界金牌將不再只是夢想。
多年來,許多體能類項目為了尋求成績的突破,最終都會在運動員的形態機能等方面的研究中受益。花樣游泳雖然不屬于體能類項目,但是運動員所需具備的大肺活量和良好的力量耐力卻也成為運動員在比賽中競爭的基礎。因此針對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形態機能方面進行的研究也就應運而生。其中代表性的有傅燕等人在《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形態機能特點》[2]中通過對不同年齡的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形態機能進行測試和研究,提出了花樣游泳運動在選材和訓練中應該遵循的一些規律和特征,為我們在花樣游泳的選材方面提供一些標準;徐建方等針對花樣游泳運動員的比賽強度與機能狀態的變化做了相關研究[3],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不可多得的數據;值得一提的是楊海燕為我們提供了國家隊在高原訓練時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數據[4],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還有一些學者專門針對游泳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方法、體能訓練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5],對于基層游泳隊的訓練有一定的幫助。總之,對運動員身體機能[6]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成績的進步提供發展方向和空間,而對運動員選材的研究則為我國的花樣游泳事業得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作為難美項群中的一項,花樣游泳的取勝當然最終還是落在了技術和難度上,所以針對這方面的研究就不勝枚數了。較為突出的有:陳愛萍在《國內外優秀花樣游泳運動員自由自選技術難度的比較分析》中對27屆奧運會、第9屆世界游泳錦標賽花樣游泳比賽及我國第9屆全國運動會比賽集體項目前8名自由自選技術難度、編排配合、藝術表現力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結果有助于為技術動作的編排提供突破點。作者還在《第15屆亞運會花樣游泳比賽中、日兩國實力對比分析》對整套自由自選中技術完成的動作水位進行了分析,在完成整套動作中的造型精確、動作完成的質量和同步進行了評價,為我國花樣游泳隊找出差距,為當時的訓練指明了方向。學者陳娟針對倫敦奧運會前的兩屆奧運會中我國花樣游泳隊集體自由自選的技術難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其研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花樣游泳必不可少的媒介—水,很多學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運動員的“水感”研究上。而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張軍針對“水感”和“水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筆者認為無論是把“水感”歸結為復雜深入的感覺還是等同于“水性”,其實重心還是在“感”上,也就離不開人,所以終歸是人的運動,于是還是難逃技術的根。
音樂作為花樣游泳比賽必不可少的因素,也使得很多學者對于比賽音樂及運動員的樂感等方面的研究趨之若鶩。例如薛慶民在《音樂與花游運動的關系及其作用》中提到音樂對花樣游泳的重要性;學者徐茜白在《淺析花樣游泳自選動作音樂的選擇》中針對如何選擇音樂提供了很多寶貴建議;學者王靜妍和陳艷則為我們提供了編排中如何巧妙運用音樂的方法。
我們應該認識到先進的技術編排讓每一次重大比賽眼前一亮,技術的完美、編排的新穎是提高花樣游泳水平的關鍵所在,所以作為花樣游泳的參與者和工作者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讓我國花樣游泳更好的發展。針對動作編排和訓練方式的研究也有很多。付磊等人在《淺析花樣游泳集體項目隊形編排》文中對有著相似視覺效果的不同隊形進行了歸類,借助他們的研究成果將使筆者在后期統計過程中減少一部分工作量。再如姜桂萍等針對中國花樣游泳隊動作編排及動作表現等問題的研究中,所涉及的關于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基本素質訓練內容方面的闡述,對于本文的統計指標按素質歸類有很好的借鑒價值。學者金娜《花樣游泳集體項目的隊型變化》中對世界強隊隊形編排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為我們找出了差距并帶來更多的編排靈感。
作為難美項群一份子,花樣游泳也難逃與“難”并重的“美”的要求,其中運動員在比賽時的表現力,則是裁判員評分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與表現力相關的研究也就不勝枚舉。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學者姜桂萍、田麥久等人的研究,從純理論細化到了實踐,既全面又深入具體,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對賽事的分析上學者們比較多的是通過對國際比賽的分析找到中國隊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這類文章基本集中在2000~2008年之間,可見此時我國花樣游泳已經具備了一定趕超世界強國的能力,正在積極尋求突破瓶頸的出口,同時這些研究成果的競相出爐,從時間上推測也應該與此后中國隊所獲得的一系列成績是不無相關的。科研與成績之間的順承關系也從事實上證明,本研究采取賽事分析的方式尋找中國隊奪金的出路是具有比較強大的理論和現實依據的。不過遺憾的是,在2008年奧運會中國花游隊取得集體自選項目銅牌后,關于賽事分析的文章就寥寥無幾了,僅有學者何碧妍對第12屆世界杯花樣游泳自選賽水域利用情況進行了分析,而我們所期待看到的與世界強國之間在編排或技術上的對比情況卻未見端倪,所以現今有據可查的中國隊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各種數據也因以往的文獻資料年限過長而失去了現在的參考價值。
學者何碧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研究各大賽事的花樣游泳編排問題,應該說是國內有據可考的研究花樣游泳國際賽事的第一人,為我國花樣游泳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在研究中所用到的一些分析指標被沿用至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陳愛萍、何碧妍等學者共同進行的研究,該研究團隊將第28屆奧運會、第11、12屆世錦賽和第6屆世界杯的錄像資料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將這些賽事的集體自選項目前三名與中國隊進行了比較,致力于為中國隊奪取獎牌提供數據支持。
從形式上看,國內關于花樣游泳的研究純理論研究多于實踐研究,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從數量上看,對于花樣游泳的研究從2000~2008年間的研究文獻最多,而2008年后的研究卻很少;從內容上看,中國隊與世界強隊之間各項數據的對比分析很有實用價值,但可參考的數據較少,值得研究。
[1]顧洪一.從近三屆全國花樣游泳比賽淺談我國花樣游泳的走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10(1):67-69.
[2]傅燕,吳斗雷.花樣游泳運動員的形態機能特點[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3,25(2):103-106.
[3]徐茜白.淺析花樣游泳自選動作音樂的選擇[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5):36-37.
[4]薛慶民.論音樂與花游運動的關系及其作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16(4):90-91.
[5]王芳.對花樣游泳青少年體能訓練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7(4):50-52.
[6]陳愛萍,何碧妍,陳莉萍.對中國花樣游泳隊集體自由自選技術編排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7):99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