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人們通過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非言語行為是可以經過適當訓練而達到預定要求的。G.Burton和R.Dimbleby(1990)認為,既然交際能力是否后天習得的而不是先天獲得的,那么非言語行為就有一定的改變空間;然而這種改變只有在意識到改變的必要和改變的途徑時才有可能發生。H.A.Smith也認為,向教師、學生傳授有關身體和聲音表現和行為含義的技能應該是可能的,而且已經有了如突破分析、實物觀察、扮演角色或者討論問題等相關的方法。如果體育教師的職前職后培訓中納入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將會取得比單純言語訓練更好的效果。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是指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在教授動作內容時運用身體動作,包括接觸、觸摸以及手勢、表情、姿態、眼神等,無聲語言或口哨、球類等工具輔助言語傳遞信息的行為,具有非言語行為所有的特點與共性。在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方面,室內課堂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訓練的實踐經驗是比較豐富的。
在室內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方面,我國學者有的根據已有研究提出了訓練要求,有的提出了操作要領;還有許多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而這些方案是以他們的實踐為依據的。如陳璐(1999)的立體訓練法提出對學生進行從意識培養到行為實踐、從口語到態勢語、從適應客觀到主觀創造、從自我外省到自我內觀的立體式訓練,是非言語行為訓練的有效嘗試。高順斌(2001)提出在實際教學當中,應把有聲語言與態勢語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對說話者的身體姿態、表情、動作以及儀表進行強化訓練。徐青(2006)認為態勢語言在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熟練自如的態勢語是對師范生的基本要求,并從課堂教學的角度針對師范生進行態勢語言訓練進行了探索。
石紅(1998)針對中學物理教學實習過程中高師生出現的生硬型和隨意型非言語行為,指出要加強教師非言語行為的訓練。他提出的三種訓練方略為:(1)基本功訓練。分為開講前的非言語行為訓練和教學過程中的非言語行為訓練。開講前的訓練有:塑造整體形象和進場過程中的步伐訓練;教學過程中的訓練具體分為面部表情訓練、頭部動作訓練、眼神訓練、手勢走姿訓練等。(2)非言語行為設計訓練。即把單一的非言語動作組合起來,根據教學內容自行設計非言語行為,目的是讓學生丟掉“拐杖”(即老師的扶持),根據自身的特點設計非言語行為。(3)非言語行為自然化訓練。
在這三方面的訓練過程中,都重視教師的示范、學生逐個表現和師生共同評價等措施。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訓練,尤其獨特之處。他的訓練策略有:觀摩全國中學物理教師演講比賽的錄像;觀察優秀教師上課時的非言語行為運用方法;指定自選內容,自行設計非言語行為,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進行試教并錄像,再由教師進行講評。
劉一承(2001)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運用不僅提出了運用原則,而且提出了操作要領。他認為,教師非言語行為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服從內容表達需要;服從情緒表現;服從對象、場合的需要;服從審美需要。他提出設計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六條操作要領:自然、雅觀;準確、鮮明;簡練、協調;富于變化;動靜結合;富于個性。其實他的這些論述都涉及定性的原則性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
劉春芳、蘇高巖(2002)提出師范生非言語行為訓練的四步法,“入門、過渡、實踐和提高”。在教師非言語訓練的四個步驟中,入門階段主要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教師非言語行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1)選好切入點,提高理性認識。介紹中外名家有關非言語行為的重要論述,一開始讓學生在較高層次上充分認識到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明確“身體即信息”。(2)展示多種形式的非言語行為,捕捉其中的信息。從報刊、生活中搜集多種典型的非言語行為,繪成圖表形式,或參觀雕塑、觀看錄像等,讓學生推測、想象其中所傳達的信息。(3)感知教師的不同非言語行為。學生根據教師不同的非言語行為,談談老師是如何運用的,以及運用效果如何。(4)呈現具體內容,設計教師非言語行為。選擇形象性強、難度小的內容讓學生嘗試設計。在過渡階段主要是模仿和評析教師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在實踐階段,讓學生設計好非言語行為并運用它。
林化君(2002)認為教師非言語行為的訓練有自己的模式,他們分別是系統教學、學科滲透、專題研究和經驗交流等。系統教學模式指在語文課中增加非言語行為的內容,或結合禮儀課、形體課和交際課等進行系統訓練,教學過程一般是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討論、實踐等環節構成。學科滲透模式是指教師結合所教學口進行非言語教學的一種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要求各科教師能夠為學生學習運用非言語行為做出示范,而且要求教師將非言語行為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之中。專題研究模式指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要,采用專題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模式,其形式既可以是教師就某個問題為學生做專題報告,也可以邀請一些有經驗的專家為學生舉辦講座,還可以研究課、活動課的形式組織學生自行研討。經驗交流模式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就學習運用非言語行為的經驗與體會進行交流和探討,從而提高運用能力的一種模式。
借助于微格教學,除了可以訓練形成必須的體育教師非言語行為外,還適合克服體育教師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是因為微格教學的創立者之一的D.Allan(愛倫)博士在20世紀80年代對所倡導的微格教學模式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微格教學模式非常靈活,并且簡便、實用,可隨時隨地進行。微格教學方法的引人,提供了一種培訓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開創了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的新天地。
在美國,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研究是和師生交往研究聯系在一起的。J.奇尤在20世紀初,提出交往技能作為教師的一種素養,幾乎是師資培訓中必須加以關注的主要方面。從20世紀50~90年代期間,學者們圍繞教學中的交往課題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前期以重視學生、承認學生的天賦研究為主;后期重視在教育性交往方面培訓教師,重點是語言交往技能,非語言技能訓練不是很多。但是,也就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倡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新思潮、新方法逐漸興起,比較有代表的是Protocol Reserch(雛型研究)、Microteaching(微格教學)、Classroom Simulation(教學模擬)、Sensitivity Training(感受性訓練)等。其中,感受訓練中情意性演習(A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實際上就是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興起的“人類開發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70年代初,人們把這種方法系統化,稱之為“Arica Approach”(阿利卡演習)。阿利卡演習主要內容有:(1)提高身心機能的演習,如喚起感受、聽覺練習、苦思冥想、瑜伽術等;(2)改善社交關系的演習。如自我介紹、身體接觸練習、上下級關系的模擬演習等;(3)語詞方面的基礎演習。對有關語詞的聽說等進行重述、改述演習;(4)自我演習。
在前蘇聯,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在20世紀80年代Ц.A.Зязюна(賈雄)對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進行了研究和實踐。訓練目的是借助于專門的練習,克服自己的緊張心理,形成用手勢、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反應的技能。訓練所使用的媒介有相關的圖片、照片、錄音、電影等。一般情況下,(1)檢查對有關教師非言語行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即了解教師非言語行為的有關知識。(2)進行控制心理緊張感訓練。(3)發展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表現力的訓練。(4)進行微格教學,分解每個需要獲得的技能,通過微格教學方式來評價和改進動作姿勢。
國內關于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方面的文獻和報告非常的少,通過各種數據庫模糊搜索查找,類似的報告有關于示范動作技能訓練的內容描述。如韓桂鳳等(2001)提出關于動作示范技能的訓練。認為動作示范是體育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直觀演示手段。示范是:(1)示范目的明確,應圍繞課的內容而展開示范。(2)動作示范正確、熟練、輕松、優美。(3)示范的位置、方法、時機要合理。(4)示范要與講解相結合。
另外,人們在室內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的可行性方案,比較典型和有啟發意義的有王麗娜(1996)三步訓練方案、黑龍江農墾師專(1997)的“師范生教師行為分解訓練”方案和陳璐(1999)的立體訓練方案。這些方案對于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來講值得參考和借鑒。
根據體育教學的直觀性、示范性特點,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的要求及操作要領可以有以下幾方面。
就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的訓練而言,可以首先從室內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方面的研究入手,因為教師非言語行為特點和內容是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研究的基礎,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研究的內容中的主要部分是一般室內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中的內容,那么研究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的訓練可以在室內課堂教師非言語行為訓練研究方面繼續深入和擴大。如石紅的三種訓練方略用到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操作上可以這樣設計:(1)在“基本功訓練”內容中加入體育教師專項能力的基本功訓練。(2)在“非言語行為設計訓練”方面,把體育教師的示范性動作、觸摸性動作等加入設計范疇中。同樣,對劉一承、劉春芳和林化君的非言語行為訓練要求及要領等,根據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自身的特點都可以很好的設計體育教學非言語行為訓練的操作要求及要領。
區別于室內課堂教師教學的是體育教師教學直觀、開放,示范動作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因此,對體育教師示范性非言語行為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體育教師都會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選擇錄像、書籍圖片等作為示范動作的訓練參照,而不會選擇向優秀教師直接學習,接受訓練的方式。在室內課堂教學非言行為訓練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體育教師工作的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對示范性動作非言語行為進行訓練。(1)集中訓練。即召集單位所有體育教師,通過錄像、圖片和專家講授的方式,進行統一培訓、討論和練習,使體育教師教學示范動作規范、統一、到位。集中訓練能讓所有體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避免閉門造車,自以為是。(2)組織現場看課,課后演示。(3)融室內課堂教師的非言語行為的表達于示范動作中的訓練。示范動作是體育教師以身體的行為向學生傳授體育技術內容的方式,而這一過程不可避免的有體育教師豐富的非言語行為和情緒情感的表達。在體育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國體育課堂教學中還是需要體育教師用動作示范的方法來展示運動技能。模仿永遠是學習運動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動作示范非言語行為表達能力是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保證運動技能學習效果的基本要求。
[1]劉一承.試論態勢語運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2]劉春芳,蘇高巖.師范學生體態語訓練初探[J].岱宗學報,2002(2).
[3]林化君.論體態語言教學的模式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5).
[4]周鵬生.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簡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陳璐.高師教師職業態勢語立體訓練法初探[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1).
[6]高順斌.略論口語課中態勢語的訓練[J].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7]徐青.師范生態勢語言訓練淺析[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6(2).
[8]賈曉玲.師范生態勢語技能訓練[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