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藝
(貴州省湄潭縣求是高級中學 貴州安順 564100)
體育精神是指體育運動中所蘊含著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體育精神的培養包括:培養愉快的生活態度、較強的身心適應能力、個性的發展、個人行為的規范化、責任感、與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問題、遵守規則和規定的能力。
體育運動通過其技術手段,不同的比賽方法和勝負形式的判定,讓體育運動多姿多彩,但是不管運動的項目和內容有多么的不同,其本身上蘊含的體育精神卻是相同的。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的同時,就會受到體育精神的影響和熏陶,從而對學生本身的人格產生作用,使其發生改變。所以體育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注意凸顯體育精神,引導學生認識體育精神,意識到體育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對自己的影響,教師在教學要把體育精神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的人格精神。教師要對教材和體育項目進行仔細的研究,發掘提煉出各個項目之間的聯系,發現體育項目中凸顯體育精神的點,同時在教學中,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好的引導學生體會體育精神,深化教學細節,更好的完成體育精神教育這一教育高層次的戰略目標,所以體育教師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更下功夫。
(1)激趣法。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要想在學生身體活動的同時增強心理效果,就需要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愉快情感的得到和學生對于體育運動喜好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教師要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令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到快樂。
(2)溝通法。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盡量的參與到學生的運動中,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不僅鍛煉身體,更能獲得快樂。
(3)互助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的設計團體運動,讓學生在運動中學會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同時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會幫助學生矯正原有的不良心理。
(4)疏導法。學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師要主動與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對癥下藥。
(5)競賽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們面對挑戰的時候,通過自己的能力順利的戰勝挑戰,更能讓人們產生愉快的情緒,如果事情缺乏挑戰,那么人們就會對此產生厭倦,當然,如果挑戰的難度太高,也會讓人們因為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甚至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在設計比賽或者體育運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的運動項目難度要適中,讓學生感覺到時一種挑戰,但是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戰勝困難,贏得挑戰,這樣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6)冷卻法。初中的學生剛好出去青春叛逆期,情緒上容易產生波動,當學生情緒激烈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克制自己,保持平常態度,對事情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同時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勸說學生,幫助其冷靜下來,教師切不可在學生情緒激烈時針鋒相對,避免激化矛盾。
(7)溫暖法。對于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教師要對他表示出充分的關心和信任,幫助學生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對于在體育運動受到過挫折,內心留有陰影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的關注他們,更加的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增加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8)鼓勵表揚法。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差或者說體育能力不強的同學,在他們取得微小的成績時,要及時的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揚,引導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根據學生本身的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讓學生體育成功的快樂。
(9)規則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設計一些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好勝心,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10)誘導法。教師教學中對于那些本身身體素質較差,運動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要有充足的耐心,引導其認識到只有他們努力,掌握正確的體育運動技能,就可以將自身運動天賦挖掘出來,在教學中,對他們教師可以適當的放寬要求,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并且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優勢和劣勢,幫助他們學會揚長避短,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
(11)感染法。對于體育教學中一些動作,即使教師做了詳細的講解和仔細的示范,但是還是會有同學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選一些同學先做,樹立榜樣,消除學生心理的疑慮,再對他們進行鼓勵,增強他們完成動作的勇氣。
(12)磨煉法。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教師設置一定的困難,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行培養。
(13)自我暗示法。體育教學并不全是一些肢體運動的教學,教師也要向學生傳授運動心理知識,并結合平時的運動技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培養學生在自我信心不足的時候,進行自我鼓勵、自我調節的能力,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主旋律,體育課不但要通過鍛煉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通過鍛煉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體育課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我們的學生的意志品質就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意志是指在認識和變革現實的過程中,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有意識地根據目的動機調節支配行動,努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表明:優良的意志品質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兒童的實踐活動中,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中學時期是意志品質發展的重要時期,重視對中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將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人們都說初中是最關鍵的三年,它將決定我們今后的發展。
第一,要激發學生增強意志的愿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述我國一些優秀運動健兒,進行訓練,取得成功的經過,讓學生明白要想獲得成功,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使學生感覺到意志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評比,對于可以完成較難內容的學生進行鼓勵,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
第二,要創設情景,鍛煉學生的意志。(1)加強目的動機教育,人們總是在對某件事有強烈愿望是開始有所行動,這種強烈的愿望就是所謂的動機,也是人們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本質原因。當然學生的行動也是這個原因,因此激發學生的正確動機,對培養學生的意志起到重要作用。我多次采取表揚與鼓勵的方法,利用正確的輿論評價逐步培養學生的鍛煉動機。例如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我都夸那些不怕困難堅持到最后的學生,盡管這是一個微小的話語,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改進授課方法,創造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中培養意志。在800m、1000m的練習中我還設立“關卡”,所謂“關卡”就是每到一個點就到那邊去報到,在紙上打個洞,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品質。(3)身教重于言教。不管是一個簡單的前滾翻,還是一個復雜的跳山羊動作,都已遠遠超出了動作示范的意義。學生會被教師的行為所震撼,會希望有教師那樣優美的動作,于是便毫不猶豫地模仿教師去練習,也就很少去考慮怕不怕、難不難了。這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體育課上要勤奮,盡量給學生作示范,要求學生的,自己也一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