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
(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摔跤運動由來已久,是體育最早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摔跤運動是各民族相混雜相交融的產物,具有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山西跤因其濃厚的地域特點,在我國傳統摔跤項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忻州地區的摔跤為代表,受當地地域環境,風土人情,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撓羊賽”。本文將從“撓羊賽”的起源、歷史來分析其所具有的文化。
忻州市“撓羊賽”文化。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山西師范大學校園網的圖書館進行檢索,查閱國內外學術期刊和著作的相關文獻。
1.2.2 訪談法
走訪農村,走入老百姓生活,觀察訪談,取得有關“撓羊”摔跤的資料。
2.1.1 忻州“撓羊”摔跤活動的起源
2.1.1.1 北宋說[1]
宋太宗時期,長城一代比較混亂,搶、殺、掠、奪時有發生,然后宋太宗就派楊業到代州任刺史,并把軍事和政治全部委托于他,以對抗遼軍。同時宋太宗又對楊業不信任,就悄悄委派潘仁美監視楊業,面對兇猛的遼軍,楊業的軍隊人太少,士兵心有于而力不足,這時楊業的老婆佘賽花就給提了一個意見,她認為兵來自于民,戰場的勝負最終取決于民。遂建議楊業組織百姓一起習武,以備不時之需。潘仁美是一個陰險狡詐之人,佘賽花又怕他借機陷害楊業,建議采取民間娛樂活動來練習摔跤這樣潘仁美就無縫可插。楊七郎率先帶領鄉親們進行鍛煉,又將人群分成兩撥進行比賽,兩隊輪流出陣,獲勝者當場給予獎勵,這時潘仁美也正好看見了,他見鄉親們只是在一起玩樂也就沒有干涉,并且還會去觀看比賽。于是各村莊在傳統節日上就會組織人們舉行摔跤比賽,最后沒想到,潘仁美還是將楊業陷害死了,人們為了紀念楊業,就將摔跤活動傳承了下來,逐漸演變成了“撓羊”賽,世代相傳。
2.1.1.2 南宋說[2]
據史書記載,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就形成了早期摔跤的雛形,當時的抗金英雄岳飛,為了使部隊更具戰勝敵寇的能力,不斷在軍隊開展各項摔跤訓練作為抵御外敵侵襲的練習項目。其中有一名忻州籍的士兵叫做陳效嬰,他的摔跤技術水平很高超。在岳飛被害后,滿懷悲憤的他回到了家鄉,當時戰亂頻頻,他就將摔跤教給了父老鄉親。摔跤不僅可以防身還可以鍛煉身體,是一個娛樂性極強的項目,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歡,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個習俗。忻州以前是一個天然牧場牧羊較多,它特有的一個自然條件形成了“撓羊”賽的習俗。
2.1.2 “撓羊”的定義
“撓羊”這一詞是忻州地區的方言,“撓”就是“扛”的意思。“撓羊”就是把羊扛起來。我們也可以將“撓”理解為晉北地區人民的力量與豪放。
2.1.3 忻州“撓羊”摔跤活動的歷史
忻州地處雁門關與太原之間,在歷史上這里經常發生戰亂,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里,忻州的百姓各個都是兵,殘酷的生存環境表明,沒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和高超的技藝隨時都要面臨生命危險,這里的民和兵一起鍛煉身體一起學習防身自衛的本領,正是由于這種戰爭生活,才使得摔跤得到了傳承與發揚,今日,只要遇有廟會,就必舉辦“撓羊”賽,幾乎有廟的村莊都會舉辦“撓羊”賽,在一年間不同的時間段里一共要舉辦四五十次“撓羊”賽,尤其是在農閑時人們的熱情更加高漲,忻州“撓羊”摔跤運動的產生、發展于老百姓當中,是每一代忻州人民最喜愛的節目,通過“撓羊賽”的舉辦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摔跤選手,成為了忻州地區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體育活動。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競技體育被提上日程,并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2.1.4 撓羊賽的比賽規則、競技特征、獎勵辦法
摔跤比賽,選手都要穿跤衣上場,而忻州的“撓羊賽”,選手不穿上衣,褲子可以隨便穿。在比賽的過程中,上身赤裸無處可抓便去抓對方的下身,但不能去碰對方的褲子,只能抓褲子上的腰帶,而在比賽中,選手都不用皮帶,而是用一條麻秧絲,一抓就斷,斷了以后比賽就必須停止,重新換一條麻秧絲繼續比賽。“撓羊賽”是以一局定勝負,除了選手的腳站在地面上外,只要身體的某一部位接觸到地面就輸了,輸者淘汰,贏者繼續與其他選手比賽,連續贏得三位選手后,就會有獎勵,以此類推。贏得六位選手后人們就稱他為“撓羊”漢,會獎勵一只活羊。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3]。“撓羊賽”文化是一種綜合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4]生活文化的統稱。“撓羊賽”是產生、發展與民間的,是經歷代忻州人民傳承至今的,是忻州人民在交流集會中必舉辦的一個活動,也是人們交流技藝,溝通情感,促進文化交融的最佳渠道和展現平臺。
2.2.1 忻州“撓羊賽”的民俗文化
“撓羊賽”是忻州地區人們閑暇時的一道娛樂大餐,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鄉村生活變得豐富而充滿了樂趣,同時它蘊含著忻州人民的精神內涵,是忻州人民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的展現方式。因此,參與“撓羊賽”在傳承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同時,也使當地人們的人生情趣和觀念的到了升華。
2.2.2 忻州“撓羊賽”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5]。忻州“撓羊賽”產生于800多年前的南宋,因忻州地處雁門關與太原之間,在歷史上這里經常發生戰亂,促使人人都要練習摔跤,作為防身自衛的手段,同時“撓羊賽”也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結合。“撓羊賽”是三晉地區特殊文化,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影響下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在忻州地區,人“撓羊賽”的舉辦,使更多的新州人民聚在一起,促進彼此的思想交流交流和情感溝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共同的認知和人生態度,忻州“撓羊賽”傳承至今,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直鼎盛不衰,使得每一個跤鄉人的內心都深深印刻著“撓羊賽”文化。
2.2.3 忻州“撓羊賽”的競技文化
競技體育具有競爭性、對比賽結果不可預性并具有嚴格的競賽規則、裁判等特點。“撓羊賽”這種民間競技體育活動的審美方式和評價標準依然沿襲了古希臘競技文化“力”與“美”的追求,同時摒棄了古羅馬角斗士、斗獸表演在內的血腥競技文化。在跤鄉,“撓羊賽”是人們獲得愉悅和快樂的源泉,是激起人們生活熱情的火種,更培養出人們面對困難不懼艱險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跤場如戰場,不經意間,人們經受了一種人生的洗禮和人格的磨礪。
“撓羊賽”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受到農耕和游牧兩種不同生活形式的影響而產生。它源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經過傳統儒家文化的滲透和多年來不斷演化和進步,逐漸將地域的特點和文化特點融入到這項運動當中。“撓羊賽”自明代開始就流行于忻州、定襄等地,尤其在古時的廟會活動當中,“撓羊賽”更是與廟會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進而逐漸成為該地區的流行活動。時至今日,這項運動仍然經久不衰深受著當地人們的喜愛。“撓羊賽”與忻州的獨特環境兩者相輔相成,在不斷相互影響的發展過程中使得“撓羊賽”成為了極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運動。“撓羊賽”是忻州傳統競技體育項目,在參與“撓羊賽”的過程中人們不自覺的形成了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的精神,它也是智慧和力量的體現。
[1]王萍,王慧勇.山西忻州“撓羊”摔跤的形成與演進[J].搏擊·武術科學,2010,7(4).
[2]郝牧清,郝志偉.山西忻州傳統“撓羊”發展戰略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25(1).
[3]林志峰,黃冬梅.摔跤運動對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J].社科論壇,2003(4).
[4]李翠霞,趙岷.對忻州“撓羊”摔跤文化學考察[J].體育學刊,2010,17(2).
[5]趙恩光.如何在青少年中進行有效的摔跤運動的啟蒙訓練[J].考試周刊,2010(23).
[6]曲葆青,孟明亮,何玲.山西忻州傳統“撓羊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體育,2011(21).
[7]潘慧生.民間傳統體育與鄉村社會生活——以忻州、定襄、原平摔跤撓羊賽為例[J].2010,25(5).
[8]盛澤堂.淮北市體校“中國式”摔跤運動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04,25(2).
[9]趙恩光.如何在青少年中進行有效的摔跤運動的啟蒙訓練[J].考試周刊,2010(23).
注釋
[1]王萍,王慧勇.山西忻州“撓羊”摔跤的形成與演進[J].搏擊·中國武術,2010(4).
[2]《忻州體育之》中特定記載了南宋時有著名摔跤手陳效嬰。
[3]出自百度文庫[EB/OL].
[4]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
[5]出自百度文庫[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