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濤 蔣杜 王惠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省廈門 361000)
由于當前社會文化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文化的重新規范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呼聲越來越高。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面臨著不斷發展的要求。高校體育社團,它是以共同的觀念、追求目標為基礎,以體育運動為活動內容,以多種形式開展活動的學生自愿參加的組織。大學生體育社團在各高校社團中占重要位置,為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日益成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體。本文借用自組織理論的研究成果,通過對高校體育社團的特性分析旨在探討和說明體育社團是如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并對此做出簡要的分析。
結合以上有關校園文化的認識,從探討校園文化的本質及特性入手,將校園文化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內容。
因為是在學校這個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所以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的含義。即: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個教書育人的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全體師生的素質和道德情操為目標,以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生活、管理、科研等各方面的互相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具有校園特色和客觀反映全體師生員工追求的物質、精神、行為、制度等方面的總和。其核心是全體師生員工在校園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1]。
校園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師、學生所追求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浸潤、投射在校園和校園活動的各個層面,由此形成校園文化的外延:校園物質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觀念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等屬于物質文化;校園人際關系,人、事關系,校內外關系以及習慣與風氣,屬于行為文化;高校的教育和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就其內容來說,是精神層面的,屬于觀念文化;行政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學術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是校園通行的契約,屬于校園文化的制度層面。綜合物質、行為、精神、制度四個層面構成了校園文化的外延。
自組織理論是研究自組織現象、規律的學說的一種集合。具體的來說就是:自組織是指事物通過自己的自發、自行、自我組織起來,走向組織化或者有序化的一個過程。從社會認知角度來看,自組織過程是人類的基本認知過程,這一認識產生了群體獨特的、一致的認知覺和行為,形成了群體認同[2]。這些理論的出現不僅為肅清以機械論為基礎的“他組織”管理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而且為研究各種社會組織的管理運行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自組織理論下的社會組織的一般特性。
(1)自治性:組織是由來自一定的社會范圍的成員,通過自發、自行的原則組織起來,其內部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其活動不受特定的權利限制。(2)自律性: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之內,自行制定章程和制度條例。實行自我監督、自我獎懲的機制。(3)同一性:組織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共同的參與到組織的活動中來。組織成員有共同的事業基礎,這樣有利于追求共同的利益,避免發生利益上的爭端。(4)互助性:自組織條件下產生的社會組織其成員之間必須是互助性的。因為,自組織強調的是“自治”在沒有許多外力的幫助下,更多的是需要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5)非政府性:自組織理論條件下的社會組織屬于非政府參與的集體,不屬于政府部門或者附屬機構,其日?;顒硬皇苷南拗贫歉鶕M織成員的需求開展。其活動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成員的自行繳納而非政府的資金支持。(6)公益性:組織的成立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維護和發展共同的事業。組織開展活動的目的是非盈利性的,它一方面是為了能好的促進成員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活動來實現對成員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實現一定的社會公共利益[3]。
精神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靈魂所在,精神文化形態主要反映在師生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道德素質、知識素養等方面。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體育社團可以促進社區體育發展,是傳播體育文化的重要力量。高校體育社團不僅能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還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集體觀念的磨合、精神文明的陶冶、身心的健康和道德規范的養成,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同時,體育社團開展的一些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平等相處、克服困難、勇于挑戰、團結合作的精神,對健全大學生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體育社團平時組織開展的一些的體育比賽、技能展示、體育知識展、體育知識講座等,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極大地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繁榮了校園文化生活。特別是在平時的社團活動中,成員之間的團結互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意識極大地促進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大學時段的學生大多精力充沛、熱情滿懷、身心活躍,最富有時代的朝氣和青春的活力。特別是在精神情感反面需要極大的滿足和多方面的發展,不但需要完成規定的學習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需要獲得自我支配的空間和意識。毫無疑問,大學的專業知識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如果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學習研究中去,那就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使他們便成為一個失去生活情趣的“機器”。這必然會影響到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為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就需要在大學專業學習之余,廣泛、積極地開展課余體育文化活動,而體育社團正是開展課余體育文化活動的最有效的組織形式。體育社團是由許多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己組織而成,以崇尚興趣愛好問主題;以促進個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為媒介;以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為一體全面有效地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活動。這些措施不僅能豐富和充實校園文化,而且能提高它本身的價值和魅力。
高校體育社團以提倡個性為主題,強調學生的個人價值所在。體育社團的活動能夠進一步的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專業知識之外的特長。通過體育社團的活動創建出嚴肅緊張和生動活潑相統一的環境和文化氛圍,為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條件,使校園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并因此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全體師生在學校生活、工作學習之中所貢獻的,有價值的,能夠促進校園文明、校風以及學校文化發展的經驗及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反應學校作風、精神品格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不難理解,一所大學的校園行為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出這所學校的校風、學風、師生道德素養等狀況,它是校園精神文化在行為上的具體體現。高校體育社團具有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行為,促進人際交流的功能成為了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載體。高校體育社團的建設情況能夠反映出一個學校行為文化水平的高低。體育社團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師生體育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體育社團開展活動的多樣性能夠極大的調動師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在各類別的體育社團活動中,學生充分的展現自我,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著自身的思想意識、言談舉止、交際溝通能力,不同的院系相互學習道德素養得到不斷提升,最后使個人的素質得到提高。整體上提升整個學校的學風、校風,為促進校園行為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高校體育社團是建立在學生自主自愿的原則之上的,體育社團的性質是學生自治組織非政府組織和營利組織。學生通過參加體育社團活動能夠更好的滿足自己個性和興趣愛好發展的需求,通過活動他們切實的感受到體育文化的真諦,不斷滿足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通過體育社團組織的訓練、比賽、講座、觀賞比賽以及現代化的網絡交流,這些靈活多樣的體育社團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的廣闊舞臺和載體。使得大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同時,創造校園文化、改造校園文化。
[1]高雁晉.論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革新,2005(6).
[2]王曉君.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7-100.
[3]溫一帆.體育全球化視野下我國大學體育改革適應性策[J].體育與科學,2009(6):55.
[4]王小娟.論大學校園體育社團的地位與作用[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1).
[5]程一輝.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價值取向與建設性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7(3):76-80.
[6]顧春先.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8):41-46.
[7]宋繼新.論中國體育管理體制組織結構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科學,1998,18(1):16-19.
[8]陳華東.論體育社團在高校體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上海體育學報,2002,24(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