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中國民航大學體育部 天津 300300)
隨著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的有效貫徹,對體育成績評價體系的改革呼聲逐漸提高。基于課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體育成績評價的研究重要性已經是毋庸置疑。為此對其評價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如下思考,旨在交流與共勉。
體能指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例如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活動或運動均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及活力,而且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對學生進行簡單的體能訓練,能使其緩解學習壓力。在科技發達的文明社會中,人類進行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攝取食物的熱量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使得每個人感受到了良好體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評價指標上,筆者主張選擇哪些與體育成績有著密切聯系或者相關的指標,如身高、體重、胸圍這些體態指標,通過學生學習前后的數據對比,采用終結性成績和預測值的差值作為其學生體育成績好與壞的評價標準。因為,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非常客觀地將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反映,能夠形成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能夠消除個體差異,促進不愛體育運動和特殊原因的學生更好的鍛煉。
體育是人類經過幾千年不斷發展、演化與提煉的一種文化財富,體育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對體育活動認識的結晶。其隨著人類社會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為一種影響極大的全球性文化活動。學校里系統性傳授體育知識將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有利于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體育的內涵,有利于樹立正確、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念,有利于促進自身達到“更快、更高、更強”。教學中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具有先天的活潑性,對任何事件都有很大的興趣,尤其是關于體育的信息。比如NBA、各種足球聯賽、網球、羽毛球的等眾多比賽。每個學生肯定都會有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所以在傳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談話的形式,老師與學生交流,來了解學生掌握的體育知識,在評價中也可以對其給予適當的傾斜。在技能評價內容上,教師爺要給予細致的分析與準備。因為,實踐告訴我們有效的技能評價將直接關系到與運動技能密切相關的各種因素。因此,更主張教師在評價內容上要體現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和弘揚人格精神的內容,在過程中要充分給予尊重,注意學生發展的主體性。
在評價內容上,情感投入和合作精神兩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現代教育理念中非常看重的指標之一。情感評價于合作精神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情商的提高,培養堅韌不拔,永不服輸的心理品質的養成。在評價過程中情感投入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集體中,且與伙伴相互配合的程度。合作精神的評價注意看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能共同體驗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是否共同承擔比賽的責任,是否相互鼓勵等。
在以往的傳統體育成績評價體系中,教師的角色往往是唯一的評價參與者,學生完全處于被評價的角色,評價似乎成了教師的“專利”品。但,隨著教育理論的發展和學生情況的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已經不適用當下的情形了,以為那種好與壞教師自己說了算的時代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新課程理念比較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因為它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這也是最難以培養的一種能力。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日常的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對自己的精彩表現做出正確的判斷。平時鼓勵學生多做自我反思,進行自我比較,從而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進步。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這樣的體育教學評價最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似乎對于老師而言已經駕輕就熟,但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太熟悉才容易出現錯誤。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能運用恰當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期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但這其中地老師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筆者認為,我們教師要注意以下原則的掌握,即:力爭深入了解,堅持采用客觀性、發展性評價視角。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評價對其有著其他評價者不能替代的作用。我們學校層面的評價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評價活動,而家長評價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導致了其評價影響力不容小視。可以這樣的說,家長的有效評價對學生來說一種動力,其有利于學生在學校學校活動的堅持。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和學校的聯合評價在效果上要高于家長、學校兩者獨立性評價的效果。
在對體育成績評價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傳統的體育教評價方法多是單一性的或是單純定量、單純定性。傳統的評價方法中往往是通過統一的評價標準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成績評價,其后果直接導致了評價忽視了學生在身體、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造成了評價不公平性產生。因此,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革是當務之急,如下四點建議。
由于體育教學的自身特殊性,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人文因素。體育教學的作用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健康,還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其評價包括如態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質、鍛煉能力等具有明顯定性特征評價指標。除了這些,在對學生的評價中還包括了許多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內容,如學生興趣、情感等,對于這些指標評價就很難采用量化的形式,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定性評價。但是,有些評價指標更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評價,實踐結果使我們知道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在優缺點上恰恰表現為互補性,這也給二者兩者相互結合的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持,即,取長補短的效果呈現。
在評價上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要從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能、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方面來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筆者非常贊成這樣的提法,因為決定體育成績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在其評價的過程中要采用相對以學生的平均水平或以學生某一方面的成績與評價標準進行對照評價,彼此形成互相彌補。這樣可以實現優秀的學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中等水平學生既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能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那些只有再努力一下就可以上一等級的學生能看到自己的希望點。
所謂過程性評價就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所進行的評價,其強調的是過程性,不是學習的最終結果。而終結性評價則是對學生課堂學習中所達成的結果進行的評價,一個單元、一個模塊或一個學期的教學結束后對最終結果所進行的評價,都可以說是終結性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實際的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往往采用終結性評價,只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其做法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過程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標準華是相對于個性化而提出的,其作用在于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個性化更具有人性化的成分。體育課程的學習是以實踐操作為主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其學習成效的評價上也不能一味的人性化評價,也要采用適當的標準化式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態度的端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個性化評價的運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重復了解,做到有的放矢。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體育成績的評價是多渠道的,多方面的,只有在科學、合理的情況下對學生體育成績的進行評價,才能給學生提供對產生學習興趣的空間。科學的體育成績評價要體現出評價的全面性、多樣性、多元性。在評價上要堅持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性與總結性相結合,相對性與終結性相結合,從而使學生的體育成績能全面、客觀的學生在運動、認知、情感領域的發展水平,使學生的體育成績評價趨于規范化、合理化和科學化。
[1]李麗,郝剛領.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體育成績評價探析[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
[2]汪曉贊,季瀏,金燕,等.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發展對策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
[3]汪曉贊,季瀏,金燕.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效果的調查研究[J].2009,1.
[4]汪曉贊.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改革評價的研究[J]2005,6.
[5]高雷.對學校體育課程標準評價體系的認識[J].體育研究,2007.
[6]周志華.對改革體育成績考核形式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1,9.
[7]張輝.大學生體育成績評定方法的若干問題及其對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
[8]李軍艦,焉明.以人為本的體育成績評價體系研究[J].內紅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