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蓉
(西華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資源社會共享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①
周秀蓉
(西華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資源社會共享,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并且是大勢所趨。各級政府和學校也采取了一些旨在促進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措施,但目前開放的現(xiàn)狀仍是讓市民望“場”興嘆,“沉睡”的學校體育場館令不少健身愛好者惋惜。本文就學校體育運動場地場地資源社會共享的現(xiàn)狀、可行性、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共享的發(fā)展對策,以達到體育運動場地資源在滿足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等基本功能外,能得到充分利用,力求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實現(xiàn)雙贏,群眾體育獲得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為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發(fā)揮重要作用。
學校體育運動場地 社會共享 現(xiàn)狀 發(fā)展 對策
隨著生產社會化、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人們群眾的消費需求結構也發(fā)生著變化,體育消費成了人民群眾消費的新熱點。因而體育運動場所就成為了體育消費的主要場所,體育設施則成了開展體育消費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嚴重匱乏的社會體育場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正常需要。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xiàn)有體育場地85萬多個,其中體育系統(tǒng)場地占總數的2.2%,且對外開放率達75%;而屬于大、中、小學校的場地占總數的65.6%,對外開放率為29.2%,絕大多數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在我國頒布的首部《全民健身條例》中,規(guī)定“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但目前開放的現(xiàn)狀仍是讓市民望“場”興嘆,“沉睡”的學校體育場館令不少健身愛好者惋惜。本文就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資源社會共享的現(xiàn)狀、可行性、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資源共享的發(fā)展對策,力求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實現(xiàn)雙贏,為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發(fā)揮重要作用。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為本文的完成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整理剖析后得出:目前全國大多數城市的部分有條件學校體育設施已經逐步開始向社會開放,大、中專院校開放比例加大。但開放還處于一種自發(fā)的低水平、低效率的運行狀態(tài),各校各行其事,缺乏統(tǒng)一,開放的場地根據地域的運動特點決定開放比例。對外開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無償開放;一種是有償開放。無償對外開放一般是開放空間大、投入小、比較容易的場地,如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地、排球場等室外的,可以自由進入的場地。有償開放的是便于創(chuàng)收的場館包括健身房、室內籃球場地、室內排球場地、羽毛球場地、網球場地、乒乓球場地、游泳館等。開放的場地,一般先以學生體育教學為主,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有時間限制或沒有時間限制的對外有償或無償開放。
我國現(xiàn)有體育場地分布現(xiàn)狀導致了社區(qū)人均體育運動場地面積不足人的手指甲蓋大小,離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人均1.5m2相差甚遠。長期以來,學校體育設施除本校的體育教學與訓練外,其他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tài)。而各類學校附近分布的在居民受現(xiàn)行學校體育設施的管理模式卻無法享用身邊的體育設施,人為形成社區(qū)體育設施需求的嚴重匱乏。使得閑置與需求成為一對矛盾的綜合體。所以學校體育資源實行對外開放有利于緩解公共體育設施匱乏與閑置并存的矛盾,實現(xiàn)資源共享,對增強國民健康素質,為廣大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方便,是民心所向,是可行的。
2.3.1 安全制約
多數學校體育設施、場館和教學區(qū)沒有分開,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學校財產安全與人身安全隱患顯現(xiàn),特別是學生人身安全。如學生與居民、居民與居民在鍛煉中出現(xiàn)爭執(zhí),鍛煉出現(xiàn)意外人身傷害,校方與鍛煉人員產生責任糾紛等,勢必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學校的正當利益得不到保障。
2.3.2 管理制約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逮屬于不同部門,而體育行政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由于體制、制度上的差異,使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投入與分配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協(xié)調問題。對于擔負教學管理職能的學校開放體育場地的管理者,主要是體育老師,其次是聘請的場地臨時工;多數是兼職管理,個別的才是專職管理,管理水平較為粗放。學校也難以騰出足夠的精力,也不太可能安排專職人員從事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管理工作,再加上進校健身人員流動性大、進出時間不一,學校無法整體把握人員情況,難以全面控制和監(jiān)督。
2.3.3 場地制約
在成都場地開放的各級各類學校附近的小區(qū),進行問卷調查,隨機發(fā)放問卷1000份。問卷回收率89.2%,有效問卷率93.6%,均能滿足分析的要求。問卷主要從您的年齡(45歲以上、30~45歲、30歲以下),您經常使用的運動場地(公共場地如廣場、小區(qū)草坪或空地,單位場館如羽毛球、乒乓球場等,大中型體育館,企事業(yè)單位活動室,健身會所,學校內運動場所,其他場所,我不運動選項)和影響您選擇運動場地最重要的因素(收費,進入限制如需成為會員,設施齊全,時間限制,服務水平,體育場館知名度,交通便利選項)三方面16個因子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公共場地如廣場、小區(qū)草坪或空地和收費選項比例最高,分別占35.49%和21.69%;其次是單位場館如羽毛球、乒乓球場等和時間限制選項,分別占21.13%和19.44%;排在第三位的是學校內運動場所選項,占20%,且年齡結構多數在45歲以下。45歲以上的人員多數選擇在公共場地如廣場、小區(qū)草坪或空地。用調查統(tǒng)計的數據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反映出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設施仍然相對短缺,并多以小型化、中低水平為多,除一些重點大學有標準化、較高水平的場館外,并多以開展傳統(tǒng)競技體育項目,如田徑、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場館為多,而娛樂性、游戲性、休閑性等群眾比較喜愛的體育項目的場館較少,設備不能滿足多種人群的不同需要。而且大眾喜愛的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場館等場館90%以上的學校選擇的都是有償服務形式。
2.3.4 經費制約
學校建設和維護體育場館花費較大,開放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使用的人多了,場地和設施的破損速度也會加快,體育設施設備維護、保養(yǎng)、更新等費用將成為學校面臨的沉重負擔。加之運動場對外開放時往往需要比正常教學更多的人力,支付管理成本及校園安全設施維護也涉及到費用問題。即使是有償服務式開放的場館也還是堅持公益性和非贏利性的,所收費用資金也用于補貼場地維護和再建設,但遠遠不能維持場館的對外開放運作。
2.4.1 安全對策
社區(qū)居民辦理實名制健身卡,持卡進入對外開放學校的運動場館健身,對于不遵守學校管理規(guī)定的健身人員學校有權沒收其健身卡,并將其列入黑名單,使其終身不得進入該校健身。對于有償服務的學校則可采用項目俱樂部“會員制”的形式來約束健身人員的行為,來降低安全風險。對于學校無法承擔入校市民的安全責任,政府出錢為進校鍛煉的市民購買“意外傷害險”。避免陷入由于沒有限定條件的無償共享,而產生的經濟學家哈丁所說的“公共悲劇”——對所有人開放的牧場必然會遭到過度放牧的境地。
2.4.2 管理對策
小型的中、小學場館采用有時間段限制的免費開放來保證社區(qū)居民的體育權利。中型的學校體育場館采用有償與無償相結合,根據項目成立俱樂部的管理模式。大型的體育場館則采用體育行政部門的法人管理模式。對于管理人員則應在體育行政部門與教育行政部門雙方努力的基礎上建立人力資源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培訓制度,引進、培養(yǎng)既懂體育運動規(guī)律又熟悉市場運作機制的復合型人才。
2.4.3 場地現(xiàn)狀對策
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上應拓寬思路,不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對于規(guī)模較小的坐落在小區(qū)周圍的學校采用小型化、中低水平、投入較少的實用型的場地設施建設。對于中等規(guī)模的坐落在小區(qū)周圍的學校則應考慮學校體育資源與社區(qū)的互補性,使場地設施資源既能完成學校教育的功能,又能方便滿足社區(qū)居民的健身需求。對于學校比較集中的大、中專院校場地設施的建設則采用在各自校園內修建一些小型的適合本校傳統(tǒng)的大眾健身運動設施的健身廣場。而對于專業(yè)性、娛樂性、游戲性、休閑型的專門體育運動設施則采用在大學城內集中修建一個規(guī)模較大健身體育公園,且成立各項目俱樂部,學生上課也采用俱樂部的形式根據學生的時間自己安排周鍛煉,由俱樂部教練、管理人員進行輔導,期末根據健身打卡時數與教練的成績評定來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育學分。管理人員聘請既懂體育運動規(guī)律又熟悉市場運作機制的復合型人才來擔任。這樣既能將各學校的資金融合起來用來修建規(guī)模較大、規(guī)格較高的大型專業(yè)場館,合理布局場地資源,防止了各校體育場地設施的低水平建設;又能將教學區(qū)與運動區(qū)分開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2.4.4 經費對策
(1)多元投資體系:建立由政府、社會、集體、個人、外資等多方面的多元投資體系,政府應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單位給予適當補助,將體育設施設備維護、保養(yǎng)、更新,支付管理成本及校園安全設施維護等費用進行經費預算并納入國家補貼范疇。(2)開發(fā)體育場館無形資產:開發(fā)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體育無形資產。包括冠名權、冠杯權、廣播電視轉播權、廣告發(fā)布權、活動名稱、會徽、吉祥物的特許使用權,場館、設備的租賃權、土地使用權等,來保障場館運營的低成本高效率。
(1)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應因地制宜,因地區(qū)而異,不搞“一刀切”。(2)根據本校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門著手立法,從法律上保障體育設施資源共享政策的實施和落實。(3)在設施建設上應拓寬思路,不拘泥與傳統(tǒng)的建設模式,使學校體育運動設施與社區(qū)體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互補,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共享。(4)在管理模式上應建立大、中、小型場館的新的管理模式,并積極培養(yǎng)經營管理人員。(5)以政府為依托,用運銷策略模式來解決經費,最終保障場館運營的低成本高效率。
[1]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辦公室.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簡明資料[R].2004(12).
[2]郁震.高校體育場館開放及運營研討[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3(3).
[3]記者調查[E B/OL].新華網,2012-03-07.
[4]唐訊,冉建.國外學校體育設施及開放現(xiàn)狀述評[J].山東體育科技,2008(3).
G80-3
A
2095-2813(2013)09(a)-0113-02
本文得到西華大學學科建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編號:L Z XW4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