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娟
(吉林省體育局田徑自行車運動管理中心 吉林長春 130022)
“體能”是指運動員在專項訓練和比賽負荷下,最大限度地動員有機體各器官系統、克服疲勞、高質量完成專項訓練和比賽的機能能力。近些年,不論是在理論研究領域,還是訓練實踐中,體能訓練都受到教練員的青睞。由于自行車項目是一項以體能為基礎的周期性速度耐力項目,因此,對于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的研究對于提高我國自行車項目的競技水平意義重大。
自行車比賽分為場地自行車與公路自行車。在多次的國外大型比賽中,我國運動員都明顯存在體能方面的不足:在長距離項目上,運動員長時間蹬踏能力不足;在短距離項目上,速度耐力缺乏。這些都是制約我國自行車項目運動水平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自行車專項體能是指運動員在從事自行車項目訓練與比賽過程中,動員與協調機體各器官與系統,完成運動負荷的能力,是在符合專項身體形態特征的基礎上,自行車項目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與機能水平的綜合體現。
作為奧運會項目,自行車項目的比賽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高強度的激烈對抗,對于運動員體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體能類項目,專項體能必須體現出自行車項目的運動特征。自行車項目是一項人車結合的運動項目,在不同的比賽中,排除運動員個體與器械的因素,運動成績體現出的是運動員駕馭自行車的能力。該項目的專項體能包括:在高水平騎行技術基礎上的專項力量、專項速度與專項耐力。
力量指人體克服外界阻力做功的能力。自行車項目比賽都是從靜止開始,并克服外界阻力,逐步達到并維持較高速度完成比賽。因此,力量素質是完成訓練與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前提與保證。在騎行過程中,運動員通過蹬踏動作來克服地面摩擦力與空氣阻力。因距離不同,專項力量表現為短距離下肢的快速力量耐力與長距離的長時間肌肉耐力,上肢表現為長時間靜力性力量耐力。在騎行過程中,快速敏捷的蹬踏動作的能力來自下肢前后群肌肉的協調交替收縮與舒張,維持下肢肌肉功率的持續性高水平輸出。因此,在自行車項目訓練與比賽中,絕對力量的提高不代表專項力量水平的提高,只有在高速度騎行頻率下表現出來的蹬踏力量才能有效提高專項運動成績。
在運動員從出發到達到最大速度,大約需騎行300m的距離,因此提高下肢力量的力量訓練一直作為力量訓練的重點。但是,對于國內高水平自行車運動員的等速力量研究表明,運動員下肢膝關節的屈伸肌力量明顯偏低,提高運動員股四頭肌與小腿三頭肌的快速力量,有助于短距離的運動成績。在不同坡道,結合不同齒輪比率的變化方式進行訓練,能夠提高運動員帶動傳動比的能力。在專項訓練方法方面,要以各種快速及爆發式為主的動作形式為主。在訓練實踐中,增加基礎力量訓練,減少大力量訓練的比例。長期的大力量訓練會導致運動員下肢力量發展不均衡,易產生錯誤的技術動作。提高小力量的動力性力量練習比例,提高神經系統對于肌肉收縮與舒張轉換能力的調控,提高騎行過程中的動作頻率。在組間歇之間,保證休息充分,以持續時間短的小傳動比高頻率的速度力量練習為主。專項力量訓練后一定要配合適當的拉伸練習,防止跨過關節的肌肉與韌帶的伸展性與彈性的降低。
自行車項目從本質上說,是一項競速項目。快速與激烈是其突出的競技特征。因此,速度一直是決定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無論是短距離還是長距離,不管是場地還是公路,快速提高速度與維持高速度騎行狀態都是訓練的重點。自行車項目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表現為短距離項目中的速度耐力,特別是行進間的加速能力和突然起動能力;長距離項目中的建立在技戰術基礎上的變速能力。
提高速度的訓練一般采用是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方法,針對不同的項目,速度訓練的重點應有所不同。近些年,我國選手在短距離項目上有所突破,也受益于爆發力訓練手段的比例增加。從短距離的場地比賽來看,在場地爭先賽、凱林賽中,速度耐力的訓練方法以間歇訓練為主;計時賽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原地起動能力,多以爆發力訓練為主。
耐力分為一般有氧耐力與無氧耐力。公路自行車項目屬于中長距離周期性耐力項目,專項耐力表現為建立于一般有氧耐力基礎上的高速耐力。在運動實踐中,具有良好一般有氧耐力的運動員,專項耐力不一定好,但一般有氧耐力差的運動員,專項耐力一定不好。有研究表明,賽前高強度的速度耐力訓練是專項成績突破的關鍵。
有氧耐力指的是運動員在依靠能源物質的有氧化所提供的能量維持體力,完成運動負荷的能力,是運動訓練與比賽的主要能量支持系統。有氧代謝能力是專項耐力的基礎。提高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是訓練的主要內容,以無氧閾強度進行訓練,是自行車項目公路及長距離場地運動員改善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中長距離自行車項目,專項耐力是決定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
在訓練實踐中,必須以一般有氧耐力的訓練為基礎,重點突出專項耐力的訓練。對于短距離計時賽來說,對于運動員專項體能的要求更高,它的專項性體現在維持高速度的耐力方面。因此,在訓練負荷的監控方面,必須注意強度問題,有學者提出:大量的平均心率為170次/分的負荷強度訓練,是提高自行車項目有氧耐力的保證。
無氧代謝能力指的運動員在快速、激烈的運動中,由于機體內攝入的氧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量,體內的能源物質(糖),在短時間內,通過無氧酵解提供大量能量并產生大量乳酸的能力。對于爭先賽與凱林賽來說,無氧耐力所提供的短時間,大強度的能量供應系統對于提高專項成績意義更大。
因此,自行車運動員的專項耐力特征為長距離項目需的高速有氧耐力與短距離項目所需的無氧耐力,尤其是短距離項目,在彎道與開始啟動過程中自行車騎行技術與速度耐力的協調配合是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自行車運動是一項運動員與自行車相結合的項目,除自行車好壞等器械因素外,運動員的騎行技術與專項體能的配合對于提高運動成績也十分重要。對于不同運動員來說,騎行技術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騎行姿勢為:身體前傾,腰部稍屈曲,頭部要不過分伸出,兩臂屈曲,肘關節略向左右兩側分開,兩側膝關節略屈;正確的蹬踏技術能夠使運動員更加放便、輕松自如的操縱車子。對于彎道騎行技術,國內許多運動員都存在在高速度騎行狀態下,因其上肢力量不夠,造成運動員對自行車的操縱能力不足(上身晃動幅度大),主動處理人與車之間的關系的意識不強,動作被動,為維持身體平衡,不得不降低速度。由于領騎與跟騎時的風阻不同,所以戰術安排對于團體項目的運動成績的也有影響。有研究表明,當跟騎距離為3.6m時,后面的運動員的阻力為個人騎行時的75%,這對于安排不同強度的訓練提供了科學依據。蹬踏動作是自行車運動員前進的唯一動力來源。因此,在自行車運動技術中,蹬踏動作是最復雜,最困難的動作。在圓周蹬踏過程中,自行車牙盤各點的瞬時角速度越趨于恒定,越有利于運動員專項體能的發揮。
自行車項目運動員的專項體能包括在高水平騎行技術基礎上的專項力量,專項速度及專項耐力,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上肢表現為長時間靜力性力量耐力、下肢的快速速度力量耐力與長時間肌肉耐力。短距離項目專項速度表現為行進間的加速能力和突然起動能力;長距離項目中的建立在技戰術基礎上的變速能力。中長距離周期性耐力項目,專項耐力表現為建立于一般有氧耐力基礎上的高速耐力。在彎道與開始啟動過程中自行車騎行技術與速度耐力的協調配合是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吳向軍.提高無氧糖酵解訓練與自行車短距離運動成績的關系[J].山西體育科技,1997(3):22-26.
[3]夏春曉.發展短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專項力量素質的探討[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22(3):103-107.
[4]吳向軍,李家旺,周廣科.提高無氧糖酵解訓練與自行車短距離運動成績的關系[J].山西體育科技,1997,19(3):22-26.
[5]史宏.場地自行車——公里計時賽專項耐力初探[J].福建體育科技,1997,16(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