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北碚 400715)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的加入到進城找活做的大軍來,很多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農村到城鎮“上班”拿工資,主要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社會上也把這部分人稱為“農民工”。據社會勞動保障部門的調查,我國從農村進入城市務工人員的數量,目前已經超過2億,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群體中重要部分,這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社會現象,也是中國工業化的必經之路。
1.2.1 經濟收入增長,支持農業,農村建設,改善生活質量
讓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很重要一點,這就是要在農村以外做文章。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民工進城務工收入的工資是農民收入中增加最快的一項,所以引導他們進城務工,對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很重要的一環。農民工進城務工可以獲得現金收入,直接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改善農村生活質量。
1.2.2 學習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吸收城市生活理念,包括加入健康的體育鍛煉和體育消費
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中青年務工人員,在進城務工以后,逐步適應了城市現代化生活,并且融入其中,生活觀念和方式發生了極大地改變。首先,務工收入為現金方式,這為其做了經濟鋪墊。其次,大部分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都有具體的規范作息時間,不會像在農村種地一樣,終日忙不完的農活,這就把他們從無休止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脫,他們有了業余時間去學習,去參加一定的體育活動和進行體育消費。最后,部分企業和提供工作崗位的單位,把職工體育作為一項與其他工作一樣來抓,提供體育鍛煉的場所、器材,組織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為進城務工人員參與體育鍛煉提出了要求和提供了保障。
為了增強全民體質,提高民族素質,國務院在1994年頒布施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一直到2011年“十二五”規劃,全民健身仍為一個重要的部分。《全民健身計劃》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為目的。其中農村體育為國家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農民又是社會人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健身活動的開展狀況,直接影響這計劃的實施的進程和質量。《計劃》指出提高農民的體質與健康水平是農村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充分發揮各級農民體育協會的作用,做好農村體育工作,推動農村體育的快速發展。
2.2.1 農村體育發展現狀
全民健身計劃在我國農村的實施,在過去相當長得一段時間里,發展緩慢,地區差異很大,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這有很多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存在。
2.2.2 《計劃》在農村發展緩慢的原因
首先,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一直存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這是阻礙農村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我國存在東中西部的地域特征差異,這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地域性差異,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相應也發達。再次,我國農村人口多,但大部分農村體育人口數量少,這與他們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活動,沒有時間沒精力去參加不能直接帶來眼前效益的體育鍛煉活動。最后,他們認為體育鍛煉就是伸胳膊動腿,流點汗,這些在動作在勞動中一直存在,他們認為勞動就代替了體育鍛煉的作用,達到了體育鍛煉的效果。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所以就帶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思不強甚至沒有。
在全國工業化進程的建設大軍中,有一股很重要且很特殊的人群,那即是從農村中走出來的具有農業戶口的農民,在全國范圍內,他們遍及各行各業,人數眾多。據有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數量還在上升,其個人及整體素質也在提高。他們在生活習慣,觀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化過渡,少部分人已經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特別是一部分人已經完全在武功地定居完全成為城市人。
城市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存在,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只有“錢”途,而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首先,城市的“屋”和“物”價較高,讓絕大部分的農民工無法在城市定居生活。其次,最重要一條,沒有城市的戶口,沒法安家落戶。所以絕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無論創業還是繼續進行農業生產,在一定時候還是得回到生養他的農村,但是這些返鄉的農民工已不再是當年離開家鄉時候的鄉巴佬,而是在外長了見識,具有現代生活情趣的經過城市化的新型農民,其群體特征為:他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絕大多數農民朋友通過外出務工的方式讓家庭經濟和家庭狀況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并且有了一定的積蓄;通過務工過程和在城市生活的感染,很多人的生活觀念和方式發生了改變,丟掉和改正了很多的陋習惡俗,在回到農村后,沿襲了在城市養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和方式。同時,在經過國家新農村建設以后,很多的自然建制村有了小型籃球場和其他一些活動場地、器材。這讓在城市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回鄉務工人員有了活動的場所和器材。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約占全國人口1/6的進城務工人員在回到家鄉的同時,把城市生活的的模式也帶回來農村。回到農村以后,繼續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和進行體育消費,“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合力劃大船”,他們的身體力行,影響了周圍的其他人群,并帶來積極地作用,讓更多的農村人加入到體育活動中來。
因此,本文認為進城務工人員的體育參與會加快全民健身計劃在農村的實施,會加速農村體育發展和全面平衡開展。在我國城鎮建設中,大眾體育正在成為新的重要體育群體,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休閑生活。大眾體育的意義和作用日益突出。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環,而且對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建設健康、積極的閑暇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極為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趙國華.我國農村體育發展模式及價值取向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3.
[2]裴立新,肖劍.從社會學視角看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J].體育文化,導刊,2007(2).
[3]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S].2006.
[4]劉巍.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問題研究[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
[5]姜健.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相關問題研究現狀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4).
[6]李留東,張文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視角下發展農村體育的幾點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6):15-17.
[7]裴立新.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現狀[N].中國體育報,2004,24(7).
[8]李佐軍.中國的根本問題——九億農民何處去[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
[9]邵平,李茜.農村體育健身指南[M].西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