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成
(保山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我國領土面積幅員遼闊,人類經歷幾千的歲月從洪荒野蠻的原始生活走向現代文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人類,有著不同的經驗與生活方式,因此就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棍法也是如此。棍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技擊、理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流派層出不窮,明代時《總論軍器》中談到,“使棍之家,三十有一”。[2]但風格特點有各不同,技擊也不僅相同,但都帶著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根據握把法的不同可以把棍術分為“活把”棍與“死把”棍。[3]“活把”棍顧名思義,握把處靈活多變,可上可下,多用于北方,多用槍法,兼槍帶棍。以少林棍為代表。“死把”棍多用于南方,以俞大猷《劍經》為代表。其特點是雙手執棍,以擊打對方為主。源于馬明達《活把棍與死把棍》。棍法因地域人文風貌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技擊風格迥異,產生了不同的棍法流派。從地域因素來分,大體上可以分為中原地區以少林棍為主,“東槍西棍”中的西棍主要是流傳于甘肅、陜西、山西的,殼子棍、鞭桿、天啟棍等為主。
物質決定意識。由于南方高山層疊,河流密布,造就了南方人的機靈精悍,“拳打臥牛之地”,因而南人善拳。北方多平原,場地開闊,也因此養育了北方人粗獷彪悍性格,人高馬大身材,肢體較長,故擅長于使腿。潼關東面的人們善使長槍,如少林槍、沙家槍、岳家槍、楊家槍等。這與北方的長期廝殺爭雄中原有關。西北沙漠戈壁橫隔千里,漫漫古道遙遙萬里,有一棍在手即能支撐探路,又能抗匪保身,因而西北人慣常于使棍。
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對魏惠王說:“我王欲對抗秦兵,可以對自己的人民施與仁政……使用棍棒,就能達到摧毀秦國和楚國的堅甲利器進攻。”由此可見西北方強大的秦國使用堅甲利器來征服其他國家,對于棍法并不擅長。而魏國人善于使用棍,把它作為抵抗強大秦國和楚國的主要武器。現在考古學家發現,秦軍主要使用劍、戈、矛、鉞、弓弩等,尤其是弩在當時的秦軍中占主要位置。至漢朝時期,漢朝邊關,河西走廊一帶長期受匈奴的騷擾。高帝、文帝、武帝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范,長期將大批的中原居民移至邊關屯田戍防。也就是現在的甘肅這一帶。漢武帝后期擊敗匈奴,河西走廊打通,從此開通了絲綢之路,又有大批的人們涌入甘肅,這部分人來自全國各地,有原屬于魏國的人民。因此很有可能是他們把棍術帶西北邊塞。
大西北本土本應該有自己的棍術。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大西北,也是古代戰場之一。那里的人民樸實無華,崇尚武術,這樣為西北的棍術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大西北自古以來就是陸地廣闊,人煙稀少。古代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多以牧為主。放牧人為了自身和牲畜受到豺狼的襲擊,手中總是拿著一根棍子。牲畜上山吃草,幾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便拿起手中的棍子進行切磋,練習對抗豺狼或他人的本領,時間久了便自成體系,形成了的棍術。“十個羊把式九個會拳”這里所說的拳就是放牧所用的棍術的意思。西北本荒蕪之地,歷史上各朝各代犯人流放之地、殺人放火逃犯避難之所、絲綢之路必經之處、又為戰爭頻發地區,當地人習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來往的武林高手當地放牧人的棍術難免產生好奇,進行切磋一下。這樣一來二去,西北棍術的也不斷地進行豐富完善著。逐步形成自己的棍術特點。
據考察發現西棍真正興起源于明代。明代時為了解除東南沿海倭寇進犯和北方蒙古入侵,明代格外重視練兵,同時民間武術的到了空前的發展。同時明朝政府也組織了多次居民遷移西北邊關等地,主要目的就是戍守邊關,北方蒙古。而且遷移數目眾多。這樣一來移民到了邊關陜西、甘肅一帶,自然地也帶動這一帶武術的發展。形成了西棍中著名的的殼子棍、鞭桿、天啟棍等。
殼子棍是流傳于甘肅天水泰安高家屲的獨門棍法。傳說其棍法的來源于一個和尚。清朝時期,一個組織反清復明的和尚,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殺,逃至甘肅泰安高家屲村。由于長期的奔波,饑荒落魄,暈倒在高家屲村的一塊玉米地里。被高家屲村的一位老人看到了,找人將其背回家進行調養。等和尚身體恢復以后,為了報答老人的救民之恩,將其所學的少林棍法傳授給了這位老人的家人。由于這套棍法技擊性很強,逐在泰安縣流傳開來,從此殼子棍就在泰安縣生根落戶形成了獨立的棍法。
天啟棍是王富海從山東學來的。據臨夏縣志載:“王富海俗名王大腳,咸、同間年近古稀,精技擊,幼從山東得一拳術,名天啟棍。”天啟棍是流傳于甘肅臨夏一帶的棍法,在我國的民間武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它的歷史比較悠久,技擊內容獨特,風格與中原地區的棍法大不相同。由于臨夏所處的位置在黃土高原的中部,自古以來這里的交通非常閉塞,其棍法也很少與外界進行交流,所以這里古樸的棍法保存的相當完整,我們通過對天啟棍的研究,可以看到古代兵器技擊的影子。
鞭桿在我國的山西、陜西、甘肅、寧夏較為流行。古代的大西北是我國的絲綢之路,也是我國古代的戰場之一。因此這里的人們形成了樸實而尚武的性格。這里的高山深壑較多,交通極不便利,人們出行長帶一根短棍,手拿短棍可以防身壯膽,又可以用來擔東西,還可以用作拐杖。久而久之人們對鞭桿的技擊不斷實踐、探索、不斷的總結鞭桿的技擊特點,形成了鞭桿的套路運動,各個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套路也有差異。現在武術家們對鞭桿不斷開發與研究,在不失其技擊特點的狀況下,已將它發展為即能健身,又能用于競技比賽的武術套路。
棍術的產生于古代軍事戰爭,隨著時代的進步棍逐漸被有強大殺傷力的青銅、鐵器等所代替。棍術也隨著轉向民間為主,由于我國歷史上有幾次收繳兵器,所以給棍術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促使棍的發展由單純的搏斗,轉向了表演、健身、競技等。形成了眾多帶有特色的棍術派別或棍術名家,如少林棍、殼子棍、天啟棍、鞭桿等。進入20世紀以后,火藥的廣泛應用,棍用于實戰的機會減少。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棍術的發展主要轉向健身、競技等。隨著武術申請加入奧運會,棍術做為武術的一個項目也在其中,競技棍術凸顯,國家也培養了一大批棍術專業人才。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對健身也更加注重,政府大力開發、挖掘傳統武術,以增強人們體質為宗旨,積極的在群眾推廣傳統武術,傳統棍術對普通大眾要求較低,易學、易練,符合廣大群眾健身的要求,得到了廣泛的開展。現今時代棍術的發展是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無法比擬的。
(1)重視傳統棍術的技擊特點,將傳統棍術的技擊特點與現代競技棍術有機的統一起來,在競技棍術演練過程中的技擊進一步的凸顯出來。
(2)學校體育改變傳統的體育課程思維模式,試點將棍術的引入課堂教學。如在濟南部分學校已經將雙節棍作為課間操活動內容。我們可以試點著將鞭桿、天啟等引入體育課程。這樣既能健身,又能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3)以全民健身為綱,加大力度對群眾宣傳傳統棍術的健身、修身價值。促使傳統棍術能夠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4)加強與棍的相關文化、概念的規范,理清各層之間的關系,為棍術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促使棍術的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棍的研究具有新的文化意義。
[1]林伯源.中國武術史[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2]杰佛里·德萊尼.菲律賓棍術封阻五法[J].搏擊與格斗,2004,4.
[3]胡錚.菲律賓短棍中的辛瓦里技術[J].中華武術,2002,1.
[4]俞大猷.劍經[M].云南文化出版社,2006.
[5]陳亮.《劍經》技法特點與學理精要研究[J].武術科學,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