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敏
(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
人體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還有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我國有70%左右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1],而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關于亞健康的研究成為了本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個重點[2]。現代的健康理念由“身體—心理—社會”三維觀向“身體—心理—社會—自然”四維觀轉變,現代醫學理念也由以治愈疾病為主向以預防為主發生轉變[3]。這為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黃帝內經》的整體觀與健康的多維性、整體性是相契合的,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和防治具有自身的特色與優勢。而在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當中,行為方式占到60%[4],因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亞健康的關鍵。
《內經》包涵著豐富的飲食養生原則和方法,闡釋了飲食營養的重要性,強調了通過食物來干預或改善亞健康狀況和慢性疾病,成為促進人體健康的一條重要途徑,受到人們的重視。《內經》不但注重食物的種類、性味、顏色及溫度,而且特別注意食物對人體的營養和補益作用。
《內經》中養生的大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特點來調整飲食的理論基礎。春夏兩季應以陽溫屬性的食物為主,秋冬季應以陰涼屬性食物為主。
《素問·宣明五氣》認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藥食氣味和五臟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定的聯系,它們分別對五臟有滋補和治療的作用[5]。五味在體內發揮的作用和功效各不相同,酸味主要有收斂的功效,苦味具有燥濕的功效,甘味具有緩急的功效,辛味具有發散的作用,咸味具有軟堅的功效。日常生活當中注意正確搭配五味,合理膳食,這才是保證健康的前提和基礎。
《內經》指出: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自然界中的五色與人體五臟相匹配。當人體臟腑氣血不足或功能下降時,可選擇相應顏色的食物來進行補益。青色食物以入肝經為主,有清熱解毒、疏肝強肝的作用;紅色食物以入心經為主,可以益氣補血,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生成和循環;黃色食物以入脾經為主,有健脾和胃,降糖、降脂、利尿等作用;白色食物以入肺經為主,有益氣行氣的作用;黑色食物以入腎經為主,有滋陰補腎、益智健腦、抗衰老等作用。
飲食所化生的精氣貯藏于人體五臟,如果飲食不均衡而有所偏嗜,會使氣過勝,營養失衡而導致疾病。《內經》認為:人們如果過量食用某種氣味的食物,會影響到內臟的功能從而產生疾病,甚至縮短人的壽命。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長期食用與自身體質相反屬性的食物,可以起到糾正偏頗體質的功效,預防地域性常見病的發生。飲食要注意寒溫適中,杜絕過寒或過熱,否則人體的正氣容易被病邪侵犯。寒冷天氣宜食用溫熱的食物;炎熱天氣宜食用清涼食物,吃飯的時候最好做到先溫后涼。
《內經》指出:人無病,要“順其志”而食;人有病,則要“逆其心”而食。飲食一定要有規律、按時進餐,這樣才能減少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內經》強調人們注意飲食禁忌。五臟病變禁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九針論》提出: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我們要注意做好相關疾病的飲食調理工作,同時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每餐飲食品種不宜過多、過雜,食物性味若出現相反、相畏,就容易引起臟腑的病變而影響人體健康。
《內經》指導人們要“起居有常”,否則“起居無常則半百而衰”。因此,人們應該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來適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來預防疾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夜臥早起……以使志生”,在春季宜晚睡早起,早起有利于陽氣的升發。春季要做好流感、肺炎、麻疹等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并警惕痼疾復發。“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氣得瀉……養長之道也”,夏季宜晚睡早起,午時一定要午休,午休時間以15~60min最為合適。夏季要做好感冒、中暑、汗斑、急性胃腸炎等疾病的預防工作。“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季宜早睡早起,早睡有利于陰精的收藏,早起可以使肺氣舒展。秋季應注意瘧疾、支氣管哮喘、便秘、慢性咽炎等疾病的防治工作。“冬三月,早臥晚起,以待陽光”。冬季應早睡晚起,養護陽氣和陰氣,使人體陰平陽秘。冬季寒冷氣候是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發病率和死亡率達到高峰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要做好冬季的防寒保暖,這對于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古人將人體的十二條經絡與一天當中的十二時辰相配對,每個時辰與一條經絡相匹配。人體肝經同丑時(凌晨1:00~3:00)相匹配,《內經》指出,“臥則血歸于肝”,因此,丑時人體應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是保肝的最佳方式,肝血充足才有利于營養物質的供給和肝細胞的修復及再生。因此,最好是晚上23點之前就睡覺。心經與午時(中午11~13點)相匹配,此時最適合養心。午時養生應先睡午覺再吃午飯。午時陰陽相交,是養生的關鍵時期,而吃完飯睡覺不科學,容易導致疾病。脾經與十二時辰中巳時(上午9~11點)相配,此時最適合養脾,這個時間段進行身體鍛煉最健脾胃。很多人喜歡進行晨運,而研究表明,早晨空氣質量差,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運動容易使機體處于慢性缺氧狀態,不利于身體的健康。肺經與寅時(凌晨3~5點)相配,此時肺調配著人體的氣血、津液。因此,寅時要保持深度睡眠狀態以養肺氣。腎經與酉時(下午5~7點)相配,腎主收藏,所以酉時應減少各種活動,將一天的氣血精華封藏于腎。5點前、后喝水,可以有效地清理腎臟和膀胱中的垃圾,維護我們的健康。
《內經》蘊含著豐富的體育養生理論和方法,這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以及豐富我國體育理論和方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的生活方式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潛在的危機。而體育運動是改善人體身體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傳統養生體育以調陰陽、活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等手段,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形、神、意結合為主的綿緩身體導引練習為媒介,運動負荷小、運動量適度,而運動時間則根據四時的變化來進行相應的調整[6]。體育養生手段包括導引養生、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項目,遵從有氧、安全、適量的原則。很多人對于傳統養生體育在認識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導致其在學校體育和大眾健身領域中普及度非常低,而其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促進人體健康的有效途徑,同時因其“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還能解決全民健身活動開展過程中體育器材和場地短缺的狀態。因此,希望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加大促進傳統養生體育發展的調控力度,使其能大眾化、普及化和社會化。
“慢運動”理念的提出,使得養生理論更具有時代性,是傳統養生文化發展的另一個視角,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慢運動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理念支配下,利用閑暇時間,為健身、娛樂、修身養性等目的進行的強度不大的可持續性的活動[7],既包括傳統體育中的太極拳、五禽戲等,也包括現代興起的瑜伽、普拉提等。慢運動理念提倡達到身心的契合,實現“形神俱養”。這種以緩慢、溫和、小負荷為特點的集緩慢性和持續性、形式多樣性和娛樂性、參與廣泛性和穩定性于一體的新理念的運動方式的提出和興起,將會成為人類健康的一次大的促進。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是一座蘊含著豐富健康知識的寶庫,通過對傳統養生文化中健康理念深入的開發和研究,構建適合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健身體系,開辟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之路,定能在推動人類的健康方面做出其特有的貢獻。
[1]ZHAO Liping,SHEN Jian.Whole-body systems approaches for gut microbiota-targeted,preventive healthcare[J].J Biotechnology,2010,149(3):183-190.
[2]王月云,尹平.亞健康的流行現狀與研究進展[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24(2):140-141.
[3]孫濤.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發揮中醫藥調治亞健康優勢——積極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一點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1):12-15.
[4]李文川.積極、健康、幸福——《2008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新啟迪[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6):91-96.
[5]鄧沂.《黃帝內經》飲食養生與食療藥膳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5):70.
[6]楊靜.論傳統體育養生觀及其對發展體育保健的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46(5):9-131.
[7]張君昌,許衛紅.2010年中國慢運動傳播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2010(1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