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佩芳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武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東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文化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尤其是武術文化逐漸走出人們的生活。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濃縮。將武術全面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只從體育角度理解武術、推廣武術和發展武術。尤其是武術在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今天。為了適應世界的潮流,我們要將武術提升到文化層次,即把武術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來研究,研究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了解其本身特征,是中國武術發揚光大更好的走下去[1]。因此,利用科學的方法研討武術的本質特征,無論對于我國國民身心健康,還是對于中國武術未來發展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且不失為一種雙贏戰略。
武術作為傳統的中華民族的健身方式,其特點和本質與中國的傳統養生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武術的理論內涵與養生術理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在運動方法、動作與呼吸的協調方面最為相似。中國傳統的養生術講究吐故納新,武術也同樣注重調息運氣。像以氣催力、氣沉丹田、心與意合、提、沉、聚、托都在說動作和呼吸結合,不但可以讓動作更合理的完成,也讓內臟在呼吸事得到鍛煉,并且調節精神及心理健康。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即注重筋骨的鍛煉同時,又注重動作與氣的結合。
中國武術其特殊之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重德,即在傳統武術中一貫強調以強身健體為原則,例如二人在比武時一般點到為止,習武者在對抗中以互相切磋武藝,愉悅身心,提高武學境界為目的,達到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拳不傷人。(2)西方技擊講究快、狠,這種技法相對簡單,并且注重體能體力與打擊效應,中國武術與它截然不同,其技擊講究運用巧妙豐富多變的方法技巧。(3)對武術內涵的理解主要靠感悟。利用自己的體驗去感受內在的技巧之妙、意境之美,達到武術的境界。無論是運動技術,還是文化蘊含,都需要習武者去學習,鍛練并且揣摩的。一個武術動作看似簡單,對于常年習武的人來說似乎并不難,但要做到上下內外協調配合,心神意的結合,和它所蘊含的哲理,就需要習武的人不斷修煉體會[2]。
文化是指我們創造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社會實踐過程和結果。武術則是用運動實踐形式來領悟中國文化的一種方法。任何一種文化的出現都有其民族性,武術的出現及其發展正好證明這一說法。幾千年前,武術產生于華夏土地,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時間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不斷的總結和領悟,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武術,于是形成了武術這一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5]。武術作為載體,將中華民族氣質、良好的民族精神和獨特民族審美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心態模式、人生觀和宇宙觀彰顯的淋漓盡致,不僅在理論上滲透著傳統倫理學、哲學、中醫學、宗教、美學、兵法學的精髓,而且在技法上也同樣相輔相成。將其精髓灌輸到人類生活當中,在人類交流交往中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它以重德藝兼備,性命雙修為基本要求,即將“克己正身、寬厚謙”推崇到人類思想的最高境界,又使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倡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得到擴展,脈脈相承,不斷地使其內涵其精髓熏染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
中國的武術運動主要以套路運動展現在競技舞臺。武術的競技形式只體現了習武之人對環境的征服。對觀賞者來說是審美效應。將動作規格作為主要評分標準,這就使武術從以功架的練習作為手段,技擊實用作為目標的追求產生了傾斜。這類競賽的套路,是根據創編者自己的經驗以及學習者自身的條件進行編排和改進。編排的過程擯棄了實用價值的隨機性和客觀性,缺少技擊應用的必備條件。在演練過程中,演練著所表現出來的技擊意識與真正的技擊意識只是貌合神離,即便在演練過程中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表演性。在套路的訓練方法上,競技武術與傳統的訓練方法相比變得單一,它主要以爭分奪標為出發點和獲勝原則,并不注重練功的方法。所以,在這樣的驅使下,中國傳統武術追求的主體目標及本質特征正在淡化。
現在,競技武術有散手及套路形式,但是都不能很好體現其的本質的特征[4]。套路的發展漸漸越趨向體操和技巧,而且散手也漸漸淪為搏擊。雖然套路沒有體操優美、高難,散手不具備跆拳道的殘暴,但一直如此發展,武術一定會不失其魅力和精華,將中國武術帶出世界就變成了天方夜譚。
近些年,在國內舉辦了許多散手格斗運動,很多人認為其活動的舉辦正是對武術的宣揚。但散手格斗運動僅僅是給中國的武術運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只是對以往單一以套路為主的武術運動的一種創新,這種活動的產生可以看成是武術在發展到到一定程度后,對武術本質的一種再現回歸。散手有著豐富多彩的技法和招數,其中包括踢、打、摔、拿等動作,但讓人感覺遺憾的是我國現在有很多散手運動員,連武術基本功都沒有接觸過,武術基礎比較差。散手在本質上就缺少能夠體現這些具有武術特征的技術,武術招數,很難在應用在散手中,容易誤把武術同搏擊混為一談,失去了武術的本質特征。
競技體育在不斷發展,傳統武術也在向競技轉變[3]。從現階段中國武術的特點可以看出武術運動的技術水平和難度在不斷地提高。以專業隊為主的競技體系出現在各個城市,武術比賽被分為散打和套路。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武術的商業化運作必將成為其新的走向。在發展過程中,一些人借助群眾對武術的熱愛,進行投機,非法的出版有關武術的出版物,包括質量很差的光盤及圖書,大肆掠奪群眾錢財;此外,社會大力倡導全民健身,武術培訓的機構正如雨后的春筍一般般涌現,同時武術教育的不規范現象也出現了。久而久之,傳統武術在人民心中的低位將會被動搖,今后對武術機構的管理將成為發展武術的首要任務。
武術有很多派別,每個派別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相互獨立,有各自的理論體系。因此武術界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必將會成為今后武術發展的潮流。在信息流動如此迅速的時代里,各派別獨立生存的環境將逐漸消失,墨守陳規保守的方法已不能滿足開放形勢的需要,相互交流,共同促進發展才是大勢所趨。各個派別應打開門戶,互相學習,并且發揚武德,定期舉辦理論研討會,來進行武術的理論交流,也可以舉辦武術大賽、武術節來切磋武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各門派的優點吸收到自己的派別里,使自我不斷完善。武術在發展過程融匯了哲學、倫理、養生、中醫、兵法、宗教等多學科,吸收了中國文化中的各種元素,形成內外雙修、形神兼備等特色。很多國外的習武者認為學習武術不但能夠強身健體,更可以領悟和了解中國文化[6]。
中國武術要有自己的獨特的技術體系和理論體系,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闡述武術理論的內涵,并且能夠運用相關科學原理解釋其奧秘,同時結合實踐,將理論與實驗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將中國武術發揚光大[7]。在多個方面注重武術理論的研究,以科研的形式主動的推廣武術理論,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武術的技術,武術競技體制、管理體制。未來的武術發展,需要武術理論的支持,未來武術的發展將更加科學化,未來的武術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加大對武術的科研力度,并在理論上對武術未來的發展作出相應的科學闡述和指導,這已是當代武術界的共識,這也必將使中國這一優秀遺產更加完善、科學,將以它完美的姿態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1]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的振興與更化創新[M].2004,1(11):60-61.
[2]曹可強.體育產業概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2:111-112.
[3]林小美,徐岸青,徐國芳,等.武術套路演練的形態與眼神[J].浙江體育科學,2003,16(3):20-23.
[4]馬云慧.提高競技武術套路比賽觀賞性的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15-17.
[5]毛文德.中國武術文化特征及對世界體育文化的影響[J].2006(6).
[6]茹凱,劉振娟,湯鐵軍.發揮傳統武術的文化教育潛力,促進傳統武術全面發展[J].2005(7):4.
[7]姜玉澤.武術的文化層次與武術文化的開發[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