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鵬 蔡麗婷 蔡潤東 馮小清 張嘉豪 王曉東
(深圳大學 廣東深圳 518060)
我國是田徑大國,在我國各省市級體工隊、體育院校和高校體育學院、專業(yè)體校、業(yè)余體校、中小學有眾多的短跑運動員從事短跑項目的訓練和比賽。由于身體素質(zhì)、心理狀況、技術水平、訓練方法等原因田徑運動員在整個運動生涯中會遇到許多運動損傷。作為短跑運動員,大腿后肌群損傷是最為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
探討短跑運動員大腿后肌群損傷的成因與康復訓練方法,直接針對這一短跑項目最常見的運動損傷進行研究,是減少短跑運動損傷最有效的切入點。分析短跑運動員大腿后肌群損傷的成因,能有效預防此類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減少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運動損傷的發(fā)生。研究短跑運動員大腿后肌群損傷后的康復訓練方法,能幫助短跑運動員盡快康復,恢復到受傷前的競技運動水平,并盡可能提高受損部位的運動能力。
運動損傷康復與臨床康復的最大不同點在于:臨床康復只需要讓受傷部位恢復到正常的生理水平,而運動損傷康復不但要求受傷部位恢復到正常的生理水平,而且要恢復到該部位受傷前的競技運動水平。通過康復訓練進一步提高受傷部位的機體強度,對于運動員而言能夠起到避免發(fā)生再次損傷,且對非運動員的病人也能起到避免再次損傷。
大腿后肌群主要的作用是使膝關節(jié)發(fā)生屈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和縫匠肌。大腿后群肌肉收縮時,能使小腿在膝關節(jié)處近端固定產(chǎn)生一個屈腿的動作。
短跑項目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爆發(fā)力量,使機體產(chǎn)生最大的動作速率,身體快速移動。在這個過程中大腿肌肉的伸肌(主要是大腿前肌群:股四頭肌等)、屈肌(大腿后肌群)高頻率、大強度地交替收縮。爆發(fā)式的收縮容易使肌肉超限收縮而急性運動損傷。
3.2.1 大腿前后群肌肉力量不均勻
短跑運動要求運動員的大腿屈伸肌群具有協(xié)調(diào)的力量特征。據(jù)調(diào)查,我國的短跑運動員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為1:0.6到1:0.8,而國外的頂級短跑運動員的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為1:0.8到1:1。在跑進過程中,大腿的屈伸肌一方用力收縮時,另一方的力量是與之對抗的,起到一個緩沖、制動、延緩運動的作用。屈伸肌有一方力量較大,就容易使另一方損傷。如果大腿后群肌肉過于薄弱,那么就容易造成損傷。
3.2.2 柔韌性不好
短跑運動除了爆發(fā)式發(fā)力的特點外,也具有動作幅度大的特點。步幅是決定短跑速度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步幅的大小取決于力量和柔韌性。運動員的肌肉力量提高后,柔韌性如果沒有相應提高,肌腱無法承受肌肉的力量,容易導致拉傷或者斷裂,尤其大腿后群肌中,半腱肌、半膜肌有很大一部分是肌腱而非肌肉。
3.2.3 動作協(xié)調(diào)性不好
大腿前、后肌群的工作性質(zhì)復雜,大腿后肌群有時是前群股四頭肌的協(xié)同肌群又是對抗肌群。當動作協(xié)調(diào)時,前群肌肉用力收縮時,后群作為對抗肌群是處于正常放松狀態(tài);反之當后肌群收縮時,前群肌是處于方式狀態(tài)的。當動作不協(xié)調(diào)時,大腿前肌群收縮,后肌群就來不及相應放松,導致極易引起大腿后群肌的損傷。
短跑運動中,腿部運動每個周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動作:抬腿、下壓、扒地、后蹬、折疊、前擺。其中抬腿、下壓、折疊和前擺動作是每個步幅中的預備和隨后動作,并不對跑進做功,同時這些動作是以大腿前群肌收縮或大腿后肌群收縮為主的動作。而扒地和后蹬是每個步幅中的有效動作,為跑進做功,并且這兩個動作時由大腿前后肌群協(xié)同用力的。不正確的動作往往表現(xiàn)在每個步幅周期中扒地和后蹬的用力時間點不對或者發(fā)力遲滯等,肌肉用力收縮卻在做無用功,容易導致肌肉損傷。
3.4.1 準備活動不充分
據(jù)調(diào)查,導致大腿后群肌損傷的原因中,準備活動不充分是最大的原因。在安靜狀態(tài)下,人的整個身體機能是處于惰性狀態(tài)的。在運動前,充分并科學地做好準備活動能夠使身體各處臟器擺脫惰性狀態(tài)進入運動狀態(tài),肌肉擺脫粘滯性,韌帶纖維充分拉傷,神經(jīng)興奮被調(diào)動,使運動員進入運動狀態(tài)提高運動成績并且能有效地減少運動損傷。當準備活動不充分時,運動員的肌肉處于一種粘滯狀態(tài),如何直接進入高強度的運動肌肉強制發(fā)力,容易導致肌肉損傷。
3.4.2 運動負荷過大
系統(tǒng)而科學地安排運動負荷,不僅可以提高運動水平,而且還能有效的預防運動損傷。不系統(tǒng)、手段單一、運動量過大的訓練方法,會使運動員興奮不起來,勉強完成動作和訓練任務,時間一長,造成局部負擔量過重,容易導致運動損傷,而且訓練效果也不好。運動量過大,機體疲勞,超過了運動員大腿后肌群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肌肉刺激過大,造成局部肌肉僵硬、攣縮和失去彈性,從而降低了該肌的功用,容易會引起大腿后群肌損傷。
3.5.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造成損傷的原因之一。在比賽、訓練時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許多運動員會有緊張、厭倦等情緒。對運動成績、訓練水平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據(jù)調(diào)查,在心理狀況不佳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運動損傷的事件要比心理狀況良好的狀態(tài)多。過度緊張會導致肌肉僵硬,動作遲滯,厭倦心理下容易精力不集中、動作無力等情況都容易導致?lián)p傷的發(fā)生。另外,對預防損傷的意思不強;麻痹大意;在練習或訓練時,急于求成,忽略了動作的基本結構和技術細節(jié)等情況也都容易導致?lián)p傷的發(fā)生。
3.5.2 場地設施以及外部環(huán)境
場地設施的不完善也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發(fā)生,例如跑道不平整、器械不安全等。此外,外部環(huán)境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導致運動損傷的原因,如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下例如嚴寒環(huán)境,運動員的身體會比正常情況下僵硬,肌肉粘滯容易拉傷。同時嚴寒環(huán)境對體力消耗也很大,疲憊的神態(tài)狀態(tài)容易發(fā)生損傷事件。
普通臨床損傷的康復,是使病人恢復損傷部位的日常生活功能、回歸社會為目的。而運動員的康復與一般的骨科病人康復最大的不同點在于要考慮運動員恢復訓練、比賽乃至以后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的問題。因此競技運動損傷的康復目標是在達到普通臨床損傷病人的康復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恢復與發(fā)展損傷部位的機體能力,使損傷部位痊愈及運動功能恢復,回到受傷前的競技水平。因此,運動員損傷康復不僅需要恢復受損部位的日?;顒庸δ芡瑫r要進一步的運動功能。此外,也要考慮專項體能在康復后的恢復,特別注意的是未受損同名部位會出現(xiàn)和受損的部位不同的力量、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等情況。
各國的康復醫(yī)療機構有自己的特點:多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辦法一般采用中草藥、針灸、拔罐、按摩、局部藥物注射、物理療法等。近年來,也出現(xiàn)基因治療、人工生物材料等方法。但是在急性炎癥過后的康復階段和康復后的恢復競技運動能力階段,我國存在康復設備和技術上的某種空白。急性炎癥過后,采用如針灸、理療等方法,只能幫助受傷部位康復到正常的生理水平,但是對恢復到原有的競技運動水平的作用卻微乎其微??祻秃蟮幕謴透偧歼\動能力階段,這些治療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設備方面,現(xiàn)有醫(yī)院和康復機構中的器械都不是針對恢復受傷部位運動競技能力的。而常規(guī)的運動訓練器械是針對健康運動員的,對于運動損傷的運動員,其強度負荷過大,并且危險性過高。康復方法上面,與設備方面是存在同樣問題的。國外采用理療加HBO(高壓氧)治療運動損傷,HBO技術也運用于訓練和比賽中。但由于該技術作為治療手段和訓練方法的理論知識在我國并未充分掌握,因此未能普及。
運動員在急性炎癥消除過后,需要對損傷部位進行針對性的力量訓練,由此達到恢復損傷部位的運動能力。而且要進一步通過力量訓練使受損部位的機體強度加強,從而避免再次發(fā)生運動損傷。而且運動損傷康復的力量訓練要有針對性,一是強度的針對性,受傷的運動員位不能一上來就采用正常訓練的強度。二是部位的針對性,運動員的受損部位會比同名的健康部位力量、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都差,要著重訓練使身體保持均衡。三是個要注意個體的年齡、病情的差異。
這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主要以功能恢復為主,輕重量力量訓練為輔,主要讓運動員的肌肉緊張程度降低,預防關節(jié)內(nèi)粘連,防止肌力和肌肉耐力下降及關節(jié)僵直,改善循環(huán),以刺激康復進程。在這個階段的訓練中肢體不帶負荷,可采用方法:小幅度壓腿練習、小腿后折疊練習、弓步走。
這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主要是力量訓練,適當加入耐力,讓運動員增強肌肉力量,增大關節(jié)活動幅度,掌握借助器械活動的技巧??刹捎梅椒?俯臥折腿拉皮帶或膠管(阻力強度要在健康狀況時的肌肉強度上大幅降低)、弓步走(適當負重)。
這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主要是力量耐力的平衡發(fā)展訓練,可采用常規(guī)的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訓練方法,但還是要注意強度和負荷量的安排以及避免復發(fā)。
康復訓練結束運動員回復健康狀態(tài)后,要著重地注意受損過得部位力量、耐力訓練,全面恢復運動能力并機一步加強。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如果損傷部位感覺有酸脹疲勞的感覺,要充分休息后才進行下一組練習;如果出現(xiàn)腫脹疼痛的感覺,要及時停止練習并進行冰敷等治療措施。
大腿后肌群損傷是短跑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對短跑運動員來講影響很大,所有要重視預防。建議運動員在訓練、比賽前要充分做好熱身準備工作做好專項的準備活動避免運動損傷。運動損傷后的康復,要區(qū)別于普通的臨床損傷康復,合理的針對損傷部位進行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康復練習,以增強受損部位的機體強度避免再一次損傷的發(fā)生。
[1]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任玉衡.運動創(chuàng)傷診療康復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3]李世昌.運動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戴閩,羅軍.骨科運動康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6]蔡應壯,蘭慶士,孫穎.體育運動中大腿后群肌拉傷成因分析[J].魅力中國,2009(22).
[7]趙伏生.短跑運動員大腿后群肌拉傷的原因與預防[J].田徑,2007(3).
[8]楊志棟,王曉倩.運動損傷研究現(xiàn)狀綜述[J].沈陽體育學報,2004(6).
[9]曾小娥,鐘雯.運動損傷研究現(xiàn)狀綜述[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7).
[10]趙捷,楊建華.對閉合性損傷病人的健康指導[J].中國校醫(yī),2007(5).
[11]張鵬.臨床康復與競技運動損傷康復的差異分析[J].體育科研,2011(5).
[12]王予彬.重視康復在運動損傷后競技水平恢復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1).
[13]周士枋,王紅星,劉元標.運動損傷防治中應重視肌力訓練[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4(2).
[14]吳毅,徐冬艷.運動損傷術后康復治療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1(4).
[15]楊新龍.芻議運動員受傷后康復計劃的制定[J].科教文匯,2009(7).
[16]魏毅.田徑運動肌肉損傷及康復對策研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學科版),2007(3).
[17]王安利.田徑運動員肌肉拉傷的防治[J].田徑,2002(2).
[18]解勇,候樂榮.備戰(zhàn)北京奧運會的運動損傷康復體系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