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華軍
(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 上海 200000)
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說明了教育學生養成好的習慣是教育的基本訴求之一。那么,何為習慣呢,習慣是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成為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過各種不同的管道獲得很多的習慣,如飲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體育鍛煉習慣等等。體育習慣是在特殊的外界條件刺激下和個體經過反復的進行體育活動而形成的固定聯系。此種聯系穩固后,如果外界條件出現,活動形式就會自動化的表現。據此可知,習慣是一種把信念轉化為習性,把思想轉化為行動的過程,是一種對體育練習的需求和動作行為表現的最直接的聯系。所以,它是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動力要素之一。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
要使學生理解體育的功能,就應有目的地把思想教育和學校體育方方面面融合起來,在發展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的同時,培養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使命感,使他們對體育產生興趣。
體育教學不但傳授給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與手段,而且要通過體育教學的多種功能,不斷使學生對體育有更進一步的認知。體育競賽是發展學生體育情感重要途徑之一,它是一種精神和體力相互滲透,是技戰術與身體素質的外延,也是對精神價值的錘煉。這種參與是自主的,具有主觀能動性。比賽還包括體育知識比賽,以健身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賽,參與面廣,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有限。
為了要更加有效發展學生對體育的認知,需要家校的聯動,糾正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學校體育所產生的錯誤認識,正確認識學校體育對人個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學生積極的主動的進行體育的學習。實踐出真知,使學生直接參加體育鍛煉,才會使他們對體育產生正確的認知,因而建立良好的體育習慣。
教材的選取和教法的運用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第一節課的內容時,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方面著手,不宜安排很具抽象性的體育理論課,以及第一次體育課的教學教師就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就會使學生食之無味,即使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他們的學習的動力也會下降。所以建議第一節體育課應從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機體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來源視覺,它接受了絕大部分的外界訊息。因此,精心選取一些運動或比賽的集錦,來展示運動的力與美。如美職籃球星在球場上的飛身扣籃、納達爾在擊打網球后、網球的快速旋轉等等。這些都能給學生最直觀的刺激,他們會對此興奮不已,也就會激發他們體育學習的興趣,為在以后的體育課中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練習埋下伏筆。
在體育方面有很多偉大的運動員,他們精湛的技藝和所取得成績,受到人們的敬仰,這些運動員不是隨隨便便的走上領獎臺的。搜集這些運動員成長過程中有意義的故事,如劉翔的大起大落又到大起,讓學生知道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也是要經歷坎坷的,使他們樹立拼搏奮進的精神,獲得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不會因為一時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并從中體會到體育運動的真諦,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
體育教學的方法與其他科目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學生通過模仿來進行動作的練習,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動作示范與展示也是吸引學生進行動作練習的動因之一,更是培養學生體育習慣的誘因之一。如何能讓他們產生興趣,要做到這個,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精準易懂,在動作方面要做到示范優美,讓學生產生羨慕,向往去學習教師所授動作。
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較強調技術與技能的練習,禁錮了教師的思維方式,使課堂教學味同嚼蠟,從而也限制了學生能動的去學習技術與技能,與現行的教育要求不相符合,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束縛,創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培養人才的教學模式。體育課是由教師和學生為達成某一目標而進行的活動過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照不同的教學情景采用不同的教學教學方式方法,以此影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向著完美的方向發展,發揚教學民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對等的無障礙的溝通,使教師教學行為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在體育課中感受到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就會愿意樂意去學習教師所受的技能技術,學習的效果就會達到事半功倍。在體育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個性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中小學生不僅要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能,而且還要從理論上了解所學技術動作的內在聯系和結點,這主要針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會激發學生的強烈的好奇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個性有別,以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健康為著力點進行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教學中有所獲益。因此,體育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首先,要知道學生熱衷于什么體育項目和學生自身的身體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編排。其次,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運動項目的設計。最后,對有體育天賦或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促進課堂教學的質量更進一步。真正體現新課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全新理念。
試想,如果一個人在每次的巨大的努力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那么他也就會失去信心,散失勇氣,肯定不會體會到成功的愉悅,也可能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塊料,這對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來說是我們體育教學或訓練中要特別考慮的。對于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難度與標準,做到區別對待,有的放矢,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但是成功也是也要經過努力,而不是輕輕松松,這樣學生也就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努力,還有對學生的每一次成功,尤其地那些運動能力不強的學生取得的成功,更要對他們進行表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這也是他們進行體育學習的動力之一,也是養成良好體育習慣的誘因之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與運動的快感。
在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強健學生的體魄。一堂成功的體育課或訓練課,要把最本質的東西表現出來,教師要通過吃透教材,把我本質,通過教法來有機的融合起來創設情境,是學生最廣泛的參與進來,充分的進行身體活動,體會到運動的愉悅。要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1”,事業是“0”,如果健康沒有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造就學生的良好體育習慣,也就是成就學生的未來事業,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也會使他們受益終生。教育主管部門和個級別的學校要真正健康第一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健康與未來。
[1]李永進.興趣激發——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的搖籃[J].吉林教育,2010.
[2]王良義.試論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系[J].體育與科學,1995.
[3]王則珊.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4]邵偉德.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J].體育學刊,2003.
[5]歐陽吉華.終身體育——學校體育教學的主導思想[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6]黃萍婷,杜超,彭建敏.體育課對學生體育意識及鍛煉習慣的培養[J].體育文化導刊,2009.
[7]游江波,李駿,袁暉.體育教學有效促進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
[8]劉新華,張建,蔡睿.對上海、東京兩地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9.
[9]秦海權,汪曉贊,季瀏,等.上海市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習慣與身體鍛煉的現狀——兼談契約學習法在中小學體育教育中運用的可行性[J].體育科研,2009.
[10]張瑞文.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和習慣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
[11]蘆忠文,杜軍.體育行為習慣的三維構成芻議[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12]龍志偉.現行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