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漢山 商執娜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指納入國家職業大典的體育行業特有工種的職業資格認證。社會體育指導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遵照《職業技能鑒定許可證》規定的內容,由具體執行機構開展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合格者授予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體育總局統一規劃和管理的職業資格證書,并逐漸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持證上崗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社會體育指導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實現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規范社會體育指導員從業資質、提高體育服務標準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是體育人力資源開發、保障全民體育權益、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全面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的大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制約了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深化,也與當前社會體育的蓬勃發展不相適應。
1.1.1 逐漸完善的政策支撐
2007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規定:“對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職業(工種),國家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決定設置行政許可類職業資格;人事、勞動保障部門要會同行業和社會組織管理部門,共同研究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和社會組織在組織實施工作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一規劃、規范設置、分類管理、有序實施、嚴格監管的職業資格管理機制,促進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健康發展”。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各類證書管理,規范實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通知》要求:“面向社會,針對體育健身服務市場中各類人員開展的各種資質管理工作,凡屬于體育行業特有職業范圍的,均應納入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管理體系,統一歸口管理”。2009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條例》明確規定了“國家對以健身指導為職業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涉及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指導人員和救助人員實施行政許可”,這是國家首次通過行政立法確立了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法律地位。2011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管理將得到規范。一系列法規條例和規劃的出臺,不斷強化并進一步凸顯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準入的地位和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具備有力的政策支撐。
1.1.2 逐漸豐富的職業人才保障
2005年,我國首個“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在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揭牌,“這標志我國體育職業標準化工作開始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體育行業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也由此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填補了國內體育行業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空白”[1],我國體育行業從真正意義上開啟了職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準入開始具備職業人才保障。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截至2011年底,全國各省市共有205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26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站,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布局和良好的組織運行體系。2006~2011年,全國累計參加鑒定的總人數超過了7萬人次,約5萬人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特別是2011年,全年參加鑒定的人數超過了3萬人次,是2006年鑒定人數的10倍,涵蓋了已納入國家職業大典的體育行業特有職業的游泳救生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場地工和體育經紀人四個工種。當前全國體育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規模良好的發展勢頭,為社會輸出了大批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人才,保障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實施。
1.2.1 證書認證含糊,社會認可度不高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工種屬于職業型,而不是指廣為所知的向公眾提供健身技能、組織健身活動、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等志愿服務,且不以收取報酬為目的的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但當前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雙軌并行”缺乏積極有效的宣傳,公益、義務的傳統觀念使人們更直觀地認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體育健身指導等服務就應該是免費的,對兩種類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區別認識含糊,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政策規定和重要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此外,不少如PTR網球教練證、CIP健身教練資格證、AASFP亞洲體適能私人教練證等國際知名和影響巨大的資格證書與已納入國家職業大典的體育行業特有職業的資格證書認證共處于體育服務市場,導致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認可度不高,極大地束縛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發育和發展。
1.2.2 監管力度不強,行業約束力偏弱
政府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監管力度偏弱,在制度落實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凸顯,相關政策和配套相對滯后,不能靈敏反應和及時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雖然也持證上崗,但由于歷史的原因,行業內“證出多門”問題突出,證書監管的利益關系復雜,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規缺失,真正執行職業資格證書準入的高危營業性體育健身俱樂部,從業人員持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不高,導致高危體育市場準入門檻低,容易造成“有要求,缺保證,沒監督”的尷尬局面。職業資格認證呈現出多個主管部門、多家機構、多條渠道共同進行認證與管理的局面。
1.2.3 地域發展不均衡,培訓資源整合不強
首先是全國各地體育市場發育程度不同,各地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培訓基地的分布不均衡、質量與效益不均衡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開展較好的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開展普遍不理想,廣大農村鄉鎮基本處于真空狀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難以在全國普遍實施。其次是當前全國205家體育行業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承建單位機構設置亦不盡相同,有體育運動學校、體育高職高專院校、普通本科院校、體育(場)館、體育中心、體育俱樂部等,各培訓基地處于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缺乏有效監督等狀況,存在培訓管理松散、培訓信息通報不暢、培訓計劃多變、培訓隨意性強、培訓項目開設單一、培訓收費標準不一等問題。培訓資源未能整合,則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培訓質量不高,培訓數量難以突破。
1.2.4 職業工種內涵發展滯后,鑒定程序不夠科學
首先是體育職業工種的內涵發展滯后,新興時尚且具有市場前景的職業工種開發不足且鑒定標準難以確定,如當前更多地集中在游泳救生員和游泳、跆拳道、網球、健身教練等職業工種的培訓鑒定,而輪滑、滑雪、潛泳、山地戶外等開展活躍且市場前景巨大的職業工種,培訓鑒定的開展處于嘗試甚至空白階段,一些反映突出的問題未能解決,如職業工種中的體育場地工,其稱謂甚至還帶有一絲貶義味道,難以吸引有志者特別是大量的體育專業大學生報考。其次是對已有的職業工種開展職鑒程序有待完善,考務管理的數字化程度不高,科學高效的試題庫系統尚未建立,試卷編纂及運轉方式原始且效率較低。職業工種內涵發展滯后,發展模式還沒有根本的轉變,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鑒定程序不夠科學的問題難以適應新時期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發展要求。
自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全社會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明確要求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以來,國家不斷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落實的政策支撐,特別是十八大以后,體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價值和作用進一步凸顯,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準入的實施將會予以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一方面《全民健身條例》也已明確標示出了“公益型和職業型”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概念,為進一步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提供了明確的參照;另一方面《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積極發展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到2015年,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達到10萬以上;逐步做到營利性體育健身場所和指導高危項目的體育健身指導人員持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工作”,亦為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國家體育總局在2011年、2012年《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思路和安排》中均提到提出了“以《全民健身條例》有關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相關工作為主線,提高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準入的權威性和社會認知度”,并就從業人員資質配套、培訓鑒定隊伍和機構建設、組織運行體系完善、信息化與標準化建設、內外部環境營造等相關工作提出了具體措施。
“依法行政,依法治體”,將賦予體育主管部門更大更具體的監管權力,明確體育行政部門的執法地位和執法權限,實施體育行政執法責任制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亦將會像教師資格制度般的逐漸覆蓋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當中,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管理將得到規范。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把教育、培訓、就業和企業制度聯系在一起的紐帶,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實施通過教育、培訓為社會提供大量高素質的專門人才,職業資格證書準入的社會覆蓋面擴大。隨著我國職業型社會體育指導員準入門檻的提高和人才培養途徑的拓展,職前的高等教育和職后的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承擔著專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大量的具備資質專門人才保證了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良性運行,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公正權威性越來越得到體現,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的社會覆蓋面將會越來愈大。
在當前體育服務市場蓬勃發展、大眾體育需求日益增長的新時期,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供公共體育服務、規范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秩序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實施過程還不盡人意,面臨和存在著諸多障礙,必須在外部環境的宣傳推動、內部環境的整體優化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和有效落實,同時要加強與社會經濟發展、與世界體育潮流接軌。毫無疑問,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的實施與體育事業的發展同步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面臨的障礙必須逐步解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必將,也必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汪從飛,曹或.體育職業標準化工作進入正軌[N].中國體育報,2005(11):22.
[2]蔣曉旭,郭雪梅.完善中國職業資格認證與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2):65.
[3]倪會忠,王正倫.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之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8):117.
[4]陳宇.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回顧與前瞻[J].教育與職業,2004(1):17-19.
[5]史曙生.社會性體育職業資格證書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32(1):74-78.
[6]國家體育總局.2011年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思路和安排[S].體職鑒字[201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