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 韓旭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再僅限于吃、穿、住、行,花錢買健康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這也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學者們對需要層次論和需要遞進論的構想。所謂的需要遞進論就是指當人們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后,向更高一級的過度,衣食無憂便關注健康。所以健身事業的重要地位在社會發展中更加凸顯,涌現了大批的體育社會指導員。但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質量卻隨之下降,本文以日本社會指導員為例,借此希望可以找到我國體育社會指導員行業發展之出路。
1.1.1 指導人員匱乏及準入制度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體育指導員數量近85萬人,但是對于我國13億有余的人口而言,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總人口比例為1:1529,相當于1529人只有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所以其實我國是十分匱乏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的。因為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缺口很大,避免不了準入門檻偏低且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據調查,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37%,大專或中專占57%,其他占6%。這勢必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專業程度和權威性有所影響。更對于社會體育的成績發展形成阻礙,由此可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應在學歷上加以限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嚴格的選拔,才能增進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該行業的發展。
1.1.2 城鄉差距大、性別比例失調
我國總人口達13億,據調查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例占51%,也就是說49%是農民,但大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都集中在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在農村,有學者曾做過相關調查其結果顯示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僅占7%,眾所周知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想把這個農業大國變為體育大國對于農村的社會體育這一塊兒,我們就更需要有大的改進。談及社會指導員給公眾的印象就是大多為身材健美的男性,這一方面來自于男女生理結構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源于數千年來對于女性柔美文靜的思維定位,所以造成了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男性比例遠大于女性的現狀,同時也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偏傾向于器械的練習,而操課偏少的后果,如此一來社會指導員的男女比例也就愈發失調。
1.1.3 培訓內容
我國培訓的教學模式未能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國內的培訓機構普遍培訓時間較短,一級和國家級指導員也才有80學時的課,主要以自學為主,課時少勢必致使培訓的質量很低,甚至可以說只是走形式,花錢買證。并且以教育學角度來說,短時間內教師要向學生灌輸大量內容,學生接受、運用知識的時間過少,并且內容籠統,也沒有任何基礎課作為鋪墊,毫無層次之分,無疑是填鴨。所以如果對于該行業的準入或晉級培訓無嚴格的標準可言的話,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行業專業程度就無從談起。
1.1.4 管理機制及證件審核
我國社體的主管機構是國家體育總局,但缺乏咨詢與監督機制,無再培訓機制,早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當時是合格的,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的更新以及更多法律法規的出臺,早期獲得資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沒有接受在培訓,就很難保證實際的工作質量,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再培訓政策,許多老社會體育指導員依然以舊的知識去指導群眾,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一個證件用一輩子,可見一個審核機構在我國的存在是必要的。
1.1.5 法律的滯后性
和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相比,我國體育指導員相關的法律還不夠完善,綜上所述的幾個問題,雖各有具體原因,但總體原因還歸結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法律出現嚴重的滯后性。所以導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受重視、技能不全面、學歷偏低等等諸多問題。
日本于1965年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以來,—個較為完善的社指管理體制已初步形成。只有經過逐級考試并且最終通過才能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資格,其流程是首先是通過社會體育團體對從業者的考核,而后社會體育團體將通過者的資料報送至日本體育協會。最后由體協對其進行審核,并給予資格證書。在日本,社會體育指導員也明確的劃分了級別,除了高、中、低這三個等級的劃分外,還對屬性進行了明確的區分。日本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模式是政府與社會體育團體共同參與管理的,體育社會團體完全負責其培訓工作。而日本社會體育指導統一由體育協會負責授予資格。日本社會體育指導按屬性劃分,包括有:社區體育指導員、競技體育指導員、商業體育指導員、少年體育指導員、體育休閑指導員、體育活動計劃指導員這六類。
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中,日本政府對不同運動項目、不同屬性、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社會團體充分發揮了其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時數培訓方面,日本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大差別,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時數培訓是80學時,而初級商業體育指導員的時數培訓則達到了1000學時之多,學時標準是一學時60min。日本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形式以函授輔導為輔助、以面對面教學為主。對于較為復雜的科目進行面授,相對容易掌握的科目進行函授。日本每年都會定期召開一次全國體育指導員進修交流大會,同時,日本對獲證后的證件的審核也較為嚴格,在日本社指的資格是4年內有效的,只有再參加相關培訓課程后,才有資格對其執照進行更新。不僅如此對于相對危險性較高的項目的社指其要求就更為嚴格,資格證有效期僅為一年,如未更新、從業資格將被取消。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層次偏低、指導率偏低。在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評定中應當遵循政事分離原則。據調查我國國家級和一級社指中有45.71%是各級體委干部,而他們的指導率僅為33.3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發展對象應該是那些能夠直接對居民提供指導服務的社會群體,社指的等級稱號不能成為一種榮譽稱號。
結合前面日本和美國的例子,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應劃分為:青少年體育指導員、老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娛樂社會體育指導員、職工社會體育指導員、醫療康復社會體育指導員、競技體育社會指導員。除類別的劃分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還應該有運動項目的劃分。
我國社指的培訓課程應包括基礎課程和指導專業課程,其中指導專業課程應占總課時的50%以上,競技體育社會指導員應占70%以上。基礎課程應即包括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的內容,同時應當適當突出體育自然科學的內容。同時指導專業課程應成為社指培訓課程的重點,因為它直接決定被培訓者的專業指導能力。在培訓目標上,必須與社會對體育指導的需求狀況密切結合。明確區分不同類別、不同級別、不同項目的社指在社會體育指導中的具體作用。不同類別的社指在培訓經費上應當區別對待。建立統一水平考試制度。疏通我國社指向社會提供指導的渠道。
設置證件有效日期,以日本為例,在日本人體育指導員的資格是有期限的,有效期為4年。我國目前沒有相應機構,導致早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方面停滯不前。知識不能及時更新。
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迎合大眾需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免會因其發展過于迅速而造成一些機制體系的斷層,長此以往的片面發展就勢必造成該行業的混亂,所以只有在健全的法律體系的管理監督之下,才能保證該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當然對于這樣的新興行業,我們在進行管理的同時也應當給予積極的引導,只有多方面共同作用協調發展,才能是我國社會體育更加興盛。從體育強國向體育大國邁進。
堅持質量建隊,數量與質量統一。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和科學發展,既要重視數量,更要重視質量。要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綜合素質、指導能力和服務水平,關鍵是要建立健全面向全體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完善培訓制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為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要改變重視審批前培訓,輕視上崗后繼續培訓的狀況,要進一步開展定崗培訓、定向培訓、巡講培訓、遠程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解決好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方便實用的問題。
[1]莊永達.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問題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
[2]張曉琳.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施行職業標準制度的認識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
[3]李相如.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走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9.
[4]鄒本旭,孫永生,張睿,等.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現存問題與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
[5]倪同云,白玲,陳琳,等.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
[6]李樹怡,朱越彤,曹玲.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J].體育科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