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唐振宇 張宇峰 佟寧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2.哈爾濱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教研室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根據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要求:“為實現體育課程日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要把課外體育鍛煉、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隊訓練、群體競賽等納入體育課程教學管理范疇,將課外體育活動有關內容有計劃地組織起來,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課內外一體化視域下的健美操課程優化應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力圖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改變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低的現象,全面推行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關注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積極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拓展體育教學空間,真正實現和諧互補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結構,提高學生自主、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進而解決現行體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學生體育興趣培養、體育活動不足、身體素質下降等問題。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在“以人為本”的體育課程觀指導下,堅持“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體育教學為核心,結合課余體育活動(課外體育俱樂部等形式)、學生體育競賽、運動隊訓練等課外體育活動形式,通過合理的體育理論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目的的一種體育教學過程。
課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指為了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門學科。[1]
體育課程的概念:是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性課程。它與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課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的課程。凡是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體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都應該包括在體育課程之中。
廖哲勛教授從課程自身出發探討課程結構,認為課程結構的實質結構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構成,這三種基本成分具有相互依存性和分序分層的轉換性。[2]因此探討課內外一體化視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優化可以從上述三方面出發,運用系統論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思考。
隨著我國的體育教學價值主體由關注社會價值轉向關注學生的個體價值,“通過身體的教育”體育教育思想也為大家廣泛接受的大背景下,應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健美操課程優化的總原則。這里所談到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以個體的基本發展基礎上個性的發展所構成的“人”的總體全面發展。貫徹“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體育課程優化總原則,有利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培養目標的高校獲得足夠的體育課程優化空間,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可以為滿足“具體的”學生的實際需求提供自由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學生對體育教育的全面認知,克服體育教育“工具化”傾向的負面影響,調動學生內在需要動機,促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設定受具體的時代背景、教育價值取向的影響,在尊重學科自身規律特征前提下,反映了國家、社會、學校等諸多教育組織與實施者的意愿。高校的體育課程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不斷完善的。因此,在對高校健美操課程進行優化時,必須以體育課程總目標為基本準則,構建“合”總目標的健美操課程目標體系,編制“合”健美操課程目標體系的課程內容,選擇呈現“合”健美操課程目標體系的學習活動方式。
雖然部分專家學者提出,課程優化“合理念”比“合目的”更恰切,[3]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理念”在一定條件下是不確切的,不同的人對同一“理念”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同時,很多“理念”在提出之初,是存在一定偏頗的,因此在未經實際檢驗條件下,是不適合作為課程指導角色出現的。所以,在課內外視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優化應堅持合目的性原則。
整合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部分的事物、現象、過程,以及屬性、關系、依據、標準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律或符合一定條件與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或融合成一個較大的整體。整合原則的理論依據為整體的屬性與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總和。[4]整合優化是在課程內容完整承載了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的優化,在高校健美操課程建設過程中,滲透整合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
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反映了教育組織者與實施者對體育教學價值主體的判斷及指導思想。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清晰地表達為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兩個發展維度,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五個學習領域目標。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師需要將這些目標進一步具體化,構建適合自己學校特點、學生身心特征的課程目標體系。
目前,健美操課程目標體系的構建尚未有權威的研究結果,很多高校的健美操課程目標只是以高效體育課程目標來進行替代或簡單的擴展,課程目標設置取向明顯傾向于行為目標取向,對學生個性特征目標重視程度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因此需要對高校健美操課程目標進行優化,以滿足其指導教學的需要。
在高校健美操課程目標設置中,應體現出共性發展底線受限與個性發展空間極大化的特征,即針對所有學生所設置的共性目標應受到一定限制,為學生個性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這里所談到的空間,應包括技能發展、教學時限等。只有具體的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學生整體的全面發展才能得以實現。同時,以施良方先生關于課程目標的取向的論述為指導,即可以將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作為行為目標的補充,而不是對立面。課程目標不是非此即彼的,而可以是協調互補的,具體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課程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決定課程目標的形式。[5]在構建高校健美操課程目標體系過程中,根據體育課程總目標要求,應加強對展開性目標與表現性目標的表述與評價研究,將不同的課程目標經過整合優化,進一步具體到各類課程中。
由于健美操課程受我國高校現行體育課程設置的結構限制,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所承擔的課程目標應具有不同特征,因此,對健美操課程內容的優化,必須遵從課程設置結構框架進行構建。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高校出于方便組織教學與考核的需要,無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均以大眾健身操各等級鍛煉標準套路為教學內容,即使在教學過程中做出了一些變通,但是其實質并未得到改變。
課內外一體化視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內容優化,應從改善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鍛煉身體習慣等角度出發,構建合適的高校健美操課程體系,同時將必修課、選修課、學生競賽、運動隊訓練等學生活動納入該體系中,使之協調互補,和諧運轉,共同指向高校體育課程總目標。同時,在健美操課程體系下各類課程內容應采用多種整合方式,對具體內容進行選擇與編排,使各類課程內容協調互補,在完整承載全面發展所需的課程內容條件下,嚴格遵守課程構建的準則與方法,科學、合理選擇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合目的性。例如,在選修課的內容選擇上可以充分考慮學生的共性發展目標需要,以套路教學為主,而選修課、運動隊訓練則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教學內容可以涉及健美操編排、訓練、審美等多種內容。
學習活動方式除了包括聆聽、思考、質疑、討論、協商、類比、想象等之外,還包括課程的評價活動方式,課程的評價活動方式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構成。[6]體育課程學習活動方式由于自身學科特點需要,還應包括專業特性的身體練習、模仿等其它學習活動方式。學習活動方式是體育課程內容與體育課程目標間的實現途徑,體育課程內容通過體育課程模式所呈現的學習活動方式內化為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以達成課程目標。
由于我國體育課程呈現的學習活動方式受傳統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的限制,審美、討論、質疑等學習活動方式由于對于學生體能提高與運動技能掌握作用有限,因此在高校健美操課程構建過程中未受到重視,表現為體育課程內容與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習活動方式的呈現的制約。同時,必須要承認的是,不同的學習活動方式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反映教學主體的隱含意義,只有打破傳統教學思想與模式的限制,完整的呈現不同的學習活動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健美操課程學習活動的制定,才能體現出對學生這一教學價值主體的充分尊重。課內外一體化視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評價方式應根據各類課程所承載的課程目標進行構建,不能單一的使用終結性評價或過程評價來完成課程評價目的,在過程性評價實施過程中,應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的體現。
隨著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層面已經開始涉及實行了幾十年的體育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如何與教學模式協調發展,進而保障課程內容最大化的內化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這一課題也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與科研人員的關注。通過構建課內外一體化視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課程,采用多層次、多功能的課程目標體系,多元功能結合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系,挖掘和開發高校體育的健身、健心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人們“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需要,是以期達成高校體育教育所承擔的歷史使命與任務的一種積極和有效的探索。
[1]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廖哲勛.我對當代課程本質的看法(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6(8):3.
[3] 戴小春.高校課程結構優化論[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 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戴小春.高校課程結構優化論[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