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平 曾石山
(1.長沙理工大學體育部 湖南長沙 410015; 2.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8)
新課改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性、創造力發展。調查表明體育學習中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仍不見明顯的提高,甚至學生體質再度出現下降趨勢。可見當今的體育教學改革并不是成功的改革。那么學生自己本身到底是什么在影響這次大改革。
體育動機指的是學生參與身體鍛煉活動和體育學習的內部心理動因。它通常產生在體育參與環境誘因的相互影響下,還有學生對鍛煉與體育學習有需求時,它往往以愿望與意向等形式存在在學生的內部心理活動中[1]。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為:大學體育必需與終身體育相對接,每位大學生至少要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學會如何科學的鍛煉身體,并將養成好的運動習慣貫穿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2]。當今大學生由于長時間受各種重智輕體的思想以及周邊朋友不愿意運動的影響,加上現今絕大部分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怕苦怕累、學習負擔重以及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父母全包的情形,形成今天大學生群體特有的生活習慣,既沒有時間去運動,也基本上不去運動的形式[3]。從對大學生的課余體育活動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堅持進行15~30min課余體育鍛煉的女生占21.42%,男生僅占29.36%,也就是說,70%~80%的大學生很少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甚至有7.14%的女生和6.09%的男生從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在對大學生課余時間活動內容調查中發現,可以常進行健身活動的男生只有8.58%,女生中只有4.52%,排在游玩、上網、唱歌、作業、聊天、閱讀之后。對其主要影響因素調查,結論顯示排第一的是不感興趣,排第二的是沒時間、功課忙,排第三的是沒場地、缺指導。上述數據說明當前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情況是很不樂觀,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其參與體鍛煉的習慣意識淡薄。
“學習慣習”是根據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實踐研究理論得出的一個結論。學習慣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為常人所關注的、甚至連身處學習場域中的學生和教師也有所不知的行為[4](即學習中無意識表現出來的行為)。
長期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式積淀形成的學習慣習在很多方面不再適應新課程環境,不免與新課改發生沖突。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長期受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以教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場域”中積累的“資本”(學習運動知識、增強體能)是屬于“學徒”的位置。這種教學場域中長期形成的“角色”定位,最終積淀而成了舊的體育學習慣習,進而在今后的學習中表現出無意識的慣習動作。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中學生常常都會不自覺地表現出與新課程要求不相符的行為,即學生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應用最多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等學習法中,往往表現出不會自覺主動去學習或消化所學新內容的習慣,而是等待著老師來講解示范,來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這也是為什么在新課程中學生學習效率達不到明顯改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隨著體育教學從舊到新的課堂教學場域轉化、課堂內向課堂外場域的轉化,師生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轉化,當中行為的客觀性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而顯現出對新場域的不適應,一直以來,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是教學人士一直在強調的,活動的方向是學生和教師。但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可以只局限在舊觀念的老師與學生之中單方面或雙方面活動,要強調教學是一種多方面互動的過程。經過長期在教學之外的不同家庭與社會環境不同的沉積下形成的一些“慣習”,這就使得師生在教學環境中表現出不假思索的慣習傾向,即一上課就不自覺表現出以教師教為主的學習形式。
大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他們自我意識的最突出表現就是自信、自我概念的發展。每個學生在學習一種新技術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有些學生常有“我可能學不好、我肯定學不好”的想法,由于事先有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抑制自信心,學習時就會表現出消極情緒或過分緊張,例如反正學不會所以學動作很隨意,對老師的講解表現出不耐煩或是為了想學好而太緊張也學不好動作。因此,很難學好或掌握不了所要學習的技術,因此而形成的消極反饋將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傳統教學方法熏陶下的當今大學生對于現代教學法表現出自信不足,其學習積極性表現不高,特別是自主進行體育學習的習慣基本上沒有,因而改革的教學效果不明顯。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的整體評價,這種評價來自個體的經驗及對環境的認識。學生在體育技術的學習和實踐中是否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看得非常重要,所以無論其動作技術學習過程是快還是慢,最終形成的技能高低,即最終老師和同學評價直接影響他們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評價高則自我評價也會高,其參與積極性就高,反之亦然。因此,他們的自我概念都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有著特殊的作用[5]。
根據體育課不同的教學內容,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在體育課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留有自己選擇、自主練習、自我評價的空間。將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引入體育理論課和運動實踐課中,使體育教學中的聲、情、景、圖并茂,加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以增強體育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拓展體育教學的時空范疇,開展假日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等各種體育運動,充分挖掘學校體育的社會價值與實用價值;讓學生明確參與體育課學習并非單純為了運動,而是要讓他們學會或掌握健身、養生及身體娛樂的原理、手段方法,教師要做到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為學生終身能夠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慣習總是表現為追求規范與超越規范的某種張力,是一種當時平衡的行動力量,是一個開放的性情傾向系統,不斷地隨經驗而改變。反思是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對新的學習場域的適應,要有意識的反思新場域中存在的不適并加以同化,能促使從經驗中獲得的默會知識顯性化,使實踐知識理論化。同時師生在反思中能夠獲得回饋,經過自我調節,加速適應新的教學場域,形成新的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學習慣習”。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身的情感,要賦予適宜的力度與內容,例如通過在雙休日組織女生籃球投籃、男生灌籃、拔河比賽、排球發球、健美操、足球、羽毛球、街舞、乒乓、輪滑等比賽,吸引不同愛好學生參加不同的體育項目鍛煉,在一些特殊的節假日前,我們還可以組織自行車騎行、元旦迎新長跑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和進行練習過程中,有明顯的情感體驗[6]。因此,這將需要教師能用心開展教學活動,在體育課教學中應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每個學生能在一個充滿快樂、輕松、平等,又可以想象、傾訴、自我展現的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這將是現代體育教學所必須有的要求。
[1] 李文川.人力資本視角下的體育教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報,2007:69-72.
[2] 劉海元.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08,15(1):68-71.
[3] 孫洪濤,雷志灶.湖南省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的缺失及其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07,14(9):88-90.
[4] 徐波,沈建華.體育新課程教改中“教學慣習”的反思性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87-89.
[5] 姚磊,譚明義.影響體育課程改革的社會學因素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7(9):69-71.
[6] 楊建平,張秋艷.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