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輝
(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民俗文化蘊含著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內容[1]。民俗體育文化就是文化用體育的形式來表達,民俗體育活動對文化傳承有著積極影響,其內容和形式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了解當代農村可以從民俗體育文化這一視角入手。從4000年前好川文化開始浙西南地區就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列入國家一級名錄的就有4個,列入國家二級名錄的就有7個,列入國家三級名錄的有4個。而作為唯一項民俗體育類入選的只有縉云迎羅漢。因此,要研究浙西南地區的民俗體育就需要研究該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縉云迎羅漢。
浙西南地區傳統意義上指的是浙江省的麗水市,該市位于浙江的西南部,與福建省毗鄰,北接金華、衢州,東連臺州、溫州。浙江主要的水系甌江發源與此。在歷史變遷中浙西南地區有著自身的獨特文化,麗水下屬的縉云縣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迎羅漢”,是一種集合了雜技和傳統武藝的多人參與的表演,表演者身穿當地地方戲曲婺劇服裝,體現出了古樸的風貌。但是目前民俗文化的傳承卻面臨著表演者日漸減少,傳承出現斷代的問題。此外,民俗體育屬于體育的范疇而體育學者對此浙西南民俗體育關注較少。因此有必要對當地民俗體育做研究探討其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通過田野調查發現浙西南地區的民俗體育其源頭往往來自神話傳說,同時伴隨著宗教儀式,具有宗教色彩。但是在現代,民俗體育的表演主要出現在節日當中。迎羅漢是主要出現在縉云的張山寨的民俗文化活動形成于明洪武年間,而且在農歷七月初七廟會中[2]。張山寨在當地是一個廟宇,處于山地間,四周奇巖偎倚,蒼松郁深,環境清幽。其中則供奉著陳十四娘娘。關于陳十四娘娘的來歷就帶有濃重的神話色彩,縉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學者徐學獻的研究認為陳十四娘娘是浙南、福建一帶民間廣為信奉頗有影響的地方神,傳說祖籍福建,父為陳上元,名為陳十四,又名陳靜姑。少時上閭山學法,廣結姐妹英豪,為民除妖,殉職成神。相傳明洪武七年,陳十四救下東山村民張希順6歲幼子,附近村民敬奉她為“天仙娘娘”。而張山寨“七七會”始于明萬歷二年。傳說農歷七月初七是陳十四誕日,每年從七月初五至初七,當地百姓及來自浙江各地如杭州、麗水市區、金華的永康和磐安、臺州的仙居、溫州永嘉及周邊的福建、江西、臺灣等地的群眾都會聚集在這個節日里祭祀朝拜陳十四娘娘。而迎羅漢是由本縣胡源鄉、溶江鄉、雙溪口鄉、舒洪鎮、東方鎮、東渡鎮等鄉鎮的二、三十個村組成龐大的“迎案”隊伍,有肅靜、回避牌、羅傘、掌扇、旌旗、刀槍斧鉞的全副儀仗,扛抬陳十四娘娘鑾轎,在鼓樂儀仗簇擁下,分別從四條路上獻山廟。滿山遍野旌旗蔽空、刀槍林立;民間表演載歌載舞、鼓樂震天。廟前表演節目有:疊羅漢、扭秧歌、三十六行、十八狐貍、銅錢棍、紙扇班、大聯歡等。體育雜技的形式有舞鋼叉、大牌坊、小牌坊、過仙橋、七丁珠、疊水井、開荷花、觀音掃殿等。有梅花陣、大盤龍、天門陣等十幾種陣法。演出節目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時間較長,長達一天。
民俗體育以往出現在廟會中[3],如張山寨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社會化的進程使得城市擴大,城郊農村逐漸融入現代社會文化中。臨近城市的村鎮都組為了社區,城郊區農民都成為了社區的居民,而表演的隊伍都是來自農村。此外民俗文化的舉辦往往是在的廟會中,舉縉云縣為例子民俗節慶活動眾多,尤其是廟會,每年規模較大的就有十多個,如:“張山寨七七會”、“赤巖山廟會”、“關公廟會”、“包公廟會”、“胡公廟會”、“靠山節”、“西殿廟會”等。廟會的由來都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緊密相關具有草根性,通過分析廟會與鄉村經濟之間的關系,可以探討出廟會活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可以說熱鬧和紅火的廟會,在其源頭發展的那時候起,就帶著濃郁的鄉村氣息以及自然發展的無序性,無論經過多少時間的磨礪以及多少代的時間歷史變化都為農村社會的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浙西南當地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民俗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農耕經濟社會下的產物,當地農業社會狀態才是民俗體育活動發展和傳承的豐的豐饒沃土。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當地的民俗體育就來自于農業經濟下的社會生產活動,與農業社會息息相關民俗體育如畬族的“三月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三月三中有很多體育舞蹈游戲,雖然很多活動是來自傳說,但是其本質是通過這一節日來勸農備耕,下種秧苗,既適應了不違農時的需要,又起著一種由農閑到忙的心態調整。
民俗體育文化傳達了和諧社會的理念,就如同“迎羅漢”就是需要參與人員操練動作能夠整齊劃一來表現出美感。人類社會是群體居住的社會,許多人在一起生活,沒有秩序,人類社會就會亂成一團,擾亂社會穩定,走向不和諧。因此必須建立相應必要的秩序,而要建立一種適宜于這一群體生活的正常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就需群體成員普遍認同的“和”的道德倫理來規范行為,使得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而民俗文化對所有人的言行和思想具有控制力量,是一種規范和規范的依據[4]。由于民俗的規范作用,人們就會自覺的將自己的行為局限在習慣法的約束下,遵循傳統道德倫理,使整個社會因此而規范。此外民俗體育體現出了宗族認同,“迎羅漢”表演是以村為單位的,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得整個村子的人都參與其中,促進了村民的交流。隨著整個浙江地區社會的發展,農村出外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較之農業社會要少,使得感情維系也越來越淡漠。這就容易導致人心渙散,缺乏凝聚力。而一定的民俗習慣,也就約束了人們的行為和思想,使得群體生活井然有序、安定和睦,民俗就能使一個群體處于一種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態勢,并使群體內的成員對這個群體產生了向心力,形成信心和一股凝聚力,從而可以維系家族的穩固,群體的團結,更進一步說,有關宗族的信仰以及有關村落的特色民風民俗,都能起到維系以及保證其不受到分割的作用。
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作用體現在使得當地農村社會村鎮中的人加深了認同感。生活在一個村鎮的民眾分享同樣一種情感,如民俗文化的內容,可以加強這個農村居民的大眾的文化認同感,有助于民眾們認識自己對所在村鎮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體育活動通過身體接觸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增加農村民眾的親密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認識農村地區人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浙西南地區歷代祖先創造的這些優秀民俗文化財富是該地區人民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浙南地區的“七七”節、元宵節的節慶活動集中了幾乎所有大型的傳統娛樂慶賀方式:張燈結彩、敲鑼打鼓、迎羅漢、舞龍舞獅、抬角、唱戲、猜謎等。這些歡慶活動是在農村社會舉行的群體性公共活動。通過良好有序的公共慶賀活動,可以加強民眾的公共意識、社區認同感、村鎮民眾的集體榮譽感。
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作用還體現在其促進了當地農村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交流。民俗體育的舉辦提供了一個經濟交流的機會和場地。浙西南地區的麗水市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河谷與盆地。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在以前因為地質條件的原因,使得對當地經濟交往不利。而民俗體育活動就提供了當地民眾交往的動力。麗水是浙江陸地面積最大的市,人口和面積比是個地廣人稀的地區,農村居民散居在各個山地的村鎮當中,但是民俗活動往往定時定點,這就有利于當地民眾在這樣場合來進行商品交換。
受到外來現代文化的影響以及經濟觀念的轉變,農村社會青年很多都到外地打工賺錢,對系統傳承民俗體育文化的熱情不高。而且比較其他浙西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項目如青田石雕和龍泉寶劍等,經濟上沒有回報,因此使得民俗體育如迎羅漢等項目的文虎傳承鏈條有斷裂的趨勢,因此年輕人越來越少關心和支持民俗體育活動。舉例張山寨廟會來講參加的隊伍越來越少。有些體育活動細節只知道名稱卻不知來源和意義。以前同村的人一問便知那家那戶是行家里手,但是現在調查發現目前會的人都以年老花甲。更重要的是以前張山寨和迎羅漢是全縉云縣人人皆知的活動,但是現在除了當地幾個鄉鎮外,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活動了。此外,目前各界學者對迎羅漢等研究較少、較淺。對于浙江迎羅漢文化目前狀況是農村人口了解多,城市人口了解少;浙南地區人口了解多,浙北人口了解少。因此,需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以免文化的消失。
目前浙西南地區除少部分民俗項目因為發展旅游的需要而被納入旅游發展項目,如畬族旅游項目。但是如迎羅漢等項目組織上主要是當地邊遠村鎮民眾的自發組織。雖然政府在資金上已經連年投入,但是基與比較其他地區如杭州地區金額較少。迎羅漢隊伍的參演人員面對自身經濟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放棄參加。農村也有鼓號隊,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但是因為鼓號隊在農村地區的各種人家紅白喜事上出現,因此,鼓號隊員是可以通過參與演出而獲得收入的。所以迎羅漢的隊伍應該給予他們收入才能提高積極性。資金的缺乏除了較少或者說是沒有支付給民俗體育的參演者外,各種設備的維護資金也比較少。目前來看有些村鎮因為相對有所投入迎羅漢表演者穿戴較為整齊,但是有些村鎮在表演中的設備缺不完整。所以政府在資金投入應該對表演器具維護單列資金提供支持。浙西南體育項目在資金來源上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政府投入;二是村鎮自身投入,在資金的創收和投入方式上可以再想些辦法。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民俗體育文化也是如此。但是目前民俗體育教育主要是通過村民口口相傳,加上現代主流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因此青少年人群不愿意了解。因此有必要開展民俗文化介紹課,或者再體育上開展民俗體育項目。目前學校的體育課更多的是現代體育項目,各個學校和教育部門對體育重視程度較高,還舉辦各種級別比賽。因此民俗體育項目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納入到青少年體育比賽中。雖然在浙江省首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見到民俗體育項目這是因為這屆比賽就在麗水市舉辦,民俗體育項目也應該納入浙江省各級學校體育比賽的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校的重視,加大學校的力度,學生參與的程度才能提高。
除了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外,還需要尋找民間資金的投入參與建設民俗體育文化,學習國外做法建立各種文化基金會,同時可以尋找企業和社會慈善人事加入到民俗體育文化的建設中。同時指導主流媒體文化也參與報道,以引起社會注意力,以此能引起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對于參與民俗體育項目的人員給予政府補貼是一個方面,但是也要開展經濟社會市場上的影響力度,可以將民俗體育項目納入旅游活動中,讓游客參與其中,在通過身體體驗得到歡樂同時有傳達了民俗體育中的文化內涵,有使得通過游客的付出使得傳統文化得到了扶持。
(1)浙西南地區民俗體育起源往往來自神話傳說,扎根在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
(2)民俗體育在體育文化上傳達了和諧的理念,通過身體活動加大了人群間的親密性。
(3)面對在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主流媒體加大宣傳,尋找民間資金拓展口徑,開展學校教育納入體育比賽的方式為中化文化的傳承提供多種嘗試。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徐學獻.“張山寨七七會”民俗活動的文化價值.浙江省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座談會材料匯編[C].浙江: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2011,8:160.
[3]劉江茹,周春榮.淺談廟會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
[4]孔燕.民俗文化與社會和諧.浙江省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座談會材料匯編[C].浙江: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2011,8:149.
[5]王進.“符號交互作用論”在體育社會心理學中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