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東平
(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初級中學 浙江杭州 311251)
(1)初中舉行體育運動會是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也是一項教學常規工作。近幾年來,更新運動會組織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認為校運會中應該增加趣味性項目,在參與人數上也有所增加。體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運動會不應該是“精英”學生的表演。目前,不少學校的運動會還只停留在原有的項目和形式上,一是參與學生少;二是內容少而單調,這樣難以調動全體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受競技體育的影響,現行的學校運動會都是一小部分運動競技優等生參加,也可以說是運動會開成了少部分體育優等生參加的活動。這種運動會雖有利于選拔和培養體育苗子,輸送體育人才,但是參與的學生人數少,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2)有的學校為了追求全體性,把校運會直接改成達標運動會,認為這是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實施辦法》,為了增強學生體質,要求人人都必須參加的運動會。它彌補了田徑運動會中突出的問題,體現了參與的全體性。但是運動的項目少,形式單一,缺少運動會的趣味性,不能直觀地表現出團隊合作所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3)校運動會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校運動會應體現“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達到“健康體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合乎人生健康的要求,特別是農村初中的體育設施相對比較差,這對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有一定的困難。但農村初中也有一定的優勢,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并加以因勢利導,積極開展體育鍛煉運動,就可以收到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
基于此,初中必須在傳統校運會的項目設置和參加人數上有所創新,增加集體趣味性運動項目,徹底改變校運會單一枯燥的現狀。
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初級中學近幾年來舉辦每年一次的學校學生趣味運動會開展的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本校上八、九年級學生317人,如表1、2,調查的總項目有: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的競技運動項目、健身運動項目、集體運動項目、大眾體育項目(趣味項目)。從調查中發現,對于大眾體育項目,學生喜歡的項目更多,占各項運動項目的42.2%,因此,以往的校運動會有些項目不適合當今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學生的參與面小,沒有面向全體學生。于是該校每年在秋季舉行校趣味學生運動會,學生很喜歡,學生的參與面幾乎達100%,受到學生的青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1 校運會的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鍛煉能力為重點
在校運會的宗旨指引下,進化鎮初級中學開展的趣味運動會,不僅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人人參與,享受快樂,提高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能在運動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促進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讓學生在集體項目中,增強合作能力,培養團隊意識。
2.1.2 趣味運動會項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充分體現科學性和趣味性
傳統的田徑運動會開幕式,總是裁判員、運動員才有資格入場,他們隨著運動員進行曲,邁著矯健的步伐繞田徑場一周,而大多數學生坐“冷板凳”當觀眾。同樣,對運動會開幕式也可以改革,既然是全校學生的體育盛會,就要讓全體學生參與,讓學生把平時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用上來。如讓學生參加團體操的表演,在排練時可以發動學生們創編動作;如低年級將兒歌編到團體操的動作里;中高年級將武術操、韻律操、廣播操編進藝術體操的動作中等。動作有趣,并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就會興高采烈的參加活動。這樣的開幕式既節省了班主任反復訓練步伐的時間,又增加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給每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風采的空間。
(1)體育本是一個來自于游戲,發展于游戲的學科,體育課受到學生的喜愛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而令人遺憾的是,有許多學生在上了一段時間的體育課后,就顯示出對體育的“厭學”現象,而且這種現象越是在高年級就越明顯,尤其是女生比較嚴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不喜歡體育課呢。主要原因有:首先學生很容易把體育課自然地理解成一種歡樂的“玩”,這是他們頭腦中的“想象”,而現實中的體育課卻是教育,會有一些比較“規范”的內容。如隊列和一些較正規的技術學習,這與學生頭腦中的“想象”有差別,如果教學上硬讓其去學,就會使學生思想上產生很大的落差,開始對體育課產生了失望,從而播上“厭學”的種子;其次是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低水平重復”的原因,目前在相當多的初中體育課上,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內容的簡單化、形式化、成人化,使學生對體育課的失望中一步步增強,這種“期望”和“回答”的落差會始終存在,這樣就會影響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所以,在完成教學總體目標前提下,在教學中增加趣味性集體項目的教學內容是非常有必要,可以改變學生對體育的“厭學”情緒。
(2)初中體育健康現行教材為三年一本制,水平目標屬于水平四,這一水平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根據初中生的特點,文化課學習負擔加重,在這一階段,在教學內容上多為學生考慮,選擇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解決一些學生“吃不了”、“吃不飽”的實際,這對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等理念也極為重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水平四階段,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這一目標有了新的要求。(如表3)
從這一例子中可以發現,教學內容的建議給教師和學生的選擇余地是很大的。如“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手球等球類項目中的任何一兩項進行教學。而且一項運動中究竟教、學什么技戰術,也有教師和學生來定,這樣做,也充分考慮了學校場地差異和學生興趣狀況差異。

表1 各項運動項目分類

表2 學生對各項運動項目興趣百分比

表3 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目標(水平四)

表4 趣味性項目分類表

表5 七年級第一學期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安排表
(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規定的教材內容也可以挖掘趣味性元素,就籃球這一教學內容,可以把運球游戲、投籃游戲、傳接球游戲作為一個項目進行教學;足球可以把射門游戲、傳球游戲作為一個項目進行教學;排球可以把傳球接力、墊球游戲和發球比賽作為一個項目進行教學;其它的項目都可以把趣味與技戰術學習有機結合,利用某一內容的趣味性來細化、深化教學內容。
(4)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關鍵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一個沒氣的破籃球,兩個欄架,一塊空地,12名學生,成為一場模擬橄欖球賽的現場,學生在陽光下奔跑、投擲、跳躍,變換活動方式,就是新項目,就可以成為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內容。一根體操棒,如果運用得當,它可以有多種用途。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大膽嘗試,在課堂中不斷充實內容,把枯燥乏味的機械運動轉化為有趣的游戲、競賽。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和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體育與健康學科應有全新的教學活動內容,應有學生歡迎的活動項目。
表4學生對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的關注程度要比一般項目高得多。一堂體育課,純游戲項目不能占太多的時間,一般安排在上課的準備部分或結束部分,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項目的派生游戲可以安排在各教學內容的片段中,其目的還是為主教材服務,只起到點綴的作用;情景化的各種游戲、比賽可以安排在主教材學習的間隙,教學的情景化要突出,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陶冶情操;民間體育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可以作為單獨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的安排,關鍵是讓學生感受運動的快樂,并且讓所學的內容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參加社會體育打基礎。
此類項目的學習,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技能教學,只要有運動的欲望加上自身的稍微努力,就可以成功。趣味性項目的參與廣泛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趣味性項目產生了興趣,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作為教學的目標,而新課程的理念對特別強調了學生學習興趣在體育課程中的意義。在多次的調查中,學生對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主要歸納為:怕累(47%)、沒有喜歡的項目(38%)和沒有體育習慣(15%)。這三個原因,歸結一點就是學生對自我參與體育的興趣不夠,因此,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從選擇教學內容著手,既完成教學任務,又讓學生有自己喜歡的項目,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率。
由于學生的差異,每個人的運動需求和運動表現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在選擇趣味性運動項目時要注意學生間的性別、身體條件、興趣愛好等,能夠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動起來,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從性別差異來看,男生喜歡具有對抗、刺激甚至挑戰性的項目,在分組練習中可以安排這些項目,但必須注重安全,防止因過度參與造成的體力下降和安全系數降低等現象;女生相對喜歡身體負荷小又注重體型美的項目,健美操、體育舞蹈要注重系統教學,可以在課堂分組時重點分配時間,使學生有足夠的消化時間;從身體條件來看,相對素質較高的學生,他們參加的項目只要一個人就可以奪魁,而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可以參加集體項目,這些項目需要多人合作才會成功。
一般在學期初根據所教學生情況選擇幾項內容,在運動會召開前,把要所列的項目先進行告知,并進行教學,否則會出現一種有項目,不會參與的局面。在規程制訂中要體現趣味性項目的具體規則,讓學生知曉今年校運會的項目變化。在實際運動會選項中,應該把年級分開,各年級應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選項內容,可以把九年級側重力量方面的內容,八年級側重速度方面的內容,七年級側重靈敏游戲方面,在教學中滲透不同內容,在實際運動會中可以具體實施。
從表5中可以發現,為了同一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可以遷移變換,加入學生興趣元素,讓課堂成為歡樂與汗水交織的45min,效果會很明顯。趣味性教學內容要緊扣目標,要與主要教材搭配進行,在實際操作中要避免草率安排和“唯興趣”安排兩種錯誤做法。草率安排會使體育課變得很隨意,最后趣味性的產生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方面都沒有產生實際效果,課堂教學質量低劣;“唯興趣”忽視了體育課固有的規律,一味追求興趣,會在教學組織、安全管理和學生評價上產生誤區,最后教學目標也很難順利完成。
要組織好趣味性項目的開展,在課堂上一定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組織作用,學生必須盡情參與、配合,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在現有的初中學校中,沒有標準的手球場地,要開展這項類似手球的運動項目,必須在開展前制訂相應的規則,明確“用手踢足球”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在教學中不會因不熟悉規則而影響課堂效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暗示、獎勵和轉化角色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要根據年段不同,并針對不同學生降低活動難度,讓每個學生能參與其中,學會技術。
怕累、沒有喜歡的項目和沒有體育習慣一直是制約體育課學生積極性的三大心理障礙,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在趣味性項目的參與中逐漸改變了原有的意識,趣味使學生重新對體育產生了興趣和向往。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在課堂實施后,可以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平時的鍛煉中能夠把趣味性項目作為一項技術。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了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發生變化,隨著各校體育硬件設施的改善和提高,趣味性項目中很多休閑類項目正在走進校園,為校園體育帶來清新的空氣,而學生在鍛煉中得到休閑,在參與趣味性項目中得到快樂。
(1)在實際教學和校運會組織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滿意度,為選擇合適的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提供依據。在教學中不能盲目、隨意選擇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在一堂課中,不能純為了學生興趣而選擇趣味性項目,并且在趣味性項目中滲透教學目標,使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被學生接受。在實際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主教材內容與趣味性項目的關系。主教材在體育教學中不能淡化,趣味性項目在主教材安排程序結束后方可插入,趣味性項目內容要為主教材服務,趣味性項目內容可以成為主教材的組成部分。
(2)在實際教學和運動會過程中,要將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教材化。趣味性項目必須要有書面的操作辦法和動作要領,內容可以進行統一編印,同時讓學生參與規則的制定,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編印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過程中要遵循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理心理特點,把通俗的語言和可以掌握的技術表述出來,為被廣大師生接受、推廣做好理論準備。
(3)在實際教學和運動會組織中要配置必要的器材,為選擇趣味性項目教學內容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時尚運動的器材不是學校常規使用的器械,因此,要開展好這些趣味性活動,必須要添置器材,學校體育設備要進一步更新,淘汰一批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器材,同時要完善體育器材結構,為體育與健康教學和運動會組織順利進行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
(4)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這個社會進入“后奧運”時代,體育的目的,更多地與健康、休閑聯系在一起,學校體育教學、組織運動會也將面臨新教學內容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趣味性項目能夠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刻不容緩,只有這樣,學生在陽光下可以真正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體育與健康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曹士云.體育科研方法導論[M].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
[4]吳澤萍.學校體育發展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2(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