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000)
現代運動訓練學正在以多學科綜合化、整體化為基本起點的新階段,發展現代運動訓練不光要具有專項化負荷的極限性,還要樹立系統科學的訓練手段,要有針對性以及個性化、實施化、實踐化、專項化、程序化實施等。
我國運動訓練學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的,在1966年以前,我國運動訓練學還主要處于萌芽的時期,在那個時代,我國一些學者主要都是通過一些文獻譯著以及整理國外專家的來華講演稿等途徑,一步步引進一些單項訓練理論的,之后,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組織,并在經過一些著名專家學者的多年努力,在1983年我國首次完成了,一本《運動訓練學》專著,這也正式宣布了我國運動訓練學科誕生,1982~1986年,徐本力、董國珍也編著了《運動訓練學》內部講義和教材[1]。此后,在受到國外研究的影響與諸多運動訓練學論著不斷的出版的情況下,我國學者也靜止超越了專項理論的約束,積極地探索運動訓練方法以及過程與基本的負荷規律等,從此運動訓練學也開始在朝著科學地系統的方向發展開來。
現代運動訓練的主要特征:以身體訓練為基礎;計劃性訓練、科學性訓練等。
運動員們身體訓練,其實也就像運動競爭一樣同樣的也被支配于競爭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在進行運動訓練當中,如果不能全面以身體訓練作為基礎話,身體很有可能會造成運動畸形。時下在現代運動訓練中為了改變這個缺點,也開始注重身體的全面訓練,為培養我國優秀運動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一開始掌握運動員的高度的運動技能訓練,在一直到全面的身體訓練,一多半主要是在于訓練的計劃性,在制定訓練訓劃時候,就一定安排好運動員們全年的訓練內容,如:訓練及季節初與季節中之間的差異,在需要時行全年式計劃訓練的時候,季節初的訓練主要要安排好最基礎體力培養要提高肌力以及耐力、靈敏性、柔韌性等要使體力變的充沛,這也是為了今后能夠順利地去執行訓練計劃所必須具備的[2]。在接近比賽時候,也就是指此時已經進入完成新的訓練,在這個時期,就要盡量的去避免強度大的練習,可以通過訓練培養的體力和技術基礎,去調整好身體的競技狀態。
科學性訓練也就是指,在運動員的積極參與下或是在教練員的指導下,為了不斷地提高運動員們的運動成績,而專門組織設立的一種科學性的教學過程。它作為一種運動實踐活動,也是檢驗運動訓練理論是否科學性的唯一標準。動訓練科學化的整個動態的過程,就是提高科學化水平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反復的實踐過程,也就不會有理論的發展各突破。但是,高水平的理論卻恰好又可以更好的來指導科學化的實踐過程,兩者之間不僅相互影響也交替上升。我們單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科學化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其發展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永無止境。為了不斷迎合現代運動訓練,這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專家人士、教練和運動員之間研究、探索和溝通,使得運動訓練學理論在運動員身上得到良好體現,從而匯集成一系列具有中國特點的運動訓練科學理論體系。
隨著我國現代體育運動水平不斷地提高,在加上科學技術的應用,近年來,出現了一些較為創新的運動訓練方法,如:模式化訓練、模擬訓練、高原訓練等。這些大膽創新的科學方法,也大大推動了我國現代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
模式化訓練就是主要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以及各個構成的因素模式特征,并以此來作為主要的目標,在不同的訓練階段當中并以其競技能力水平發展高或低以此來作為依據[3]。因此,建立起相應的訓練模式,還可以利用這種模式并以此來確定所有的不同的運動訓練的特征。當在確定運動訓練時的過程中,以及各個組成部分合理的安排模式,并且還要依照這個模式內容與指標,來進行定量化、精確化的對運動員來進行模式化訓練[4]。并要在訓練過程錄中,要根據在所要達到的訓練時期訓練目標,并以此來選擇互相對應的訓練模式,還可以利用這些模式恰好的、標準無誤的,確定好相應的訓練手段、訓練內容。在通過的情況下,運動員競技能力高與低,往往會取決運動員們其自身的機能、形態、技術、戰術、心理、智能以及各方面的素質等,多個方面的發展水平。
運動員在競賽當中要想取得優異成績,除了要進行訓練模型化以外,還應該要建立起比賽模型,通過比賽模型中的數據,可以查出運動員們在訓練水平方面各項的差距,再根據每個運動員自身情況來制訂有效的與科學合理的計劃,尤其是比賽模型在周期性比賽當中,主要是運動員們比賽中整個過程,主要是通過各段距離的時間的預定與力量分配。當運動員們在實施模式化訓練時,在第一時間內,一定要對其做出正確的特征描述,要根據其競技能力與各個決定因素的相應水平,要把總體運動指標解析為,與各種競技能力所相對應指標,并且把運動員訓練的總體指標,可以明確的、具體的劃分成一組與訓練緊密關聯的任務,并制定好合理的、相對應的訓練計劃方式。同時,必需要嚴格地執行實施計劃標準,一定要期的進行檢查與測試,將調控信息要及時的加以反饋,要積極地加強訓練的科學性要達到對訓練過程的最佳控制使訓練邁向預定目標。
模擬訓練主要有:競賽對手模擬式訓練以及環境條件模擬式訓練或電腦模擬式的訓練與實戰模擬式訓練等。模擬訓練也就是指運動員們要按照訓練任務的要求,提前在訓練過程當中來進行模仿、演示,時下,它也是一種運動員們比較適應的,并有針對性的、適應性的訓練方式之一。運動員們在通過科學合理的模擬式訓練之后,不僅可以能夠消除在比賽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變態應急反應與心理障礙等等,還可以讓運動員在比賽當中能夠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激發狀態,與此同時,也會大大的提高運動員運動感覺分析與綜合能力,可以能有效地促使運動員們技戰術的正常發揮。
如果從運動生理學來講,人的機體也就是指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引起條件反射人體內環境所產生的的變化。也就說如果感度越高,那么大腦皮質也就對各種的感覺分析的綜合能力也就會變越來越強,所以,當運動員在比賽當中的應變的能力,也會隨之變的越來越強。在通過模擬訓練下,可以更有助于,這種敏感能力與運動感覺分析以及綜合能力的有所提高,并能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也可以發揮訓練中正常地比賽水平。
人們對高原低氧環境能產生適應,也可能通過運動鍛煉獲得的適應尤佳,那么,當利用只有高原才所獨有的特殊的地理條件,并以此來增強運動員呼吸以及心血管系統功能,提高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做法,也就是最原始的高原訓練。目前,高原訓練時間,一般為45~50天比較適宜,則海拔高度為1800~2000m之間最為適宜。
高原訓練時對人體主要有兩種負荷:(1)當然在平原也會出現的,運動缺氧的負荷;(2)在平原不會出現的,高原缺氧的負荷。如果當這兩種負荷相互加在一起時,所造成的高原更為深刻的缺氧刺激,也就恰好可以大大的調動身體內的機能潛力,因而,高原訓練可以說,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強化式的訓練。當運動員在高原地區特定的缺氧的環境當中,在含氧量較低的條件情況下來進行訓練時,它不光可以有效地促使紅細胞增生以及血紅蛋白的增加,還可以大大的提高運動員身體的輸氧能力,一般來說,高原訓練的時間雖然比較的短但是其強度卻相對偏大,部分運動員的訓練手段的強度都會在95%以上,當運動員能完成或可以接近本人在平原的主項最高強度時,此時如果在回到平原后,就可以突破原最高強度,大大提高其運動訓練的成績[5]。
現代運動訓練可以說也是我國高科技、高技術的核心。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它更準確地揭示了運動訓練的原理,使我國運動訓練步一個嶄新的科技時代,運動訓練在科學理論及科學技術的緊密結合訓練當中,給各項運動技術帶來了完善發展,因此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的也在不斷快速地提高,在運動賽場上競技水平也變更高、更激烈。
[1]李波,馬蘭軍.運動訓練學研究現狀與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68.
[2]郭可雷.現代運動訓練發展趨勢探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6):74-81.
[3]胡亦海.現代運動訓練基本方法主要特點的多元性比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6):14-20.
[4]謝紹蘭.淺析現代運動訓練的主要發展趨勢[J].體育師友,2007(5):30-31.
[5]田麥久.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