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斌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聊城 252059)
不管在漢語、英語及日語里“模式”一詞所包含的意義都是非常廣泛的。模式在指定的地域與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擁有特色的發展經濟的方法,就是說發展模式是在特定的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的基礎上,由內外部因素相互組合、相互作用所帶來的因素的組合方式及資源的利用方式。每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發展,與模式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適合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發展路徑對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體育創意產業同樣如此,也需要一種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做指導,指引我國體育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體育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借鑒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探索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各國創意產業都有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經過比較分析發達國家與地區創意產業發展的模式,可知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創意產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猛成長并形成旁大產業規模,除了創意產業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以外,還與每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的法律、經濟、政策各層面的積極培育與支持有較大的關系。總而言之,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創意產業發展中我們值得學習及鑒賞有五點:(1)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2)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創意產業;(3)注重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引進;(4)積極開拓海外市場;(5)積極營造適宜創意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
體育創意產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與一般的傳統體育產業有所不同,它不是傳統的生產性產業的延續,它是建立在體育文化基礎上的,以創意為核心,科技為其支撐,為實現產業化目的而發生的創意活動。對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所選模式是否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參考發達國家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結合新形勢下我國國情,立足現實和潛在的優勢,根據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情況,科學借鑒創意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做出符合發展規律的選擇,建立“政府參、市場擴、重人才、創品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所謂“政府參、市場擴、重人才、創品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有四層涵義。
“政府參”:即形成并完善以市場為主,政府參與的體制。
“市場擴”:即以擴大體育消費市場為中心,開展面向大眾為主的體育創意產業市場。
“重人才”:即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提高體育創新水平和體育管理水平。
“創品牌”:即將體育文化與其他產業文化跨界發展,創造多層次和多樣化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
我國的體育制度經歷了“舉國體制”到“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再到“市場為主,計劃為輔”的體育體制轉變,適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產生了良好的宏觀效益。如今體育創意產業興起,并逐步發展為體育產業的核心領域,它與以往傳統的體育產業生產方式不同,不能被禁錮在體育產業中過多的政策和制度的條框中,而是更加依賴市場的交流和競爭,需要更多的創意自由和更廣闊的創新空間和政府輔助參與,因此發展體育創意產業就要充分利用與體育相關的市場,找到突破口,借助政府的“東風”,科學快速的發展體育創意產業。
我國是體育產業的后發國家,走發展以市場為主,政府參與并積極引導體育創意產業發展的道路是一個有利的選擇。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發展體育創意產業,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會失去一系列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體育創意產業是朝陽產業,這是從發展潛力上說的,如果從實際情況看,體育創意產業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幼稚產業,隨著中國即將進入WTO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作為幼稚產業的體育產業如果在哺乳期得不到政府適度的呵護,這個“金娃娃”就有可能夭折。另外,我國體育產業是在國有、國辦體育事業的基礎上起步的,體育產業化初始階段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培養的,從產權明晰和維護國有資產權益的角度,也需要政府在發展體育產業中發揮獨特的參與作用,積極引導、規劃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扶持和規范體育創意產業的市場環境。
常年以來我國的體育產業中大眾體育產業和競技體育產業發展不協調,多年積累導致我國競技體育產業“發育”較好,而大眾體育“營養不良”,產業發展滯后,這對于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來說僅僅依賴于競技體育市場是走不遠的。國外對體育產業的理解遵循“消費決定論”,體育消費是體育產業再生產運行中的核心環節,體育創意產業同樣作為一個產業,其目的必然是實現更多的產業價值,其關鍵是擴大銷售,增加體育消費群體的數量。因此體育創意產業更應以大眾體育為的主體,提高體育創意產品的消費需求。
此外,體育創意產業需要面向大眾的另一原因是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來源于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創意”。隨著國家經濟越來越好,人們收入水平逐漸增加,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也越來越多,體育“創意”更多產生于人們長時間參與體育活動時突然形成的奇思妙想,而這些奇思妙想正是反映了人們對體育多樣化、多層次的迫切需求,這為體育創意產業提供了無需任何物力和財力投入,但具有巨大潛在經濟價值的“創意”,這也是體育創意企業開發體育創意產品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我們體育工作者要通過努力思索和實踐,開發和生產更多大眾認可的,具有創意性的、新鮮刺激的產品,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創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展體育創意產業要深入群眾,抓住人們的心理,將“創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實現“創意”帶來的價值,這是發展體育創意產業的有效途徑之一。俗話說“眾人拾材火焰高”,所以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要開展以大眾為主的市場模式,抓住大眾體育這塊“大蛋糕”,并做大、做好、做強。
堅持以人為本,人才最為重要,古人日:“入國而不存其士,則國亡矣”,現在人也常說:“21世紀什么最重要,答案是人才”。可見從古到今,人才一直都是提高國家競爭能力和推動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
體育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人,人的創造力是關鍵,“智力資本”已成為推動體育創意產業模式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我國目前缺乏高水平的體育科技人才,技術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夠,體育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與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需求尚不適應,呈現出高層次的體育科技人才的大量缺乏、流失;研究方向單一,跨學科攻關技術較少,往往注重本學科領域內的研究,局限了科研產品的多元化、人文化;跨地域的單位合作與交流不夠,橫向聯合的科研成果幾乎不見;現在的人才單位結構不合理,人才優勢沒有得以有效地發揮;科研資源、科研項目沒有得以科學的,深層次地研究。因此必須盡快變革現有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培育機制,培養大批量適合市場需求的各種優質體育創意人才,建立科學的體育創意人才激勵機制,激活現有的人才資源,激發創意潛能,充分調動和發揮體育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的健康高速的發展。
好的體育創意可以形成體育創意產品,可以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具有潛在的價值,但這些產品很難別廣泛的人群知曉,不利于“體育創意”價值的轉化。如何將這些體育創意產品變成商品放入市場進銷售,實現價值的兌現,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件漂亮的“外衣”,進行包裝和宣傳,也就是品牌。
現階段,我國較多的體育產品制造企業還處于為其他品牌代工的停滯階段,中國被稱世界體育用品的“生產工廠”,已超過20多萬家企業,可是較多還停在國際產業分工的金字塔底端,并沒有把品牌運營、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與支柱,也有形成把創新定為核心的品牌理念。如NIKE的總資產是“李寧”公司的72.4倍,是中體產業的25倍。我國體育創意企業應強化品牌戰略意識,明確品牌定位,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不同需要,在更多層次上打造多樣化的品牌,優化品牌元素,完善品牌傳播體系,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創意產業強勢品牌,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效應,推進我國體育創意產業升級并走向規模化。所以說我們要相信品牌的力量,不僅要有自己的創意,更要有自己的品牌,來提升整個體育創意產業的競爭能力。
我國的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滯后,但我國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體育文化,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作支撐輔助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的發展。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探索和初步構建為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的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對促進我國體育創意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1]鮑明曉.國外體育產業形成與發展[J].體育科研,2005,26(5).
[2]劉雯.上海體育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6.
[3]呂慶華,任磊.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評述[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0(5).
[4]李寧,王新.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2010,24(6).